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受疫情和移民潮影響,全面通關后,香港各行各業出現“請人難”狀況,政府計劃推行輸入外勞安排。
6月13日,香港勞工及福利局、發展局、運輸及物流局等部門聯合發布輸入勞工方案,計劃面向建造業和運輸業吸引2萬名外來勞工。
一方面,由于人口高齡化,香港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港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2-4月,香港勞動人口為377.03萬人,2019年同期為398.96萬人,減少近22萬人。另外,低技術勞動人口減少約16萬人。
另一方面,過去三年處于“冰封”的航空、跨境巴士等行業面臨人手大減。香港勞工及福利局負責人向界面大灣區指出,建造業目前短缺人手為1.75萬至2.4萬人,預計2027年將達到4.85萬人至5.5萬人;公共小巴和客車的司機人手不足率分別為24%(1980人)和18%(1620人);機場目前人手約5.3萬人,2024年底所需人手將升至6.9萬人,空缺達1.6萬人。
此前,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將增加輸入外勞形容為“不能回避的議題”。他提到,即使加強培訓和就業措施亦未能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會“雙軌并行”,一是行業性計劃,即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行業性計劃、運輸物流業行業性計劃;二是優化現有補充勞工計劃。相關申請最快可在1-2月內批復。
根據輸入勞工計劃,運輸業可輸入8000人,約占所缺人手總數的50%:公共小巴及客車司機的配額分別是900人和800人;機場方面計劃涵蓋10個人手短缺特別嚴重的前線工種,包括地勤人員、機坪服務員、機艙服務員、倉務處理員等,總配額上限為6300人。
建造業則計劃輸入1.2萬名外勞,將以大型公營工程項目為優先,崗位為技術工人和工地監督人員等。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工作、內地居住”的即日往返模式也隨此方案一同提出。孫玉菡介紹,住宿安排方面,雇主可為從內地輸入的勞工安排內地住宿。如輸入外勞為內地居民,必須要經內地核準的對外勞務企業進行招聘。
由于香港國際機場鄰近港珠澳大橋,根據規劃,大部分機場外勞會于內地居住,由機管局統籌每日跨境交通接送,但交通費用會由外勞自行承擔。香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也預期大部分跨境直通巴士司機會于內地居住,而其他公共小巴及客車司機,政府會根據其服務區域安排住宿。
而針對建造業工人,建筑商可安排工地宿舍或中央宿舍,港府也會將元朗潭尾小區隔離設施改作中央宿舍,由建造業議會管理。不過,立法會議員邵家輝在4月提出議案認為,未來北部都會區將會有大量基建工程,也需要大量工人,建議容許大灣區外勞即日往返香港及居住地,這種彈性安排也是因時制宜。
早在90年代,香港曾在引入內地外勞上栽了跟頭。由于內地司機來港要處理住宿、三餐、中介費用等問題,令他們的實際收入只有薪酬約三成。過高的生活成本,成為阻礙外勞輸入的挑戰。
此外,這對于生活空間有限的香港而言,也是一個緩解住房供應壓力、減慢樓市價格上升的途徑。香港發展局局長寧漢豪表示,不希望輸入勞工而令本地居民住房壓力增加。
這一做法參考了澳門外勞政策,即準許受聘的外勞放工返回內地居所、不強制留在本地。
澳門工作、珠海居住,“跨境工作”在澳門已是家常便飯,持有藍卡(即外地雇員身份認別證)的澳門外勞每天限出入境一次。澳門海外勞工協會會長林路寧受訪時曾表示,撇除居于雇主家的家傭,估計約85%來自內地的雇員居于珠海。到下班時間,關口也會因為這班外地雇員趕回家而人山人海。
據澳門勞工事務局統計數字,截至2月底,澳門有約15.2萬名外地雇員,當中來自內地的約10.6萬名,占比近七成。
邵家輝在議案中提到,建議政府推出“輸入大灣區人力計劃”,工作簽證以兩年為限。容許獲批工作簽證來港的大灣區內地居民即日往返香港工作,外勞薪金水平以本地員工薪金中位數為準。另一議員林健鋒則認為,港府可與廣東省政府商量,在珠海、深圳等地安排宿位供外勞即日往返。
除了建造業和運輸業,面向其他行業,港府亦對現有的“補充勞工計劃”進行優化,更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預計于第三季推出。主要措施是暫停執行26個職位不得輸入外勞的規定,為期兩年。26個職位包括售貨員、侍應生、送貨員、收銀員、初級廚師、文員、電話接線生、洗衣工人、發型師、石工、銀行柜臺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