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李杭
編輯|黎廣
作為主題公園中的頂流,迪士尼樂園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童話世界。對于城市來說,迪士尼樂園也是被爭相搶奪的對象。
從今年五月開始,中國內地將建造第二座迪士尼樂園的傳聞廣泛傳播。
前有網友捕風捉影,謠傳迪士尼將落地成都和天津,后有武漢和青島官方主動表態,渴望與迪士尼樂園結下“姻緣”。
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從5月16日至6月9日,僅25天,這座“不存在的迪士尼”就換了4個城市。巧的是,這些都是新一線城市。
可惜的是,迪士尼官方在6月3日出面否認了消息。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公共事務與傳訊副總裁王凱表示,將在武漢建設迪士尼是假消息。
6月8日,時代周報記者向迪士尼公司發送郵件咨詢是否會在中國建第三家迪士尼樂園的情況,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為什么有這么多城市都想要迪士尼樂園?一個大型國際化主題公園到底能給城市帶來什么?
童話世界背后的“吸金大法”
自從2016年迪士尼“落戶”上海之后,網絡上每年都會有“xx城市欲建內地第二座迪士尼樂園”的傳聞。
細數的話,名單會有一長串:鄭州、福州、重慶……
迪士尼對城市的吸引力與對游客的吸引力截然不同,對城市來說,迪士尼是吸金能力的代名詞。
今年4月,上海迪士尼樂園所在的上海國際旅游度假區披露了七周年“成績單”:度假區開放運營7年來,已累計接待游客逾1.13億人次,共實現旅游收入超615億元,創造直接就業崗位1.5萬個。
另一組數字同樣值得關注。
2021年,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快樂旅游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6月-2019年6月,上海迪士尼樂園固定資產投資對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動0.13%。樂園消費對上海全市GDP年均拉動0.21%。樂園游客在滬消費對全市旅游產業收入年均貢獻4.09%。
這背后,是樂園年均直接提供就業崗位1萬余個;間接年均提供就業崗位超過6萬人次。其中樂園投資年均拉動新增就業2.78萬人次,樂園消費年均拉動新增就業3.28萬人次。
迪士尼樂園給上海帶來的有利影響還有更多。
“在迪士尼落戶之前,川沙那個地方在浦東來說是比較冷清的,而隨著上海迪士尼的建成和開放,川沙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土地價值和資產價值也迅速攀升,這證明了像迪士尼這樣的大型國際化主題公園對于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院長林煥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除了增強城市的硬實力,迪士尼樂園也讓當地文化軟實力上了一個臺階。
迪士尼樂園是一個夢幻的游樂園,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與美好。迪士尼在全球擴張運作,是國際文化融合的重要方式。
“迪士尼樂園的建成,不僅豐富了上海的旅游資源,更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上海增加了一張新名片,也進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活力。”林煥杰認為。
七十多家大型主題樂園
迪士尼樂園的樣本意義,是武漢、重慶、青島等城市引進迪士尼的根本原因。
但實際上,我國的主題公園并不止于迪士尼。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旅游綠皮書:2021—2022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已累計開發主題公園旅游點近3000個。
廣東珠海長隆海洋世界也是一座主題公園 時代周報 黎廣/攝
按照《關于規范主題公園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主題公園按照規模大小可劃分為特大型、大型和中小型三個等級。總占地面積2000畝及以上或總投資50億元及以上的,為特大型主題公園;總占地面積600畝及以上、不足2000畝或總投資15億元及以上、不足50億元的,為大型主題公園。
根據《2022中國主題公園競爭力評價報告》,截至2022年末,我國共有特大型和大型公園共76家(鑒于資料獲取的可獲得性,最終有70家被納入本年度評價報告中)。
從區域層面看,這些主題公園在東部有40家,占比57.14%;中部20家,28.57%;西部10家,占比14.29%。
納入評價的70座主題公園,約占我國現有大型和特大型主題公園數量的92.1%,全年合計接待游客約7548.73萬人次,合計營業收入約132.57億元。
這70多家主題公園,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并不低。
根據世界主題公園研究機構美國主題娛樂協會(TEA)與第三方旅游行業研究及咨詢機構美國AECOM集團聯合聯合發布的報告,在2021年全球TOP25主題公園中,中國共有6座上榜,包括橫琴長隆海洋王國(第8)、上海迪士尼樂園(第10)、香港海洋公園(第20)、香港迪士尼樂園(第21)、北京歡樂谷(第24)和廣州長隆歡樂世界(第25)。登榜數量僅僅次于美國的9座。
登榜的六家,橫琴長隆海洋王國、北京歡樂谷和廣州長隆歡樂世界都屬于國內自主創新的主題公園連鎖品牌。
盡管如此,這些品牌在中國建的大型主題公園在空間分布上并不均勻,并且有較重的地方色彩,這就導致許多城市希望引進海外品牌的主題樂園,直接在品牌上去地域化。
對于未來的想象
細數《2022中國主題公園競爭力評價報告》提到的70家主題樂園可以發現,此前傳出想要讓迪士尼樂園落地的成都、重慶、鄭州、武漢等城市并不缺少大型主題樂園,平均每個城市都有兩家。
但是這些城市希望引進像迪士尼樂園這樣主題公園,另有深意。
“主要原因是這些城市的主題公園大部分以國產品牌為主,輻射能力有限,僅能吸引到本地和周邊的游客,而像迪士尼、環球影城和長隆樂園這類的全球頂級公園,具有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源號召力。”林煥杰說。
不過,在林煥杰看來,雖然很多城市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座迪士尼樂園,但這種可能性在目前看來微乎其微。
“第一個原因是,迪士尼樂園做的是精品,搞的是饑餓營銷。世界第一個迪斯尼樂園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迪斯尼樂園,建成于1955年。在這之后的68年里,全球僅建了6座,其中亞太地區已經有了3座。所以,中國內地幾乎不能再建一座主題公園了。”
美國一座主題公園里的飛機殘骸 時代周報 黎廣/攝
其次,在林煥杰看來,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承載迪士尼樂園的能力。
“首先要考慮能不能負擔起迪士尼樂園這樣巨大的投資,其次是有沒有足夠的客流和接待能力。北京、上海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城市,吸引的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游客,而其他城市很難有這么大的影響力。”
林煥杰認為,對于許多一線城市來說,建主題樂園之前要做的是梳理自身和周邊城市的旅游資源和娛樂資源,要根據城市的市場需求來合理布局。“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城市想要建一個主題樂園,但其實周邊城市加起來都已經有兩三家了,這樣的話就要慎重考慮,到底自己適不適合建主題樂園。”
林煥杰認為,在當前提倡挖掘本土品牌和本土故事的背景下,一些城市也可以考慮根據城市底蘊和中國優秀文化開發屬于自己的主題公園,比如江蘇無錫的拈花灣就是很好的成功案例。
無錫拈花灣里的夜場表演 時代周報 黎廣/攝
“一個城市想發展好主題樂園產業,并不一定要從國外引進,也可以花時間去挖掘自己的好東西,做有中國特色的主題公園,把城市或是我們中國的優秀文化轉化成一個非常好的主題公園產品。現在都在說要講好中國故事,有文化自信,那在我看來,一些城市也可以從這一方面入手,開發屬于中國的主題公園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