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電網
自2020年以來,在全球經濟衰退引發的能源危機,疊加越發迫切的氣候問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全球光伏產業迎來了大發展。尤其是在中國,在國家對綠色環保相關產業的支持下,中國的光伏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市場不斷擴大的同時,也不斷吸引其他產業的龍頭企業加入光伏產業鏈中。
其中家電業在面臨需求不振的難題下,通過跨界的方式尋求增長點。在醫療器械、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都能看到家電企業的身影。而光伏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也成為了家電企業的落腳點。長虹、格力、創維、TCL等企業不斷加碼光伏業務的布局,在產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相關業務迅速進入成熟期。
進入成熟期
從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來看,能源結構的綠色化、環保化轉型為光伏發電提供了足夠的市場支持。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后,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發動制裁,限制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歐洲多國面臨天然氣缺口的情況下,對光伏發電的需求正在不斷提升,進而帶動產業鏈的發展。
而從國內需求來看,光伏發電正在由政府補貼模式,走向下游終端發電變現的市場化模式。在經歷了2022年,川渝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的旱情之后,豐富能源結構的需求也在不斷爆發,我國光伏終端的裝機量增長不斷提速。數據顯示,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已經連續 9 年占比超過 25%,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2022 年光伏新增裝機達到 87.41GW 左右,增速 59.48%。2023Q1 光伏新增裝機量 33.66GW,同比增長 154.81%。
在此背景下,光伏業務盈利的確定性不斷增強,成為了我國家電企業的新的增長極。根據創維去年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創維集團新能源業務營業額為119.3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1%。
而家電跨界光伏產業進入成熟期的標志則在于,光伏業務營收的增長使光伏板塊成為了分拆上市的標的,并反哺整個企業,帶來估值的提升。
近日,正泰電器公告稱,擬將旗下戶用光伏平臺——子公司正泰安能分拆至上交所主板上市。而此前亦有消息顯示,創維有意將旗下資產分拆獨立上市,其中就包括光伏、創投等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光伏產業鏈目前相對健康,卡脖子的風險較小。誕生于美國實驗室,發展于歐洲市場,但如今光伏產業的核心卻在中國。中國作為全球光伏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在產業鏈的微笑曲線中已經占據有利位置,不僅擺脫了來料加工的模式,更在關鍵的組件領域占據過半的份額,擁有了卡別人脖子的技術優勢。
有風險?
盡管整個光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但二級市場卻對光伏產業的擴張感到擔憂。在過去一年中,光伏龍頭企業的估值不斷回撤,其中晶澳科技的最大回撤幅度達到了66.81%。這背后是業內人士對未來光伏產業發展具有不確定性的悲觀預期。
當前,伴隨著光伏終端市場的景氣度不斷提升,產業鏈巨頭正在不斷追加擴產計劃。其中晶科能源5月份宣布投資560億元擴產;6月初,隆基綠能125億元擴產,通威股份105億元擴產,晶澳科技60億元擴產。
業內人士擔心,光伏巨頭的擴產將導致光伏產業鏈進入產能過剩的周期,最終將在技術端出現嚴重的同質化問題。再加上技術迭代以及國際貿易挑戰等因素,光伏產業很有可能加速進入洗牌期。業內人士認為,企業盲目擴產很有可能會在技術迭代后成為堆積的庫存,而存在巨大風險。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市場競爭加劇將有利于產業淘汰落后產能。行業能夠通過充分競爭與不斷地洗牌來推動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進而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從需求角度來看,光伏產業并未飽和,其中雙碳目標的執行將會逐步深入,加之制造業本身存在降本增效的需求,將帶動光伏裝機保持長期的增長趨勢。
通過降本增效降低用電成本是光伏產業的重要目標,這意味著光伏產業本身需要不斷進行內部革新與技術升級。盡管光伏產業正在高速發展的周期中,但洗牌期的到來,將快速淘汰技術不夠領先的企業。家電企業將光伏板塊上市能夠更有利于籌集資金,以應對即將帶來的風險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