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燃次元 呂敬之 曹楊 馮曉亭 馬舒葉 張琳 陶淘 蘇琛
編輯|曹 楊
近日,“能冷食絕不開火,能整食絕不切開”的“白人飯”火了。
小紅書上,不少網友“曬”著自己“維持生命體征”的“白人飯”。其中,有網友“po”出的晚飯是3根洗好的胡蘿卜,配文“還能洗洗,是我對自己最大的尊敬”;有網友則直接開創出類似餅干配火腿腸的“黑暗料理”,并直言“白人飯上癮是什么癥狀?一天兩盒,不吃難受。”
圖/“白人飯”相關圖片;來源/小紅書 燃次元截圖
“白人飯”火爆背后,映射出的是現在年輕人對生活積極中略帶一絲“頹廢”的態度。直白來講,也可以說是“糊弄”。
小楚是一位網文作者,同時也是“白人飯”愛好者。但與網絡上盛行的把食材從冰箱里拿出來直接食用不同,小楚的“白人飯”會有一些“加工”。
“我經常需要長時間集中地‘碼字’,之前為了節省時間總是點外賣。后來為了健康著想,決定自己做飯。”小楚告訴燃次元,但由于“碼字”需要專注,中間一旦被打斷就很難續上,所以自己通常是在準備早餐的時候連午餐一起準備了。
嘗試幾次之后,小楚發現,燴飯是午餐最好的“糊弄”辦法,“我平時會健身,所以吃東西會按照蔬菜+蛋白質+肉+主食的搭配。因此,只需要把肉菜洗洗、切切,連著米飯一起放進電飯煲里即可,煮好了還可以自動保溫,即便是中午,也能吃上熱乎的飯菜。”
事實上,年輕人的“糊弄”不只體現在吃飯上。
本期小酒館,燃次元和幾位在日常生活中精通“糊弄學”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的“糊弄”日常。他們當中,有人為了應付父母“糊弄式”相親;有人為了應付不合理的公司制度,開啟“摸魚式”加班;有人原本計劃完成15城的隨心飛計劃,卻不想只維持了兩周,就變成了“糊弄式”打卡;也有人,為了節省高昂的理發費用,“糊弄式”剪頭發……
其實,“糊弄”背后,是年輕人為了提高時間效率而研究出的“套路”,是既要避免與主流思想沖突又要保持自我的灑脫態度。
01、吃飯“糊弄學”,當代打工人的“福音”
張恒|27歲 互聯網從業者
時至今日,作為一名打工人,如果還不懂“做飯10分鐘,半小時解決一頓午飯”的可貴之處,或許只能說明,你還不夠“躺平”。
一天24小時,去掉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屬于我自己的休閑時間往往不過3、4小時。而如此珍貴的個人時間,如果三餐都精致考究,那閑暇的時候就是在做飯、洗鍋,洗鍋、做飯的循環中度過的。
一方面為了“奪回自己的時間”,另一方面,受此前居家辦公的影響,我越來越難以兢兢業業地搞好每天的3頓飯。很快,我就從每日三餐精簡為兩餐,甚至,如果我足夠懶,還可以變為一餐。
而為了縮短做飯時間,我是能冷食就冷食,能不開火就不開火。如果必須開火,能手撕的菜,就絕對不用刀切,當然,如果可以整個放進去最好,主打輕松、省力。畢竟,如果需要用刀切的食物,還需要再洗案板,實在是太麻煩了。
而考慮到我的鍋并不大,不能放進一整顆娃娃菜,我還專門買了一把廚房剪刀,只需剪幾下,就能輕松省去洗刀、洗案板的流程。
至于調料,也很快從油鹽醬醋被我精簡到只剩“醬油和辣椒粉”,醬油可以完美代替鹽的單一口感,辣椒粉則是增加色香味的一大利器。
圖/日常“糊弄學”晚餐;來源/張恒供圖
按照這樣的做飯理念,我基本上每次會選擇兩種食材,比如娃娃菜和豆腐,營養又簡單,畢竟吃飯過程可以糊弄,但營養不能糊弄。只要你舍棄“繁雜”的傳統做飯流程,簡單水一煮,10分鐘以內一頓飯就好了,然后再加點醬油和辣椒粉。
而被吃飯“糊弄學”拯救之下的我,也因此可以擠出1-2個小時的時間悠閑躺平追劇。
02、AI幫我寫出400字的日報
鹿子 | 27歲 商務
今年年初,我跳槽來到了一家互聯網初創公司。原以為公司有著好的發展前景,能擺脫上一家公司那種純內耗的工作環境。但沒想到,我只是從一個坑跳進了另一個坑罷了。
入職的第一天,行政人員便給我以及同期進公司的幾位新人,進行了新員工入職培訓。說實話,要不是工作不好找,在那次培訓會議結束后我就直接拎包走人了。理由很簡單,公司要求每位員工都要在當天工作后提交“日報”,更離譜的是,當月如果被行政次日提醒補交日報3次,還要扣獎金。
作為一名遭受過“毒打”的成年人,我自然也沒有立即發表不滿言論并要求辦理離職手續,我想的是,走一步算一步。第一個月試試水,到手工資不可觀的話,再離職也不晚。
于是,我認真按照員工培訓的文檔,學習如何在工作后臺提交日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們老板是某家大廠的前員工,極度講究“工作效率”,所以對我們日報和周報的格式也有一定的要求,更不能“糊弄”,必須要將每日做了什么工作用序號標出,還要求字數不能少于300字。
300字說多不多,但說少也不少。心血來潮的時候,可能發一條微博字數都有300字,但讓我將每天的工作內容用文字寫下來,100字我都覺得很難。但是工作后臺,少于300字的內容,都無法提交,一開始為了能夠“交差”,我試過將拜訪的客戶公司和地址都往上填,300字的確很容易滿足,但這點小聰明很快被領導發現,提醒我日報不能這么糊弄,要多加思考再提交。
但好在,車到山前必有路。有天我和大學同學聊天吐槽公司“日報文化”時,同學給我分享了一個“日報周報生成器”的小程序。我隨即試用了一下,便發出了“真的太好用了!”的感嘆。好用到什么程度?就是我一天什么都沒干,小程序都能給我生成一篇400字的日報,而且格式也完全符合公司要求。
圖/小程序AI生成日報;來源/鹿子提供
就這樣,有了這個小程序,我只需要把每日工作簡單填寫,就能直接生成日報,生成的AI內容,簡單加工一下便可以直接用。
雖然這種做法有些“糊弄”,但我覺得寫日報這事本身就沒多大意義,我這不過算是高效率工作的方式之一罷了。
03、“旅游特種兵”,“糊弄式”打卡
阿晨|30歲 職員
拍照、打卡、發朋友圈、回酒店,這就是我“糊弄式”旅游的日常。
作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之一,每逢閑暇時候,我就想出去轉轉。最開始,我還只是在工作城市的周邊來個周末短小精悍的旅行,后來近郊的景點幾乎都打完卡之后,我就想走得更遠一些。正巧那時候某航空公司推出了隨心飛,我果斷購入全國版,然后就開啟了“糊弄式”打卡游。
其實,我也不是最開始就養成“糊弄”旅游的習慣的。記得最開始出去玩我特別興奮,做了很多攻略和規劃,下了飛機便開啟景點踩點、飯店“拔草”模式,一直逛到很晚才會回賓館。
而且,很多時候為了多玩一個晚上,我會下了班直接拎著行李沖向機場,趕晚上的航班出去玩。有一次,我晚上九點半才落地,一下飛機就直奔夜景景點、逛一圈再去吃飯,半夜一點才回到酒店,洗完漱之后,還要做第二天的攻略,雖然很累但內心卻很滿足。
不過,這樣“特種兵”式旅游對我一個996的打工人來說,實在過于“殘忍”。當時買隨心飛,我的計劃是每周五晚上去,周日回來,一共去15座城市。
結果,我只堅持了兩周,就玩不動了。但我又不想浪費了隨心飛,也不想每周都窩在家里,“糊弄式”旅游模式也就此誕生了。
我先是縮短逛街的時間,從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到精準的景點打卡。來到打卡地、拍照、走人,保存體力去下一處。
然后是縮短白天出門的時間,尤其是到了夏天,白天出去溜達實在太熱、太費體力。因此,我基本就是晚上出門、白天睡覺。后來我發現,在賓館里窩著、點外賣、刷手機,也很“香”。
再后來,我到了景點都不下車,讓司機師傅搖下車窗,遠遠看看景點的樣子。如果覺得沒什么可逛的,就直接拍照,讓師傅調頭、去下個地方打卡。
記得去桂林那次,我在酒店呆了一天都沒出門,除了點外賣就是睡覺,來之前查好的攻略一個都沒用上,倒是美食會讓我提起興趣,尤其是川渝地區的美食種類多且很下飯,那半個月體重也是直線上升。
圖/酒店點外賣;來源/阿晨供圖
其實,無論是“特種兵式”旅游還是“糊弄式”打卡,我覺得都是自己享受當下的一種方式。工作一周后,能在周六日換一個地方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對我來說旅行的意義更多是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圈,同時能讓自己放松下來,換一種心情去迎接新一周的工作和生活。
04、加班還是“摸魚”,傻傻分不清楚
子雨 | 33歲 游戲運營
我從大學畢業之后,一直從事的就是游戲相關的工作。而一提到游戲,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加班”兩個字。
當然,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毫不夸張地說,畢業到現在,在我工作的十幾年里,從事的每一家公司都會加班,只是加班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是周一到周六,早10到晚7;有的是周一到周五早10到晚10;還有的是周一到周五,早10到晚10,然后周六日再實行大小周。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對于加班這件事很排斥,因為實在不太理解明明沒有那么多工作,卻非要加班。但后來工作的時間久了,也就明白了,有些加班真的是“做做樣子”,身不由己。
實在沒什么需要加班完成的工作的時候,我就要自己找活干,只要沒打下班卡,就不算下班。因此,我的“糊弄式”加班也就此開始了。到現在,這種“加班”可以說是愈演愈烈。
根據公司考勤,原則上我的上班時間是早10到晚7,但實際上,如果想要7點下班,那必須提前和領導申請,否則默認的下班時間就是晚上10點。考慮到每天晚上回去也沒什么事情可以做,公司樓下又有健身房,我索性就辦了一張健身房的年卡。
每天晚上7點過后,我都會先去附近吃個簡餐,然后溜達大約半個小時,便去健身房里開始運動模式。擼擼鐵、跑跑步,大概40分鐘左右,再回到辦公室。此時時間基本上就到了晚上9點左右,之后,坐在工位休息下,再瀏覽瀏覽一天的新聞,就可以收拾東西準備下班了。
圖/下班后隨手拍;來源/子雨供圖
但這還不是“摸魚”最瘋狂的時期。
2022年下半年,做核酸的時候,我和辦公室的很多同事,都會不約而同地舍近求遠,選擇走路需要半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核酸點去做核酸。這樣一來,往返路上需要一個小時,再算上排隊時間的話,至少需要一個半小時。而如果再買一杯咖啡,那可能就是兩個小時過去了。
但“摸魚”歸“摸魚”,本職工作還是沒有耽誤的。
05、剪頭發不考慮發型,主打一個“變短”就行
云桃 | 29 歲 自由職業者
自從2年前,離我家步行只需要5分鐘的理發店,搬到離家3公里以外后,嫌理發店價格高,同時又懶惰的我,去理發店的頻次就越來越低。
最近1年,我甚至壓根就沒進過理發店。頭發長了全憑自己和家人的“刀工”修剪,不僅節約了往返時間,還省下了一筆不菲的洗剪吹費用。
事實上,早在2019年,我就已經萌生出了自己剪發的念頭。彼時,我家附近的理發店,在十年間漲了3次價。隨后,又一次性從單次洗剪吹最低30元,上漲到了40元,這大大超出了我對于單純剪發而無需造型的價格承受能力。
與此同時,理發師漫長的、將我的頭發一縷一縷用發夾夾起來,再一簇簇剪掉的過程,對我而言也是如坐針氈。拿著手機想要回信息的我,一低頭就會被理發師說“腦袋不要動”。而頭真的板正地望向鏡子里什么都做不了的我,又覺得40-50分鐘的理發時間枯燥冗長。不過,因為這家理發店實在離家太近,減少了我心里對理發的排斥。
直到2年前的夏天,因為租期原因,理發店搬到了騎車十幾分鐘才能到的地方。這對于我這個宅女來說,已經算是“長途跋涉”了。因此,我去理發店剪發的次數,也從此前的一個季度降到了半年甚至更久,并在心里安慰自己,“反正女生的頭發長了,也不過是‘長發及腰’,不至于像男生一樣,立刻變身‘流浪漢’。”
同時,我開始嘗試自己剪發。而第一次下手,我就體會到了什么叫“無知者無畏”。
那時候,額前還有著側分劉海的我,洗完頭發就把劉海攢在了一起,按著我理解的“弧線角度”,一剪刀下去,把美美的劉海剪了個支離破碎。
雖然當時已經有幾分被震驚到,但我仍不死心,繼續學著社交平臺上的手法,“把頭發全部倒扣在前邊,之后用剪子剪出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待我把頭發重新理正時,“悲劇”再次發生,我的發梢長度參差不齊,如同鋸齒。
意識到我對自己的頭發過于糊弄之后,我媽重新給我的頭發來了一番修整,而我的頭發,在又短了一寸之后,顯現出了樸素大方的造型。
而我,也并沒有放棄成為自己的理發師。在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剪壞了再減短一點”的練習之后,現在的我,已經可以非常嫻熟的為自己剪發了。
06、“糊弄式”健身,拍照發圈最重要
柒柒|28歲 公司職員
最近我的健身卡快要到期了,當會籍顧問詢問我是否續卡的時候,我絲毫沒有猶豫地說,“續!”。
但事實上,健身4年的我,一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一邊吃不了健身的“苦”,一邊又不想放棄。
剛進健身房的時候我也是信心滿滿,還特意找了健身教練。而我的健身教練也特別負責,讓我一次又一次被這些健身器械“折磨”到渾身酸疼,甚至淚灑健身房。隨后我開始抗拒器械訓練,糊弄健身教練的理由也越來越多,甚至一天一個,連續一周不重樣。比如,周一要加班,周二膝蓋疼,周三天氣不好,周四心情不好,周五約了人……
糊弄到私教課結束,我開始自己鍛煉,因此劃水也就越發嚴重。健身房每周能去兩天就不錯了,橢圓儀上踩10分鐘,器械區晃蕩20分鐘,然后就進入我最喜歡的拉伸環節,在瑜伽墊上伸伸胳膊、拉拉腿的我,能再消磨20分鐘。明知道拉伸環節不應該算在健身時間里,但糊弄學的最高境界就是連自己一起糊弄,“我都練了50分鐘了,我可太自律了。”
圖/健身房拍照打卡;來源/柒柒供圖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拍照打卡,在鏡子前擺好姿勢拍照,然后躺在瑜伽墊上,打開秀圖軟件進行“P”圖,發完朋友圈后,再沖個操,“自律”的一天就結束了。
我很清楚健身是一件既需要花錢又需要堅持的事情,并不是每天打卡拍照發朋友圈證明自己來過健身房就可以的。
可健身的“苦”我是真的一點也受不了,只有先把自己糊弄去健身房,再糊弄到練一個小時,糊弄一周多去一天,糊弄到最后可能就真的培養出健身習慣了。
07、90后寶媽,“努力”“糊弄式”帶娃
邦妮 | 32歲 媒體從業者
說起“糊弄”這件事,我可能把所有的“套路”都用在了帶娃上。
就拿最近的六一兒童節來說,我其實一直想著給我兒子買個禮物,但出于工作太忙,事情太多,就給忘了。就在5月31日中午,我“臨時抱佛腳”式地在外賣平臺搜索能買些什么送給孩子時,同事們點的檸檬茶“救”了我。
當天下班前,辦公室的同事們一起拼單買了檸檬茶。之后參與拼單的一位同事發現,隨單送的小黃鴨水槍多了一個,便在辦公室問有沒有人想要。此時,正在發愁的我,就隨口說道,“要不給我吧,反正我還沒有給我兒子買禮物,這個正好可以給他當六一兒童節禮物。”
隨后,我便順利拿到了那把水槍。并在六一當天,收獲了孩子滿臉真誠地一句“謝謝媽媽”。
除了送禮,幾乎每次旅行,我都會選擇距離景點最近的酒店,如果是海邊,那一定就是海景房。因為這樣,我就不必每天為去哪玩發愁。畢竟只要帶著孩子去沙灘玩沙子,他就會很開心。甚至無需出門,拉開窗簾,看著大海,孩子都是極度興奮地。
圖/沙灘四日游;來源/邦妮供圖
而在做飯這件事兒上,更是如此。
我是一位不太會做美食的媽媽,但是基本的營養搭配還是懂的。所以每次做飯,我都是找最容易做的原材料,之后把它們搭配在一起。比如超市現成的雞丁配上西藍花、冷凍的蝦仁炒米飯,或者是現在市面上很多那種半成品的意大利面,我會在炒醬的時候加一些蔬菜或者肉丁。
在我自己看來,我每頓飯都滿足了孩子對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需求,可孩子給的反應卻和收到小禮物截然相反。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每次做飯,尤其是炒青菜,孩子都很不買賬,基本上都是吃一口或者兩口就不吃了。我當時還以為是“所有孩子都會有一段時間對青菜很挑剔”的原因,直到我的一位廚藝很高的朋友來家,做了葷素滿滿一桌子菜,而我兒子,在那頓飯上吃了足足大半盤清炒荷蘭豆之后,我才意識到,不是孩子不吃菜,只是我做得難吃而已。
當然,我也不是事事糊弄,比如我每次出差,也都會給孩子帶伴手禮回來,雖然價格不一定都很高,但一定是當地才有的。
08、“糊弄式”相親,互相“飆戲”
菲菲 | 31歲 互聯網從業者
相親這件事情,往往在雙方對上眼的前三秒就能知道結果。
在我邁入28歲的年紀后,原本對我的婚姻態度非常“佛系”的父母變得焦慮起來,并開始見縫插針地勸我談戀愛,外加半強迫式的讓我去相親。
一般被介紹相親的時候,我都會先言語糊弄,比如“時間太緊”“工作太忙”“最近太累”“過幾天再說”等來拖延見面的時間,但并不是所有相親都可以用這些話術搪塞過去。
比如,前不久的一個相親對象,是我媽媽一位客戶的兒子。當時,我媽媽和這位客戶阿姨聯系頗為頻繁,因此,兩位媽媽對介紹雙方孩子認識這件事就非常積極,我也實在找不出不見面的借口了。
不過,在見面之前,我已經預感到這次相親不可能成功,因為我壓根就沒有談婚論嫁的想法。
而在見面的那一刻我明白,對方也是這么想的。
“我們父母也算是朋友了,以后在北京也算多個熟人。”見面那天,幾句寒暄過后,我便率先開口,用“行話”表明自己沒什么談戀愛的打算。對方非常機靈地接到,“對對對,以后常聯系。”
在和對方兩三句話,把互相沒看對眼的意思“高情商”的表達完之后,我反而覺得沒那么拘謹了。因為是老鄉,我們就從高中門口各自學校賣什么小吃,一直聊到各自在北京發掘的好吃的飯店,隨后又吐槽了最近看過的爛電影。
總之,把吃喝玩樂這些表面話題挑挑揀揀地聊了個遍。
差不過一個多小時后,我們兩人非常默契地看了看時間,都覺得這次相親“任務”糊弄得差不多了,是時候結束了。
此時,對方先開口問道,你家住的遠嗎?待會怎么回去?我立刻回道,“不遠,現在打車的話,估計半個小時就到了。”飯局,也伴著這一話題和諧的結束了。
到家后,雙方體面互報平安。而接下來,就是向各自的父母交差。
我的相親“匯報”糊弄學就是“各方面都還行”。父母問,印象怎么樣?“還行”;吃得怎么樣?“還行”;聊得怎么樣“還行”。實在問急了就加一句“以后有機會再說吧”。
因為如果相親回來一下子說得很消極,父母通常會覺得是我太挑剔。因此,我就先采取“緩兵之計”,把眼前的盤問糊弄過去。日子久了,等父母再問起來,就再用“最近太忙,還沒聯系,過陣子再說”等借口推脫。
其實,父母心里也知道我在糊弄他們,但表面的妥協總比徹底地對抗更有利于家庭和睦。在兩代人不同的婚姻觀這件事上,有時候,除了糊弄,別無他法。
*燃次元(ID:chaintruth)
*文中鹿子、柒柒、云桃、子雨、邦妮、阿晨、菲菲、張恒均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