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近日來,一則“公募基金醞釀降管理費”的消息在業內流傳。界面新聞記者多方采訪得知該消息屬實,多家公募已經接到監管部門的調研。至于怎么降、降多少等細節問題,似乎暫時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
“聽產品部的同事說,最近有收到電話調研,詢問公司現有產品的費率情況?!蹦彻芾硪幠T?000億元左右公募公司的內部人士表示,“產品部的同事這幾天天天開會加班,估計就是在忙這個”。
上述人士表示,“目前聽到的風聲是肯定要降,降費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過具體的數還沒出來,現在公司就是在做內部成本核算,還到底能降到多少。”
在采訪中,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主動權益類產品率先被要求降費,“現在我們公司的普通股票型產品,管理費是1.5%/年,后續壓縮的具體的數據還要等監管統一的安排。”上海一家主打主動權益類公募告知。
“因為我們公司主要是貨幣基金和ETF,主動權益類產品中占比很少,所以暫時沒有接到相關的調研。”北京某公募人士表示。
此次降低管理費,是由投資者對于“公募旱澇保收、坐收管理費”的不滿引發的。自2019年以來,公募行業總規模連創新高。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 截至今年4月底,公募行業總規模達27.29萬億元。相比2019年1月末,公募行業總規模僅有13.77萬億元。
行業總規模迎來飛躍,頭部公募的管理費收入也水漲船高。以行業老大易方達為例,從2020年至2022年,其管理資產從1.17萬億元增加至1.57萬億元,管理費收入則從56.47億元增加至101.51億元;廣發基金的管理資產從7444.35億元增加至1.24萬億元,管理費收入從42.79億元增加至73.57億元;富國基金的管理資產從5657.74億元增加至8505.8億元,管理費收入從34.45億元增加至61.71億元。

以2022年數據為例,在全市場的16689只公募產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中,年度管理費≥2%的共有8只,在1%-2%之間的有6702只,低于1%的產品有9968只。
中郵核心競爭力的管理費為3%/年,2022年,基金收益率為-20.72%,收取的管理費用為335.38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東方紅產業升級的管理費采用浮動收取的方式。當基金前一年的收益率<-5%時,基金的管理費為 0,即不收取管理費。當前一年的收益率≥-5%,且<8%時,管理費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1.50%年費率計提。當基金前一年的收益率≥8%時,按前一日基金資產凈值的 2.50%年費率計提。2022年,該基金收益率為-15.42%,因此未收取管理費。

“瘦了基民、肥了公司”,“基金一年沒掙錢,基金公司卻收管理費賺翻了“。自2021年以來,隨著市場結束大牛市進入結構化行情,不少權益基金的業績出現虧損,這和基民的預期出現嚴重偏差,這讓公募管理人承擔了“旱澇保收、老鼠倉偷吃”的吐槽。
對此,多家公募管理人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委屈。
“公募收取的管理費,其中近50%都給了銷售機構,用作客戶維護費。而剩下的則要擔負起公司的運營成本,這主要是人力、物業、系統軟硬件損耗等?!蹦彻既耸勘硎荆甲鳛楠毩⒌氖袌鰴C構,作為高門檻高壁壘的行業,從資金融通服務中收取一定費用,是全世界都通行的模式。
該人士認為,目前投資者的吐槽聲主要集中在預期和實際收益的偏差較大,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現狀,除了簡單的基金下調費率,還應該從產品設立、發行、營銷等多個環節入手,并重視和投資者的溝通。“簡單舉個例子,公募公司不能在市場位于高點時扎堆發新基,在產品設計時也要增加新產品的投資類型,對知名基金經理的產品進行限購、控制規模等?!?/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