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曉云
2013年以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相繼掛牌成立。
那么,這十年間,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推進對于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什么樣的作用?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功能,推動金融高水平改革開放?
6月8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上海作為第一家自貿區的建設,可以用“三個一”來評價上海自貿區所起的作用。
第一個“一”,是建立起了深化政務體制改革為重點,同時以對接國際貿易投資高標準規則為引領,以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動貿易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為內容的一套制度體系。
“當時上海搞自貿區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不是有特殊政策、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政策等,后來才發現,這些都不是重點,關鍵是要有制度,因為首先建立起了這樣一套制度。”屠光紹表示。
第二個“一”,是形成了供其他地方可復制、可推廣的一批經驗和做法。
“大家想想,如果只是一個政策優惠,不具備可復制、可推廣,就因為是制度建設,所以能夠隨后在全國其他自貿區相繼建立,到現在已經21家了,上海起到了提供其他自貿區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屠光紹說。
第三個“一”,是促進了全國高水平對外開放上了一個新臺階。
屠光紹指出,金融作為上海自貿區建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開放方面突出了有四個方面的內容,既帶動了金融的開放,又服務了自貿區的實體經濟。
一是建起了一套自貿區自由貿易賬戶,主要是分賬核算的系統。
二是境外融資和跨境資金流動在宏觀審慎監管方式方面做了重大調整,取消了境外融資前置審批,這是管理方式的調整,對于境外融資和資金跨境流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在自貿區推動了一批證券交易機構、證券交易所,在自貿區設置了面向國際投資人的交易平臺,這對于整個上海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自貿區引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是吸引了一大批機構的集聚,特別是境外的金融機構向自貿區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