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盧奕貝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一批內地餐飲品牌正沖往香港。
6月12日,多家香港本地媒體報道,太二酸菜魚即將首次進駐香港,選址九龍塘又一城,預計于第四季度開業。作為九毛九集團眼下的營收主力,2015年在廣州成立的太二酸菜魚因其在內地的知名度,以及相對香港本土餐飲更高的性價比,在通關后成為不少港人前往深圳打卡的目的地之一。此前,反向代購鮑師傅、阿嫲手作甚至打包酸菜魚回香港甚至成為一股潮流。

不僅是酸菜魚,2017年創始于深圳的湘菜品牌“農耕記”于6月10日披露的新店中也出現了香港,選址九龍佐敦道新寶廣場,目前農耕記全國門店約100家,正加速全國擴張;創始于沈陽西塔的朝鮮烤肉品牌“西塔老太太”近日也拿下了香港尖東新文華中心的鋪位,目前已是圍擋狀態,圍擋上還寫著“內地排隊王、烤肉必吃榜、好評榜N0.1”的字樣,該品牌目前全國門店179家。
在更早以前,門店更小、模式更輕的茶飲、咖啡品牌已經入侵。
今年1月,連鎖咖啡品牌Manner Coffee位于銅鑼灣世貿中心的首店正式營業,不過由于品牌名稱已被注冊,Manner在香港叫Manners Coffee;到3、4月,檸檬茶品牌“檸濛濛”、“林香檸手打檸檬茶”、“茶救星球”等也接連在尖沙咀、旺角等地開店。

對內地餐飲品牌而言,相對較低的租金是此時前往香港開店的重要原因。
據港媒報道,西塔老太太租下的店鋪面積約4260平方英尺(約合396平方米),此前曾由茶餐廳租用超10年,每月租金在最高峰時高達55萬港元,在疫情期間月租降至45萬港元,按成交月租約30萬港元計算,跌幅達3成。不過,在小紅書上也有香港本地用戶指出,此鋪面實際月租為45萬港元。
此外,林香檸手打檸檬茶以每月約13萬港元,承租旺角西洋菜南街4號昌記大廈地下鋪位,面積約500平方英尺(約合46.5平方米),此前該鋪位是一間藥房,2019年時每月租金約25萬港元,閑置一段時間后于今年4月被林香檸接手,租金下跌約一半。

過去的三年里,一批香港本土餐飲的燈火曾經熄滅。
中環蘭桂坊附近的地標翠華餐廳早在2020年3月撤離;彼時已有93年歷史的蓮香樓在2020年3月中宣布“復活”,3月30日,它又再次關上了大門,后續于2022年8月徹底結業;曾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食府”之稱的珍寶海鮮坊,最終沉沒在去往東南亞的海上。
大眾型與游客導向型餐飲是香港過去受打擊最嚴重的餐飲類目,疊加消費疲軟影響,香港一度流行起“兩餸飯、三餸飯”,即30元左右一份2-3種配菜的低價快餐。這也令大眾型餐飲有了一定市場空白。另一方面,由于香港一直流行的餐飲多為日、韓、東南亞菜及西餐,而川湘菜系較為匱乏或不夠地道,因而如太二酸菜魚、農耕記這類品牌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
而對內地餐飲品牌而言,前往香港開店也是自身出海戰略中重要的一環。由于香港國際化程度較高,內地品牌可以在文化、消費習慣甚至消防安保等方面進行適應與調整。比如太二酸菜魚的新店布局除香港外也出現了新加坡。
眼下,香港餐飲的復蘇已十分顯著。
香港本地商鋪注冊的總量已經反彈超五成。香港美聯工商鋪資料研究部綜合土地注冊處資料顯示,5月份工商鋪注冊量共錄407宗(主要反映4月份市況),按月上升約10.9%,而注冊金額則錄51.71億元,按月增加約28.2%。其中商鋪板塊的注冊量大幅反彈,5月共錄95宗登記,按月反彈約55.7%。
香港政府統計處于5月5日發表的最新食肆收益及購貨額臨時數字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76億元,按年上升81.7%。 按月份分析,2023年1月、2月及3月與上年相同月份比較,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分別上升40.4%、96.6%及136.6%。政府發言人表示,隨著本地活動復常和訪港旅客反彈,食肆業務在2023年第一季顯著改善。
而對進軍香港的內地品牌而言,如何趁勢盡快適應當地市場仍有許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比如,如何定價才能既保留在內地時的性價比優勢,又能在香港賺到錢?是否需要調整口味或產品結構以迎合本土消費者的偏好?在新鮮感過去后,香港消費者是否能真正接受這些品牌,內地品牌后續要如何與本土餐飲競爭?
事實上,蘭桂坊最出名的翠華餐廳已經卷土重來。
港媒于3月報道,曾是中環宵夜圣地的翠華餐廳雖于2020年撤出中環惠靈頓街的3層旗艦店,但它眼下以每月35萬港元承租同一條街的地下鋪位,面積約5089平方英尺(約合473平方米)。翠華原址在2021年由譚仔米線接手,并承租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