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陳碧婷
今年的電影市場,到目前為止,沒有大驚喜,只有小疲憊。
《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之后,就是《銀河護衛隊3》和《速度與激情10》,續集電影撐起了大半壁江山。
接下來,續集電影可能會更多。它不僅占用了好萊塢大部分精力,連中國電影公司們也把這種流水線引進了過來,博納推《紅海行動2》、《智取威虎山前傳》和《傳說》,光線傳媒對這幾年成功的國漫全部出續集,連韓寒都要做《飛馳人生2》了。
未來一兩年的各大核心檔期,續集扎堆,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新常態。
電影觀眾們日漸提高的觀影需求,“擋”不住市場扎堆出續集的求穩心態;但是,大面積缺乏原創力的續作,能否當得起電影市場正向循環的復蘇使命?
續作時代來臨
即將結束的上半年,中國電影市場,一共上映了260多部電影,只有4部票房超過10億元,與去年相當;其中有三部來自賀歲檔,整體看來比去年好不了多少。
最近一部“小爆”的電影,是《速度與激情10》,上映接近1個月,累計票房9個億。再往前,則是漫威的《銀河護衛隊3》,上映超過1個月,票房接近6個億。
大家應該看出來了,今年以來的電影市場,續集撐起了大半壁江山。票房亞軍《流浪地球2》、票房季軍《熊出沒·伴我“熊芯”》,以及其他票房過億元的《阿凡達·水之道》、《蟻人3》、《蜘蛛俠:縱橫宇宙》、《黑豹2》,都是續集電影。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始。今日正式上映的《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蓄勢待發的《閃電俠》,有望在今年引進的《碟中諜7》、《沙丘2》等,性質也差不多。
這一招,也從好萊塢引進到了中國電影界。接下來一段時間,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國產電影,將有相當一部分,也是續集。
其中,博納影業繼續與香港導演深度綁定,投資《紅海行動2》、《智取威虎山前傳》和《傳說》(《神話》的續集)等項目。
中國電影則與馮小剛和徐克合作,分別推出《非誠勿擾3》、《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等。
光線傳媒通過《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和《大魚海棠》,嘗到了國漫的甜頭,票房、口碑雙豐收,未來將繼續推出《哪吒2》、《姜子牙2》、《大魚海棠2》。
北京文化和華誼兄弟,近年來頹勢明顯,忙著解決內憂外患,手里只剩下存貨。前者的《封神三部曲》,第一部計劃7月20日上映;后者有大IP加持的《美人魚2》、《前任4》,當然也包括可能難見天日的《手機2》。
除了這些老牌電影公司,就連市場上的新銳電影公司們,也都打起了續集電影的主意。
韓寒的亭東影業,《四海》撲街后,計劃推出《飛馳人生2》;聯瑞影業則計劃投資《人生大事2》、《目中無人2》,后者是網絡電影首度反向開發院線續集的全新嘗試,為續集電影市場帶來更多可能性。
與此同時,麥特影業、上獅影業推出《愛情神話2》,北京精彩推出《雄獅少年2》。這兩款續集電影的前作票房均為票房為2億+,不算爆款,但憑借優質內容獲得了一定的觀眾基礎。
當然,還有一些市場上并非主流的電影公司們,開發續集作品,試圖保留市場地位,如《除暴2》、《無名之輩2》、《掃毒3》、《拆彈專家3》、《葉問5》等。特別是最后這部,引發了網友的瘋狂吐槽,《葉問4:完結篇》中,主角已經被終結了,難道還要玩《速度與激情》里全員復活的套路?
求穩的誘惑
影視資本之所以愿意炒冷飯,很重要的原因是,續集電影好像更容易票房大賣。
據斑馬消費統計,2020-2022年,國內電影票房TOP10中,2020年續集電影2部,2021年多達6部,2022年亦有5部;而在TOP5中,2020年和2022年均有2部,2021年多達3部。
2023年,這種趨勢同樣明顯。截至目前的票房TOP10中,續集電影達到4部,TOP5中占了兩部。其中,《流浪地球2》斬獲票房40.29億元,躋身中國電影票房總榜前十,這個電影IP的商業價值,可能僅次于《戰狼》和《唐人街探案》。
通過系列電影的制作,形成電影IP之后,還可以通過改編權轉讓、衍生品銷售等方式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唐人街探案》向漫威看齊,推出了系列劇集;《流浪地球2》周邊9天眾籌過億,授權玩具火得一塌糊涂,就連非常小眾的電影手記圖書,也在電商渠道遭遇搶購,上市幾天就斷貨,需要加價才能買到。
這些IP產品豐富了粉絲的品牌認知,進一步提升其忠誠度,又可以反哺續集電影。《戰狼》系列、《唐人街探案》系列、《流浪地球》系列,票房節節攀升,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站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來看,之所以續集電影越來越多,也與電影市場仍處于艱難復蘇之中,投資、發行方更求穩,很難擋住做“影N代”的誘惑有關。
近年,電影市場整體表現疲軟,且兩極分化嚴重,人流量明顯在向更熱門的檔期、更頭部的作品集中。
據斑馬消費統計,10億+影片從前幾年的16部,銳減至2022年的8部。20億+票房的表現更糟糕,之前最高可達7部,2021年和2022年,僅剩3部。
正常年份,比如說2019年,票房冠軍超過50億元,往下走,40億、30億、20億、10億、幾億元級別的都有幾部,相對均衡。
到現在,這種梯度分配的均衡格局被打破,2023年以來,《滿江紅》、《流浪地球》超40億元,后面的基本斷檔,第三名《熊出沒·伴我熊“芯”》不到15億元。
電影公司們的大制作,只能到賀歲檔、暑期檔去擠個頭破血流,要么成功、要么失敗,讓本來就高風險的影視投資行業,秒變賭場。
這種割裂的市場狀態,加劇了影視公司們的業績波動。這幾年,中國電影、博納影業、萬達電影、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北京文化等公司業績如坐過山車。
韓寒的亭東影業前幾年賺得盆滿缽溢;2022年《四海》撲街,連帶一眾合作公司虧損;今年成為五一檔最大的贏家,應該又可以“支棱”起來。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老牌巨頭和影視新勢力不斷交鋒,資本越來越害怕把錢花在未驗證的“創意”上,因而,無論是對投資方、片方還是發行方而言,推出續集影片似乎都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全靠續集難當大任
那么,靠短平快的續集電影,能否擔得起影視行業長期發展的重任?答案是,只有IP、沒有絕活兒的話,很困難。
近年來,多重制約因素疊加,導致觀影需求急劇萎縮,2022年城市院線觀影人次7.12億,同比下降39.8%。
今年春節檔迎來短暫的繁榮后,電影市場并未像其他行業一樣迎來復蘇,五一檔總票房僅有15.19億元,遠不如2019和2021年的水平。
消費場景恢復了,你可以馬上去游山玩水,立即去餐廳大快朵頤,但當你走進電影院,卻發現沒什么電影可看,市場嚴重缺乏好的內容供給。
要想重新將觀眾拉回電影院,只能依靠優質內容持續激活觀影熱情,且這一過程必定很漫長。
這主要是因為,電影市場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推出優質內容-吸引觀眾進入影院-電影產業盈利-影視公司積極投資好內容-吸引更多觀眾,形成正向循環,才能逐步推動電影行業復蘇。
這個過程,少說得一兩年,真正走出一個正向周期,起碼得兩三年,算是所有消費行業中傳導鏈條最長的板塊。
在這特殊的市場背景下,電影公司們紛紛重點布局續集電影,能否扭轉這種頹勢?
有前作珠玉在前,觀眾對續集電影抱有更高的期待,需要更優質的內容反饋,才能滿足心理預期。
與之相對應的是,與原創劇本相比,續集電影要想在與前作完美結合的基礎上,帶給觀眾更多新鮮感,難度可謂是相當大。
從此前推出的多部續集電影來看,在對劇本創作要求更高的情況下,很多創作者往往會為了復制前作的成功,不再追求新鮮感和完整度,而是套路化嚴重,使得續作人物單薄、節奏差、劇情弱,拉低IP水準。
不要只看到《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熊出沒》系列的漸入佳境,實際上,今年以來被批評最多的商業大片,正是前段時間引發觀影熱潮的《速度與激情10》。
續集電影中,失敗案例也相當多,比如說《捉妖記》。《捉妖記2》原本被寄予厚望,但上映后被吐槽平庸到只剩賣萌,導致原本計劃的第三部未能順利推進。前幾年,徐崢的囧系列曾大獲成功,但續作一部不如一部,再加上圍繞徐崢的爭議不斷,這個IP的熱度早已冷卻。
當然,唐探系列也沒好到哪去,雖然陳思誠一開始便有將其打造成IP的想法,票房也再創新高,口碑卻越來越低。
當年的頭部電影尚且如此,在當下電影票價日漸增長、消費者更加理性的電影消費新時代,如果續集電影質量一般,僅靠情懷支撐,便很難出現預期中的大爆發。
屆時,那些為了圈錢而入場的投資方,也很難再繼續掏錢投資續集電影,重啟電影市場復蘇的重任,最終還是要交到認真做產品的公司和電影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