界面新聞記者 | 王婷婷
在地產圈素來以品質著稱的新加坡房企仁恒置地(Z25.SI),近期卻陷入了“質量門”風波。
出問題的是位于上海楊浦的紅盤仁恒海上源。當初銷售均價接近12萬元/平方米,奔著仁恒品質的業主近期開了個失望的盲盒——“波浪海上源”,即項目外立面的鋁板凹凸不平。
據界面新聞獲取的一份仁恒海上源業主聯名信,從今年3月份開始,業主們便陸續發現數棟項目房屋外立面鋁板出現質量問題,鋁板選材整體平整度差,噴涂色差明顯;此外幕墻龍骨施工時對防水層、保溫層、結構層面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未及時修復。

5月初,業主們再發現率先鋪設鋁板的一棟房屋外立面存在嚴重不平整現象。這張“波浪海上源”的圖片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引發關注,最終業主們等來了一封仁恒置地的道歉信。
5 月 22 日,仁恒海上源官方微信發布《仁恒海上源項目致業主的一封信》,項目開發商上海中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針對項目部分“減配”、幕墻龍骨施工規范、幕墻平整度、外墻 “孔洞”導致滲漏水等問題進行了回應,隨后還附上海上源項目幕墻專篇,強調“符合國家標準”。
10天后,仁恒海上源發出第二封致業主信,“項目幕墻鋁板施工尚未正式完工,完工前公司將在確保符合相關規范要求的基礎上,全力提升施工精確度。”
“他們沒發道歉信,那不是道歉信,到現在依舊毫無整改進展。”仁恒海上源業主方芷向界面新聞表示,自己是在去年項目第三批開盤才買到了仁恒海上源,當時入圍積分已從首開的50.68分漲到了72.16分。

作為仁恒海上源業主之一,李明同樣很失望。“相信仁恒的品質,憑著非仁恒不買的決心,想盡辦法四期終于上車,但看到鋁板的波浪紋,仁恒也不仁了。”
李明表示,這些都是明面上的質量問題,看不到的內部裝修、隱蔽工程又會是怎樣,十分令人擔憂。難道這就是仁恒在上海打造的第六代國際化社區么?
“全面拆除所有波浪鋁板,然后重貼保證無波浪。”這是不少仁恒海上源業主目前的訴求。

作為2022年上海最受市場關注度的樓盤之一,隨著第四批房源于8月18日售罄,入圍分達84.5分,267天內仁恒海上源的1162套房源全部賣完。
得益于仁恒海上源的銷售成績,仁恒置地在2022年上海房企銷售榜中以402.05億元的全口徑銷售額排名第二,僅次于招商蛇口。其中,四開四罄的仁恒海上源,銷售額就占了207億元。
憑借著上海的銷售成績,仁恒置地2022年又以651億銷售額位居克而瑞榜單第27位,成功晉級行業30強,2021年的排名還在第56位。
這是作為繼浦東仁恒公園世紀后,又一個由仁恒置地獨立開發的項目。仁恒海上源當初一經面世,就在市場上受到極大關注度。據東方公證處網站上顯示,仁恒海上源第1-4批次,共累計4750組有效意向客戶(包含小籌客戶)。
自1993年進駐上海以來,仁恒置地在30年來僅推出了十余個高端住宅項目。“慢功精做”的節奏讓仁恒項目在不少購房者心中有了加分項。
只是如今,仁恒置地也因為項目質量問題導致品牌遭受質疑。
而且,幾乎是同一時間段,仁恒置地內部還被傳出大幅裁員。
一名了解仁恒置地的相關人士告訴界面新聞,仁恒置地近期在縮小規模,蘇州公司正面臨大幅裁員。
有市場消息稱,仁恒置地蘇州公司所轄(蘇州事業部、錫常事業部、通鹽事業部)事業部取消營銷總編制,只保留項目營銷經理和銷售人員;此外,各個事業部總降為項目總,轄區內項目總調整為工程經理。
據了解,仁恒置地蘇州公司營銷中心40余人的銷售、策劃管理人員,在一周之內只剩下10余人。
“雖然上海和蘇州合并了,但具體業務還是分開的。”一名仁恒置地相關員工向界面新聞表示。
還有仁恒置地員工告訴界面新聞, “不只是蘇州,所有區域公司都在優化,包括集團。”
6月14日,界面新聞多次致電仁恒置地內部相關人士,均被掛斷。截至目前,仁恒置地未對此事作出相關回應。
很明顯,這家向來以穩健在市場立足的新加坡房企,在行業調整周期中也不得不“減速”。
早在今年3月1日,仁恒置地主席兼總裁鐘聲堅對外宣布,今年不再分紅,在土儲戰略上也將更為審慎,“哪里比較安全、哪里有錢賺,我們就往哪里投資。”這意味著,仁恒置地較以往會更謹慎,如今的戰略收縮、組織優化都只是順勢而為。
彼時,鐘聲堅還表示,仁恒置地把南京、成都和武漢公司合并到南京公司,上海公司把蘇州和杭州公司合并在一起,北方則把天津、沈陽、濟南合并成一個公司。“今年還要把珠海、深圳和海口合并成一個公司。”
這與去年受大環境影響,公司收入大減有關。2022年仁恒置地實現收入287.21億元,2021年同期為348.32億元,同比下滑17.6%;2022年利潤為25.79億元,同比降了36.24%。
不僅如此,擅長小股操盤和代建的仁恒置地,也面臨糧草告急。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仁恒置地拿地金額僅20.23億元,待開發的資產規模由2021年的99.19億元下滑至2022年的22.57億元。
從2022年仁恒置地的土儲結構來看,有58%來自南京和珠海,其中南京占絕大部分。策略從之前的押注上海,轉變為押注門檻更低的南京。在占據仁恒置地銷售主力的上海,上一次公開拿地還是兩年前。
不過,與絕大多數房企一樣,仁恒置地似乎并不想輕易放棄上海戰場。
接下來,仁恒置地將會以何種方式在上海展開布局,又將會有怎樣的項目呈現給市場,屆時購房者是否還會繼續認可仁恒置地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仁恒海上源最終的整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