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馬財經 武麗娟
編輯|高巖
投資了7年的機器人公司,美的準備見好就收了。
機器人龍頭公司埃夫特(688165.SH)6月6日晚間公告,因投資計劃的相關安排,持有公司3560萬股、6.82%股份的美的集團(000333.SZ),擬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股份數量不超過3130.68萬股,減持股份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
公告發出次日(6月7日),埃夫特低開低走,一度跌超8%,最終跌幅達5.39%;截至6月8日,跌幅4.12%,報收9.08元/股,市值47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減持也是美的集團投資埃夫特七年以來的首次計劃減持。這場長達7年的投資,相較1.78億元轉讓價款,美的浮盈僅不到一倍。
此外,2022年,美的的證券投資收益頗不理想,全年投資了9只股票,總計浮虧9.39億元。
接近“清倉式”減持埃夫特套現超3億
埃夫特主營業務是工業機器人整機及其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的研發、生產、銷售。
截至今年一季度,美的集團為埃夫特第六大股東,所持股份均為埃夫特上市前取得,已經持有7年,距離股份上市解禁流通也已經過了近2年。
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5年12月1日,遠大創投將其持有的埃夫特3560萬元出資額轉讓給美的集團,轉讓價款為1.78億元(即每元出資額轉讓價格5元)。
此外,美的集團全資控股的美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還持有埃夫特第一大股東蕪湖遠宏5%的股份。目前,蕪湖遠宏持股比例為16.1%,因此美的集團還間接持有埃夫特0.805%股份。
本次減持前,美的集團仍直接持有埃夫特356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82%。若以公告披露當日埃夫特二級市場股價粗略計算,美的集團此次擬減持部分市值約為3.13億元。
這意味著,如果足額減持完畢,美的集團將不再是埃夫特持股5%以上的股東。按照埃夫特9.08元的最新收盤價計算,美的集團投資埃夫特7年半,相較1.78億元轉讓價款,浮盈不到1倍。
另外,除了美的集團之外,上月,埃夫特第四大股東上海鼎暉源霖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鼎暉源霖”)也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股份數量不超過3130.68萬股,減持股份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6%。
從凈利潤來看,自2016年至今,埃夫特已持續虧損7年。
IPO之前,2016年至2019年,埃夫特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04億元、7.82億元、13.14億元、12.6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虧損5018.47萬元、2734.84萬元、2211.07萬元、4268.28萬元。
科創板上市之后,埃夫特的虧損額進一步擴大。2020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34億元、11.47億元、13.2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69億元、1.93億元、1.73億元。2023年一季度,埃夫特實現營收3.9億元,同比增加37.08%;歸母凈利潤虧損0.41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20.69%。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美的減持這個公司應該是為了將目前的收益落袋為安而且不看好企業未來。
不過,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美的作為產業龍頭,自身核心主業的發展仍然保持活力,因此各項投資更多是側重于戰略協同角度、較少純粹財務性,因此對其投資的評價就不僅僅要包含賬面收益部分,還需要考慮投資標的是否與主業具有協同效應。作為德國Kuka工業機器人的所有者,以及國內最大的機器人應用企業之一,美的對機器人產業的理解更加透徹,因此其減持行為也會從公司發展整體戰略以及相互協同效應等角度考慮,所以減持不一定就是不看好其發展,或許只是因為兩者繼續合作的機會成本已經不滿足美的的預期,但不妨礙被減持企業仍然具有成長潛力。
美的著手布局機器人領域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年,美的與日本安川電機設立兩家機器人合資公司,注冊資本各1億元。而德國庫卡在全球機器人行業可謂家喻戶曉,是知名的德國機器人企業,至今已有超過120年的歷史。為了搶先占據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技術高地,2017年1月,美的以37億歐元完成了對庫卡94.55%股份的收購。2022年四季度,歷時6年半,美的完成庫卡的私有化(美的100%持股)。
其實,除了對埃夫特的潛伏,美的近些年也投資了不少上市公司。
炒9只股票“全軍覆沒”?從浮盈17億到浮虧9.39億
不少上市公司很喜歡把“閑錢”做投資,金融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基金、債券等,主要包括三大類別: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指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同時也指企業為了近期內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資產,包括企業為賺取差價而從二級市場購入的股票、債券、基金等。
2022年,美的交易性金融資產金額為32.85億元,2021年為58.79億元。
從投資收益來看,有上市公司依靠“炒股”扭虧為盈,也有一些上市公司證券投資虧損嚴重。如中藥龍頭云南白藥(000538.SZ)因連續炒股失利被外界質疑;炒股多年的九牧王(601566.SH)2022年營收減少14.11%,虧損9341.88萬元,是其上市以來的首次出現虧損。九牧王將其歸結于投資失敗。
野馬財經查閱年報發現,美的集團2022年一共投資9家上市公司,賬面虧損主要是在持有小米集團(1810.HK)股票上,最初投資成本7.7億元,2021年初賬面價值一度達到16.77億元,而到年中則為13.48億元。2022年報顯示,重倉的小米虧損4.12億元,其他主要是科創和創業板的公司,整個投資組合全部浮虧,總計浮虧9.39億元。
而2021年,美的集團的證券投資損益為7.94億元;2020年,美的集團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282億元,其中證券投資浮盈17.52億元,當時只持有小米集團、蛋殼公寓、樂鑫科技、埃夫特4只股票,這一金額在過去是罕見的。
柏文喜認為,美的去年的投資收益不好,表明其投資標的選擇不夠精準。
而在沈萌看來,雖然在報告期內九個標的投資的價值下滑,但多數仍有賬面投資盈余。這也不能全歸咎于美的,畢竟市場大環境的行情比較差。同時美的并不依賴投資收益,其投資是圍繞實體經濟核心業務服務,所以不能簡單看投資收益賬面的數字。
“美的系”的資本版圖
作為一家家電龍頭,美的想做產業延伸,依然通過對外投資來實現。美的集團的資本版圖擴張史,實際上也是一部老牌家電企業謀求多元化發展路徑的“進化史”。
美的創始人何享健自2012年退居二線之后,較少出現在公眾視野,被稱為“中國最低調富豪”。
在胡潤最新發布的2023年全球富豪榜中,何享健家族以1800億元的財富位列第46位;若以中國榜另計,何享健家族以1800億元的財富,與丁磊并列第7位。同時,一個以美的集團、何享健為核心,橫跨制造、汽車、醫療、地產、環保、影視、金融等行業的資本版圖已蔚然呈現,并仍在不斷擴張。
1968年,何享健集資5000元,在其老家順德北滘創辦了“北街辦塑料生產組”,1980年制造風扇進入家電行業,次年注冊了“美的”商標。1992年推動美的進行股份制改造。
1993年,美的電器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了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市值18億元。
美的電器剛上市的幾年,仍然專注于做實業,2007年美的資本化路線初現端倪,引入了知名投行高盛作為二股東。
2012年,何享健卸任董事長職務,交棒方洪波,美的進入職業經理人時代。
方洪波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并美的電器整體上市,成為了A股家電龍頭。
2017年,美的集團開啟了并購擴張之路。美的集團公告顯示,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團以292億元收購了德國上市的工業機器人庫卡公司,何享健間接控股94.55%。
2020年,美的暖通設備有限公司以7.4億元價格收購了汽車行業的合康新能(300048.SZ)。何享健持股23.73% ,成為了實控人。
2021年美的踏入醫療器械賽道,以22.97億元的價格受讓萬東醫療29.09%的股份,成為控股股東,將其納入家族的上市版圖。
2022年美的又擴大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當年5月,美的入主科陸電子的交易披露。美的擬通過“委托表決權+定增”的方式,從深圳資本集團手中拿下科陸電子實控權。今年5月30日,科陸電子公告,美的集團持有公司22.79%的股份,成為控股股東,何享健成為公司實控人。
美的此前已購入合康新能股份,隨著科陸電子定增完成,美的將獲得兩個儲能平臺。
據野馬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何氏家族成員一共控制著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6家,港股1家,德國1家,另外還有1家新三板公司,還曾參股10余家金融機構。加上剛剛控股的科陸電子,以及若美智光電沖刺創業板成功,何享健家族的資本版圖將再度擴容。
美的背后家族資本版圖不斷擴張,從中也可透視出美的作為一家老牌家電企業的多元化邏輯。但美的投資主導的多元化發展策略也備受考驗。剛收購庫卡機器人時,庫卡的中國業務收入占比為7%。經歷了一段磨合期,庫卡業績表現波動較大,不過2021年以來庫卡業績持續走高,2022年中國業務收入占比達到了23%。
家電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美的多元化步子邁得太大,都是非相關多元化,連一些小公司也收購,像菱王電梯這樣的三線品牌,這個和美的地產業務還有一定的協同。但收購過來大量非相關業務,沒有專業人士打理,還占用主業的發展資源,這樣的多元化很危險。歷史上像小天鵝、澳柯瑪、春蘭等企業,都是由于多元化擴張拖垮主業。
從美的集團自身股價表現上來看,截至6月8日收盤,最新報收56.89元/股,市值3995億元。較曾經7540億的市值高峰縮水3500多億。
你買過美的的小家電嗎?對于美的證券投資失利,你怎么看?留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