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林宇
武漢最后一家HAYDON黑洞店也要撤了!
6月初,《FBeauty未來跡》在武漢楚河漢街發現,HAYDON黑洞在這里開的全球首店即將閉店。門店內正以全場兩折折扣進行清倉處理,許多產品都已售罄,店員稱,6月2日為打折清倉的第一天,且在這家門店閉店后,武漢所有HAYDON黑洞門店將全部關閉。
到了6月8日,店內已經被陸續清空,店員則表示“已經打烊”,隨即關閉大門。
《FBeauty未來跡》盤點HAYDON黑洞現存門店,發現目前僅剩兩家仍在營業。此外,被這股“寒潮”波及的還不止這一家,ONLY WRITE獨寫27家門店也幾近全部停止營業。
從2021年起勢的一批新銳美妝連鎖品牌,似乎正在走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
19家門店僅剩兩家,黑洞怎么了?
全球首店即將落幕,回顧黑洞三年來的發展歷程不禁令人唏噓。
2020年12月,HAYDON黑洞在武漢楚河漢街開設全球首家門店,以“藝術+科技+體驗”的獨特空間設計體驗,吸引眾多年輕人打卡消費,創下開業三天營業額超208萬的業績。
此后,HAYDON黑洞采用“一城一店,一店覆蓋全城”的連鎖布局與“千店千面”原則,堅持令每家店都要結合所在城市特點的設計理念。不出半年,又陸續開設了以“太空艙”為主題的廣州店、“懷舊”與“科技”相結合的深圳文和友聯合概念店,一時間風頭盛極。
到了2021年,HAYDON黑洞開始大刀闊斧地擴張。根據《FBbeauty未來跡》不完全統計,除了上述兩家,2021年期間,HAYDON黑洞相繼在杭州、成都、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南京、寧波等多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開設了至少10家門店,其中杭州湖濱IN88店還是HAYDON黑洞的首家“2.0形象概念店”。
按照HAYDON黑洞創始人Judy曾公開透露的擴張計劃,HAYDON黑洞在2021年年底要開到25家左右,2023年年中計劃突破100家,重點布局一線、新一線城市與省會城市,核心重點城市將打造“一城多店”。
然而這個目標并未實現。
時間來到2022年,HAYDON黑洞的營業狀況急轉直下,從4月份開始接連關店。《FBeauty未來跡》梳理發現,整個2022年,HAYDON黑洞至少關閉了8家2021年開設的門店。其中上海中央廣場店、新梅店開張均不超過四個月,便宣布因疫情原因閉店。
此外,在杭州的“品牌2.0形象概念店”關閉之時,湖濱IN88的相關工作人員還透露他們與HAYDON黑洞的租約實際簽到了2029年5月,并稱彼時的HAYDON黑洞處于違約狀態,“租約事情還未達成一致。”。
但在大批量關店的同時,HAYDON黑洞在2022年仍繼續擴張,陸續在西安、廣州、無錫等地開設至少5家店。但閉店趨勢仿佛不可阻擋,截至2023年6月,HAYDON黑洞在全國各地至少開設了19家門店,目前僅剩兩家在正常營業,三年來閉店率達88.89%。
內外夾擊下的撤店潮
縱觀HAYDON黑洞這三年來的發展歷程,閉店原因多種多樣,或因選址商場倒閉,或是受到疫情影響遷址,但這都無法解釋一家新興美妝集合店閉店率為何如此之高。
《FBeauty未來跡》采訪了投資圈與美妝零售領域的專業人士,試圖挖掘其中的深層原因。
首先,新興美妝集合店在目前的資本圈不香了。
據了解,2021年不僅僅是黑洞大舉擴張的一年,更是被市場稱為“美妝零售賽道超級獨角獸”的一年。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8月,HAYDON黑洞在一年內完成了天使輪、A+輪兩次融資。后者獲得由國內頭部機構投資的1億美元,投后估值10億美元,彼時單店估值達1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左右也是新型美妝集合店廣受投資人青睞的一年,話梅HARMAY、ONLY WRITE、WOW COLOUR、Beauty Choice等新型集合店均在2021年左右獲得融資,旗下擁有KKV、調色師的KK集團在2021年7月之前更是陸續獲投7次。
但2021年過后,投資人對于新銳美妝集合店的熱情似乎一夜消散。某業內人士告訴《FBeauty未來跡》,黑洞后續資本鏈有斷裂跡象,門店只能越關越少,且并未聽聞其宣傳新的拓展計劃。
和初(深圳)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胡世明告訴《FBeauty未來跡》,投資人對新型集合店熱情下滑,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方面,上游資金供給有限,大部分投資機構募資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消費形勢比較低迷,被投資標的整體業績增長乏力,整體投資數量下滑是一個正常情況。”
此外,胡世明也表示,新型集合店的投資價值依舊存在,當前的下滑可以視作一種周期性行為。
“新型集合店是一種渠道的表現形式,而大多數行業渠道模式多元化是必然發展趨勢。同時它也是一種品牌,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新鮮的消費體驗,體現一種消費主張,需要具備生存土壤和空間。但它的發展一定是經濟比較活躍、消費不斷上升的時期,但這個時期保守估計還有3年才能到來。”
其次,HAYDON黑洞自身經營模式也出現了問題。
1、門店經營方面,HAYDON黑洞的成長、特色和方向并不明顯。
在諸多新型美妝集合店中,HAYDON黑洞和話梅HARMAY均選擇用小樣產品切入年輕消費者群體,采取“大牌小樣引流+小眾高端品拉利潤”的貨品布局。
其中,HAYDON黑洞采取“大數據+買手制”的方式選品,包含國際大牌護膚、歐美專業彩妝及小眾生活方式產品,店內包含超過420個品牌和5000個以上的SKU。創始人曾透露,HAYDON黑洞的產品渠道與天貓、京東自營渠道一樣,某些大牌還為門店提供獨家限量定制款。
但從“貨”的角度看,產品缺乏差異化和獨特性是硬傷。
有業內人士表示,美妝集合店需要打造產品差異化和獨特性,組建整體模式壁壘。“從近兩年情況來看,黑洞的整體銷售與服務模式沒有在消費者心中建立獨有的品牌定位。其次,以高投入去抓高流量,但貨品定位高端,需要一定的用戶質量。另外毛利水平也不足支撐這種模式。總體看經營模式的問題比較大。”
一投融資人士也評價稱,“HAYDON黑洞給行業非常直觀的一點印象就是‘開盤即為了圈錢’,經營方向就是一路融資,擊鼓傳花,并沒有太多零售基礎。在店鋪經營方面的成長、特色和方向上,并不具備優勢。”
2、從營銷動作看,HAYDON黑洞早前便顯出“疲軟”姿態。
《FBeauty未來跡》觀察到,HAYDON黑洞在微信、小紅書、微博等平臺的官方賬號最后更新時間為2022年9-11月份。且微信公眾號“服務”一欄仍將已經關閉的西安兩店列為“新店”,“黑洞商店”小程序在今年2月暫停服務后并未更新,官方網站、會員服務也無法正常打開。
此外,微信公眾號數據顯示,HAYDON黑洞的文章閱讀量大多數在2000-3000之間,會員活躍度并不高。且在小紅書上,其每家門店的粉絲運營并未成勢。
向外看,投資人對美妝消費賽道的熱情下滑。向內看,HAYDON黑洞本身經營模式出現問題卻并未改善。兩相夾擊之下,最終導致“閉店潮”。
大起大落后,新型美妝集合店最需要什么?
實際上,縱觀整個新型美妝零售業態,被“寒潮”波及到的品牌不止HAYDON黑洞一家,ONLY WRITE獨寫目前已知的27家門店中,也有大多數已經閉店。
從已有資料可以看出,無論是HAYDON黑洞、HARMAY話梅還是ONLY WRITE獨寫,開店高峰期都集中在2021年,其中以美妝單品、盲盒為核心產品的ONLY WRITE獨寫更是在2021年開出20家門店,覆蓋北京、深圳、重慶、鄭州、成都、鄂爾多斯等多個省市及直轄市。
據了解,ONLY WRITE獨寫還曾在2022年被曝出拖欠50余萬元貸款被告上法庭的消息,門店關閉或與資金鏈斷裂有關。
“黑洞和獨寫的模式相同,直接開在高流量的場,也要承擔高額租金,這種模式下,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就會出大問題。”一位美妝零售連鎖操盤手評價說。
與此相對的是,在“新零售”沖擊下,屈臣氏、絲芙蘭,包括位于全國各地的化妝品店等傳統美妝集合店也在迅速進行變革,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一部分新物種的市場空間。
據了解,屈臣氏2022年營收同比下降23%,但整體仍保持盈利狀態。此前宣布2023年計劃開出300家以上新店,并正式發布以“O+O體驗升級,驅動用戶和品牌雙輪價值”為主題的年度增長策略,要用“更多門店、更多類型、更多服務”等行動進行落地。絲芙蘭前不久也在上海核心商圈開設中國首家未來概念店,在數字化、體驗服務和品牌組合三個方面加強競爭力。
“絲芙蘭、屈臣氏最大的優勢在于中高端產品的豐富度、‘能打’的價格,多年來渠道覆蓋的縱深程度以及在消費者心目中的認知度,這是多年積累下的紅利。”上述業內人士評價道,“這些品牌的流程化管理和服務體系,也在持續影響部分忠實用戶,而這部分用戶恰恰是保證其行業地位的核心支柱,這也是值得新型美妝零售學習的地方。”
上述操盤手總結說,絲芙蘭和屈臣氏贏在定位精準。“絲芙蘭對場有嚴格要求,模式也是較優的標準模式。屈臣氏經歷過嚴峻的下滑,但好在有清晰定位,一線城市里OTO改造拯救了他們的生意,下沉市場的優勢則在于貨盤。從中長期看,這兩種生態還是被看好的。”
但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歷嚴酷的市場洗牌之后存活下來的“新物種”們也已經逐漸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以入局時間較長的KK集團旗下THE COLORIST調色師為例,根據此前集團公布的財務數據,其近兩年的單店月盈利能力穩定在6萬元左右,祛除門店開業時間點等因素,已經和屈臣氏不相上下。
此外,KKV、THE COLORIST調色師還將在2023年迎來一波大擴張。
根據KK集團招股書明書顯示,集團預計將在今年開出200家KKV門店、40家THE COLORIST調色師門店。上述業內人士認為,KK集團之所以能夠逆勢而上,在于本身有零售基因。“KK做了多年實體店,然后才跟資本嫁接開始拓展,早期店內產品豐富,包括日雜商品、現場咖啡等等。”
總的來說,新銳零售走了兩條路線。一種是差異化模式創新,一種是數字化傳統美妝零售。第一種容易開始,難在持久。第二種難在開始,容易持久。
黑洞全球首店的撤離,對美妝新零售而言或許是一個信號,但這并不代表美妝零售的潰敗。傳統美妝集合店會在一次次沖擊中進化,現下的美妝新型集合店還尚“新”,需要沉得住氣,持續加強體驗、承接消費,等待最好的發力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