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先聲 萬翛
編輯|范志輝
不需要懂Web3,也不需要幾個億,普通人也可以投資音樂資產了?
在各大音樂公司紛紛裁員應對寒冬之際,資本似乎對音樂抱有愈發強烈的興趣,除了愈發高昂的曲庫交易價格之外,各種曲庫債券化的嘗試也讓音樂資產化的道路更加開闊。
不僅如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陸續出現的音樂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更讓普通投資者也有機會入局音樂資產投資。那么,音樂ETF是否可以成為音樂愛好者的理財首選,背后又存在哪些風險?
音樂正在成為ETF熱門主題
今年2月,美國ETF投資和技術平臺Tidal旗下的Tidal ETF Trust計劃推出音娛ETF “Clouty Tune ETF”(股票代碼:TUNE),追蹤德國金融數據提供商Solactive的Clouty Tune指數,包括Spotify、迪士尼等50家音樂和娛樂公司的股價,涉及廣播、票務等領域。
據了解,去年7月,該公司還計劃推出首個用于追蹤前500首版稅最高歌曲的指數MUSIQ 500指數,現只出現在彭博終端(Bloomberg Terminal,彭博社向專業人士提供的軟件服務),并預計將追蹤前九大音樂類型的指數。
今年6月,圣地亞哥的EQM Indexes與美國音娛資深高管David Schulhof合作,推出了自稱是首個捕捉全球音樂產業表現的指數基金——MUSQ全球音樂產業指數(MUSQ Global Music Industry Index,股票代碼:MUSQIX),追蹤49家音樂公司,包括三大唱片、Live Nation、Spotify、HYBE、SM等,囊括全球音樂產業各個領域的佼佼者。
據悉,David Schulhof的公司MUSQ成立追蹤這一指數的ETF,是以期為想要進入全球音樂產業生態的投資者一個“簡便的解決方案”。
目前,EQM正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ETF許可,預計該基金將很快開始交易。一旦獲得最終的監管批準,該ETF預計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加上去年CT Investments推出的追蹤韓國音娛的ETF——KPOP and Korean Entertainment ETF (股票代碼: KPOP),音樂行業在短短一年時間涌現了三只ETF,這也讓彭博社感嘆,音樂正在成為新的熱門ETF主題。
換做以往,音樂這么“小”的行業是很難被投資者看上的,那為何現在局勢變得有所不同了呢?首先是ETF主題投資在近年來的風行。ETF又稱“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追蹤特定指數的被動式基金,即基金資產組合的股票種類不由基金經理決定,而是保持和某一特定指數包含的成分股票相同,所以管理費用低廉。而且,ETF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自由申購贖回,還能在二級市場進行買賣、實時交易,非常靈活。
由于交易費用低、交易靈活、組合公開透明等優點,近幾年ETF在海外非常受歡迎。據FactSet指數解決方案負責人Jeremy Zhou介紹,主題投資在以往主要是通過主動投資來實現,也就是需要由領域專家組成的大型團隊進行研究、篩選最能反映各種主題的資產,因此主題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留給最大的投資組合的。
如今,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ETF等方式進行主題投資,而機構投資者雖然一般不參與資金少、流動性高的ETF,但由于主題ETF有高回報的機會,所以仍會受到青睞。比如擁有65億美元資產的Tidal就以提供小眾市場或主題ETF而聞名,目前已發行了超過55支ETF。其次,不得不提到的是高盛的音樂產業報告助推。盡管疫情等經濟不穩定因素,高盛在2022年推出的音樂產業報告《Music in the Air》中還是上調了全球音樂產業收入等多項重要指標的預期。
其分析師指出,“音樂仍是貨幣化程度最低的娛樂形式之一”,并預測,2021年至2030年間,全球音樂行業的收入將以1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收入將超過1500億美元。這份報告無異于給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讓眾多資本對音樂行業虎視眈眈。
近幾年,從私募股權公司到銀行控股公司乃至養老基金都積極入局音樂版權,黑石、KKR、三菱日聯等耳熟能詳的角色都在這一領域動作頻頻。而隨著曲庫交易的火熱,出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最近Queen的全部曲庫據傳售價已經超過10億美元,Michael Jackson的一半曲庫(包括版權代理和錄制音樂權益)也賣到8-9億美元。
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前后,Queen版稅收入的變化情況
不僅如此,高盛和KKR還一起投資了以音娛為重點的私募股權基金Atwater Capital Fund,后者是美國唱片公司88Rising、瑞典無版權音樂Epidemic Sound的投資方。美國私募股權公司Francisco Partners收購了音樂獨角獸Kobalt的控股權。在去年Kpop席卷全球之際,美國傳奇投資家人Jim Rogers、風投公司Strong Ventures等也都對Kpop相關公司進行了投資。
“音樂是一種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且尚未被解鎖的資產類別”,Clouty創始人David Umeh表示,隨著大量資本進入音樂產業,不論經濟增長還是衰退,音樂投資的二級市場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這也為音樂主題ETF創造了天然的用戶群。
音樂ETF值得入手嗎?
盡管音樂ETF有利可圖,但不免也和其他投資一樣,機遇和風險并存。
成立于2020年的Clouty看準了資本近年來的音樂淘金熱,相信這必然創造音樂資產二級市場的需求,于是致力于將音樂變成可交易的資產。在拿到55萬美元投資后,Clouty創建了全球流媒體收入的指數,并計劃推出一個基于此的期貨ETF——Clouty Tune ETF,也就是說,讓投資者可以通過類似賭某首歌音樂收入的漲跌來賺錢。
就風險來看,音樂行業不僅規模相對小,且音樂公司表現水平還會因為流行審美這類不確定因素而改變,比如在Clouty Tune ETF的備案文件中還提到,音樂公司股價還常常與流媒體音樂的消費模式改變而起伏。況且,讓音樂這樣的“另類資產”(即非股票、債券、現金以外的資產)形成長期可交易市場并不容易。“即便是在眾所周知的產品上,也有許多期貨未能成功的例子。”交易科技公司Sigma Financial AI的CEO Andy Simpson表示,“在計算資產波動率時,它們通常太復雜而難以理解,或無法定價?!边@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建立起有流動性和深度(即市場在承受大額交易時,證券價格不出現大幅波動的能力)的長期可交易市場。
尤其,眼下還有一個重大的變動因素,就是版稅分配方式。疫情后,各大唱片公司和流媒體都在探索新的版稅分配方式,試圖尋找到讓流媒體平臺、主流藝人和獨立音樂人都有利的分配方式。
就目前各大平臺透露的信息看來,在這場革新之后,主流藝人的版稅收入很可能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度和多樣化的粉絲消費。這對于追蹤美國流媒體版稅前500歌曲的MUSIQ 500就可能會有直接影響。據悉該公司打算在之后推出追蹤MUSIQ 500的類型音樂指數,令一些投資者懷疑如此流動性大的指數是否能吸引到大型機構投資者加入。
當下,受廣告收入銳減等因素影響,音樂公司狀況普遍而言并不算好。Spotify、環球音樂、華納音樂、SoundCloud等音樂公司都進行了一輪乃至多輪裁員,曾估值高達25億歐元的音樂科技公司Utopia在裁員20%后還在變賣資產,并因拖欠交易尾款而被訴諸法庭。就連華納音樂、環球音樂等在今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都沒有超過10%,導致股價應聲下跌。
不過,伴隨著風險而來的也是機會。
在宏觀經濟低迷的大環境里,由于音樂與經濟的弱相關,使其成為期間唯一繼續上漲的資產類別之一。正如上文中高盛對音樂產業增速的積極預測,那么,短期音樂產業的不佳表現對于長期看好音樂產業的投資者而言,則是好的入場時機。
比如去年推出的KPOP ETF表現就很不錯。據ETF.com數據,盡管在去年9月開始交易后,該基金的資產規模僅319萬美元,今年沒有新的資金流入,但該基金目前回報率達到14.3%,超過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DR S&P 500 ETF(SPY)的8.92%。
KPOP和SPDR S&P 500 ETF近一年回報率對比
雖然音樂行業表現受到諸多不確定因素影響,但長期回報受到各界普遍看好,這不僅鼓勵了資本的入局,也促進了音樂資產化,拓寬了音樂內容的變現渠道。不論音樂ETF表現如何,這種嘗試都為音樂的價值提供了一個新的出口,也為音樂愛好者和投資者提供了投資音樂的簡易途徑。
如同Clouty CEO David Umeh所說,“不是每個人都會知道如何為曲庫定價,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獲得唱片的NFT碎片,然而追蹤整個音樂產業的ETF則是一個捕捉音樂本身利益的好方法,因為它很有彈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