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樂資本論 尖椒
“誰家AI概念講得好,誰家股票就漲得好”、“長劇集質量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電影怎么去比?”
今日上午的上影節開幕論壇上,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的一句話引起現場心照不宣的笑聲。3月中旬以來,傳媒板塊借助AIGC概念在A股中漲勢迅猛,影視公司大都爭先搶后地宣布自己將布局AIGC領域。
與AI概念給股市帶來的火熱相對應的,是今年國內電影市場的平淡表現。今年春節檔以67.65億創下影史第二的好成績,但接下來的電影市場似乎沒有迎來預想中的“報復性消費”。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也是旅游熱,電影冷,越來越少的人走入電影院。
接下來不久,暑期檔即將開啟。《封神第一部》《我愛你!》《消失的她》《八角籠中》《超能一家人》……近三十部值得關注的影片陸續定檔。
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第二十五屆上影節在闊別兩年后開幕,影視大佬們匯聚一堂來了一場真心話大冒險。
除了以上于冬的笑言,王長田也在開炮:他認為目前的政策仍然沒有利于創作。他說自己有一個大愿望:希望有關部門以及行業要共同努力,制定一套對內容創作有利的政策,包括電影行業票房分賬比例調整、內容產業稅收優惠、電影專資使用的傾斜、內容審查效率提升以及電影走出去的靈活性的調整。
確實,過去三年不僅是影片數量下降、觀眾流失,還讓影視行業全產業鏈以及外部資本的信心蒙上陰影。小娛了解到,對比疫情前,目前影院放映端的恢復程度只有六七成,如果沒有房租減免,影院很難維持日常經營。疫情前能輕易找到投資的片方,疫情后即使投資減半也無法贏得投資人信任。
謝謝這些大佬的“真話大冒險”,現在電影行業,確實到了該刮骨療傷的時候了……
AIGC、蘋果VR、高幀率,技術沖擊電影業
“誰家AI概念講的好,誰家股票就漲得好。”于冬這句話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AIGC確實接替“元宇宙”,成為電影技術變革的新風口。
3月22日,光線傳媒宣布小說《去你的島》將改編成電影,并發布了一張AI制作的海報,宣布AI技術將深度運用于這部動畫影片的制作。消息一出,光線傳媒的股價一度漲停。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
今天,王長田再次提及對AI技術的關注,并表示,AI將對數字電影制作的效率提升至少50%,電影制作的周期至少能縮短30%。“原來我們計劃一年能上映三部動畫電影,未來可以達到一年四部。”在光線期望中,動畫電影的票房未來可以穩定在總票房的15%-20%。
除了AI對電影上游的改革,VR對于放映端的升級也未來可期。
“未來你在貓眼上買了一張電影票,可以選擇到電影院里觀看,也可以選擇在自己的 VR 上觀看。貓眼可以把這個影片直接推送到你的 VR 上,你在家里可以看到跟電影院相媲美的效果。”
王長田認為,除了上游的技術改革外,VR技術帶來電影放映端的改革也值得期待,特別是近日蘋果頭顯的發布,讓這種可能性變得更為可見。導演黃建新也補充道,目前用蘋果頭顯觀看電影的視覺效果會比IMAX還要大,180度環繞。
曾經,發行和放映終端是電影行業最難以線上化的環節。2020年,線上發行開始大規模發展,但當時的《囧媽》直接上線流媒體也引起了爭議。如今VR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蘋果頭顯這一實體產品的出現,似乎讓放映端的線上化未來近在咫尺。雖然目前2萬元的定價使得這一產品還難以普及,但未來私人電影院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在放映端的觀影體驗的改善也是各位大佬們關心的問題。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認為,現在應該改變以往認為高于24幀是高幀率的說法,應該反過來說,24幀是低幀率。“進入到互聯網時代,提升觀眾的觀影舒適度難道不是我們電影應該做的嗎?”
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劉昕也提到,“今年NBA、CBA和冬奧會的直播中,咪咕的直播已經可以達到120幀。”幀率的提升也是電影院目前吸引觀眾的動力之一,曾經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采用的120幀+4K+3D制作,雖然故事情節老套,但視覺效果超絕,被贊譽為“重新定義電影”。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總經理劉昕
于冬則認為,目前影院急需強化劇場效果,保證放映質量,提供沉浸式的觀影體驗,才能和小屏內容爭奪。“小屏制作是海量的,但沒辦法實現票房的回收。而“劇場效果”可以讓中國電影保住這八萬張銀幕”。
長劇集“搶走”觀眾,故事為王還是IP先行?
“真正對電影的沖擊是劇集的崛起,去年的《人世間》和今年的《狂飆》,這樣的長劇集質量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包括博納今年也在拍劇集《上甘嶺》。這時候我們怎么去跟長劇集比?愛奇藝今年一季度、二季度都實現了盈利,虧了13年都賺錢了”。
得益于降本增效與爆款內容,2022年,愛奇藝全年營業利潤為22億元。
于冬認為,以往正是因為英美劇的質量上乘,倒逼好萊塢電影往工業化與特效視覺方面升級換代。如今中國電影也處于這個階段,但不同的是,技術帶來的視覺體驗也許能讓觀眾走入影院,但最終講故事、塑造人物,才是電影長期的主題。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于冬
雖然國產電影的比例在最近三年大幅度提高,單片票房紀錄節節攀升,人們對于好萊塢影片的興趣似乎不再高漲,但這種市場的形成是處于疫情這個特殊的情境下,其基礎并不牢固,
觀眾流失正是疫情三年之后影視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疫情不僅給電影產業帶來沖擊,也讓觀眾的觀影習慣發生改變,如何讓習慣小屏觀影的觀眾再度走進電影院,更多的優質內容影片仍然是核心。
“但故事總是有限的,好不容易有個好故事,如何才能真正發揮IP的長尾效應?”上影集團的董事長王健兒堅定認為,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還是要走IP開發的道路。
今年是謝晉導演100周年誕辰,最近,上影集團就開發出一個數字人謝晉,讓其發表了一段4分鐘的演講。之后,上影集團還試圖通過AI技術打造葫蘆娃數字人舞團,“樂華的杜總也來問我,能不能讓她將我們集團的經紀業務承包給她”。
今年年初,上影集團收購了上影元文化51%的股權,并將30個經典IP的10年經營權交給他們。最近,上影集團成立“新視野文化產業數字化投資基金”,打算三年投入3億資金,用于文化產業鏈上下游項目的孵化和落地,特別關注AIGC、元宇宙等前沿科技。
如何用技術為故事賦能,讓故事的生命力延續下去,或許是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之一。
上座率下降、開機率下跌、資本退潮,影視行業仍在等待春天
疫情放開,影視行業的生產陸續恢復正常,人們走進電影院也不再有客觀上的阻礙。那半年之后,影視行業到底恢復得如何?何時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并保持增速一直行進下去?
王林是北方二線城市一家影城的經理,從業十余年。據悉,她所負責的影院在今年1至5月的平均上座率為14.18%,與2021年的1至5月持平。但在2019年同期,這座影院平均上座率能達到23.02%,如今已經跌至六成。
燈塔在近日發布的《變化與挑戰——疫后中國電影市場觀察》也顯示,2023年1-5月的全國場均人次為9.6,低于2017年至2019年三年同期的場均人次13.5-17.9,也低于2021年的11.7。
根據影院的票房成績,王林認為,目前影城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65%左右,但還未達預期。在疫情管控完全放開前,王林曾預計能恢復到75%左右。
對于影院的日常經營,她沒想過能短時間內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一方面,人們的娛樂方式變多,走進電影院已經不是排在前列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去年一整年的不確定性讓從業人員的信心降低,甚至有一部分人主動或被動地離開了這個行業。
人才的離開導致一些流程的推進過程發生問題。王林形容,目前影院只是在勉強“應對”,還沒有精力主動去建設影院。
目前,王林所在的影院出租方還在為其減免房租,也是得益于此,影院單月收入才能滿足日常運營。在票房大盤不佳的情況下,成本的降低的確是影院活下去的關鍵。在重慶一家影城擔任經理的小謝正因為房租成本高昂頭疼,影院至今在虧損經營中。
除了受影響最直接的放映端,影視公司也在疫情期間苦撐。
備案信息和開機率反映的是一兩年后的電影的儲備量。從國家電影局公布的備案信息來看,2019年1至4月一共備案了915部故事影片,而今年同期只有742部。
孫鵬所在的天鵬傳媒主要出品中外合拍片,疫情三年對公司的影響非常大。在影片制作過程中,有很多無法在線上完成的事情,國外的導演和編劇無法親臨中國,感受風土人情,也就無法進行創作。
從片方來說,影視行業回暖也還需要時間。孫鵬手上有一個項目,在2019年時預計投資6000萬,并且劇本和題材都已經受到投資人認可。2020年初,疫情一來,項目擱置。如今這個項目仍然被認可,但即使投資金額減半也沒有資方愿意進場。
“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好的影片,越來越少的觀眾進到電影院,資方看到票房不理想,更不想進場。”孫鵬說。
另一位從業人員告訴小娛,目前還有很多影片積壓,影視公司回款回血需要過程,因此開機率不高。“但現在毛局來了,政策變好了,慢慢都在釋放。”但是對于恢復周期,他也表達了擔憂:“從上到下,傷筋動骨五年。明年的情況可能也不太樂觀。”
工廠大門影業總裁黃旭峰則認為,疫情前后資本投資的邏輯沒有變,影片拍攝的基本生產方式也沒有變,但還是能明顯感覺到,疫情之后進入影視產業的錢越來越少了,而且電影院的觀眾人數也明顯減少。
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影視從業人員都談到觀眾流失的問題。但娛樂方式增多、觀眾觀影習慣改變,這些都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疫情之后,影視行業內部仍然需要重塑秩序。
王長田也在開幕論壇直言,目前的電影生態仍然很不健康:電影在創作層面、發行層面都在膨脹和快速發展中帶來問題。“為什么熱錢、游資離開了電影行業,因為投入產出比完全不符合市場規律。”
同時,他也提到目前的政策仍然沒有利于創作。他說自己有一個大愿望:希望有關部門以及行業要共同努力,制定一套對內容創作有利的政策,包括電影行業票房分賬比例調整、內容產業稅收優惠、電影專資使用的傾斜、內容審查效率提升以及電影走出去的靈活性的調整。
另外,他還希望,今年能實現多年來一直在提的分線發行。“因為我們一年正常有八九百部影片取得了發行放映許可證,但是我們能夠上映的影片大概只有四五百部,而且絕大部分上映的影片都是一日游或者幾日游,拿不到排片,因為我們大一統的放映的方式出了問題,所要分線放映,給更多中小影片機會。”
在經濟學上有個“疤痕效應”的理論,指的是指重大事件過后,人的行為模式會發生長久的變化。行業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疫情總會給影業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首先要恢復信心,然后是制度的重建和流程的疏通,才能共同邁向電影工業3.0。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王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