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鹽士
連開16張罰單,累計處罰將近350萬元。近日,茅臺旗下華貴人壽領了今年保險業最大罰單。
6月2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披露了華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貴人壽”)及其貴州分公司的16張罰單。其中,包括華貴人壽董事長汪振武在內的14名直接責任人被罰,處罰金額合計為349.5萬元。處罰涉及人員之廣、金額之多,引發極大關注。
《拾鹽士》了解到,雖然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型保險公司,但由于背靠茅臺這棵“大樹”,華貴人壽自成立之初就備受矚目。盡管成立時間只有短短六年,但華貴人壽“野心”很大,將“六年盈、八年平、九年上市”作為其發展戰略目標。
但遺憾的是,自2021年華貴人壽實現首次盈利后,2022年其經營狀況再度由盈轉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的凈利潤仍然為負。
此次接到“天價罰單”,更是給華貴人壽敲響了警鐘,盡管背靠實力雄厚的茅臺集團,也需要正視金融合規問題,尋求健康發展。
茅臺旗下保險公司遭重罰:14名責任人被罰,違法違規事由業內罕見
6月2日,貴州銀保監局連發16張罰單,處罰對象為華貴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貴州分公司。在這次處罰中,領到罰單的共有14名直接負責人,其中包括華貴人壽董事長汪振武、總經理助理楊紅燕、審計責任人呂文韜,合規負責人汪駿飛等。處罰金額合計349.5萬元。
處罰信息公開表截圖
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在華貴人壽主要違法違規案由中,不僅包括“未按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費率;對投保人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未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等違法情況,還有例如“妨礙依法監督檢查;以優于對非關聯方同類交易條件進行關聯交易;部分投資管理人選聘未經董事會決策程序確定,虛假列支財務事項”等在其他保險公司行政處罰罰單中較為少見的案由。
公告指出,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因公司存在未按相關監管法律法規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費率、未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等行為,貴州分公司存在未如實記錄保險業務事項、未取得任職資格的人員實際履行高管職務等行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貴州監管局對公司予以警告并罰款201.5萬元,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警告并罰款共計67萬元;對貴州分公司予以罰款72萬元,對相關責任人予以警告并罰款共計9萬元,撤銷任職資格1人。
罰單披露的當日,華貴人壽在官網發文回應稱,“我公司已完成處罰問題的整改,并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全面加強業務管理和內部管控,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對于此事,中國精算師胡寧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表示,對于公司而言,雖然一方面或會對聲譽造成影響,不過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機會”,針對罰單指出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華貴人壽自成立以來業績狀況并不樂觀。在成立的六年時間里,有五年都面臨虧損,直至2021年才首次實現盈利。但好景不長,2022年公司凈利潤再度轉虧,目前累計虧損已超5億元。
與此同時,身為一家定位于主營互聯網平臺產品和服務的保險公司,自2021年互聯網人身險新規落地后,華貴人壽的經營壓力也在進一步增大,償付能力也呈現日益下滑趨勢。
為挽救公司日益下滑的償付能力,今年4月,茅臺集團對華貴人壽頂格增持,認購新增注冊資本46660萬元,持股比例33.33%。隨著增資落地,今年華貴人壽的償付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但凈利潤虧損的局面仍未能改變。
成立六年累計虧損超5億元,獲茅臺等大股東巨額增資
公開信息顯示,華貴人壽是2017年2月成立的全國性人身保險公司,是貴州省第一家本土保險法人機構,最初由持股比例達20%的第一大股東茅臺集團,以及華康集團、貴州貴安金投、貴州貴民集團等在內11家單位共同出資創立。
2021年,股東貴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由10%上升至21%,一躍成為華貴人壽第一大股東,茅臺集團被動退居為第二大股東。
今年4月,華貴人壽宣布增資,注冊資本從10億元增至20億元,由茅臺集團認購新增注冊資本46660萬元,貴州省黔晟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嘉鑫輝煌投資有限公司分別認購新增注冊資本38340萬元、15000萬元。茅臺集團持股比例升至33.33%,達到保險公司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重回第一大股東之位。
圖源華貴人壽官網
沒想到增資短短兩個月后,華貴人壽就發生了此次備受矚目的監管處罰事件,也讓這家貴州保險屆的“團寵”頗為尷尬。
據悉,在成立之初,華貴人壽就曾提出過“六年盈、八年平、九年上市”的發展目標,由于背靠白酒巨頭茅臺集團,市場對其發展也呈現較為樂觀的態度。
只是六年時間過去,華貴人壽“六年盈利”的目標還未能實現。
據公司財報,2017-2020年,華貴人壽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4.24億元、6.47億元、10.91億元、20.13億元,同期分別虧損0.78億元、1.2億元、0.79億元、0.68億元,累計虧損超過3億元。
2021年,華貴人壽扭虧為盈,保險業務收入25.15億元,實現凈利潤0.31億元。到了2022年,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增至39.21億元,但凈利潤再度轉虧為-2.21億元,累計虧損累計超5億元。
華貴人壽在年報中表示,在低利率市場環境以及優質資產項目稀缺的背景下,2022年公司投資收益不及預期,同時增提超額準備金,導致公司凈利潤下滑。
除此之外,華貴人壽的償付能力水平也在大幅度下降。截至2022年末,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0.62%,同比減少51.97個百分點;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5.73%,同比減少36.86個百分點。華貴人壽也在年報中表示,公司償付能力承壓,不利于新單業務的持續增長。
而茅臺等大股東的增資,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華貴人壽逐年下滑的償付能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茅臺集團此舉除了出于提高華貴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增強其發展信心的考量;另一方面,茅臺集團近年來對保險、證券、銀行等多領域進行投資,也是在為自身探索新的發展機遇,為企業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起底“茅臺系”金融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華貴人壽并非是茅臺集團在金融領域唯一涉足的公司。自2013年起,茅臺集團就開始在金融領域“開疆拓土”。多年來,茅臺集團已橫跨投資、銀行、券商、保險等領域,逐步架構起“茅臺系”金融版圖。
公開信息顯示,2014年,茅臺集團與建信信托成立了貴州茅臺建信股權投資基金公司,茅臺集團認繳出資1.53億元,持股占比51%;建信信托認繳出資1.47億元,持股占比49%。
在成立后的9年時間里,茅臺建信戰果頗豐。其先后投資了包括李子園、天宜上佳、中國鹽業、新巨豐包裝、白家食品、京東物流、鍋圈食匯等在內的11家公司。其中美包裝、萬凱新材料、新巨豐包裝、京東物流等多家公司已實現IPO。
今年5月19日,貴州茅臺又向外界宣布,擬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分別與招商局資本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金石投資有限公司等合伙成立兩只產業發展基金,每只基金認繳總規模為55.1億元,公司出資50億元,公司每只基金首期出資20億元。這也是茅臺史上首次參與設立的產業基金。
據茅臺方面披露,兩只基金的資金到位方式采用基金采用認繳制,三次實繳的比例原則為40%、30%、30%。投資范圍包括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大消費等領域。
在貴州茅臺召開的2022年度及2023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貴州茅臺董事長丁雄軍表示,參與設立基金主要目的就是借助專業投資機構的優勢,提升資金的收益率,為全體股東創造價值。
在外界看來,茅臺此舉并非僅僅為了單純的提升投資收益,而是通過投資來探索新的增長機遇。
除了信投基金,在銀行領域貴州茅臺也有布局。截至2022年,茅臺集團持有貴陽銀行5297.6萬股、貴州銀行17.5億股,持股比例分別1.43%和12%。
在證券領域,截至今年3月末,茅臺集團持有華創陽安5.16%的股份,位居上市公司的第五大流通股東。
不過,在保險領域的投資布局中,茅臺集團似乎有些“吃癟”。
《拾鹽士》注意到,除了華貴人壽外,茅臺集團還持有華泰人壽0.0764%的股份。不過,2022年茅臺集團已經掛牌轉讓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險企的股權,似乎試圖從保險領域中“抽身”。
若上述股權轉讓成功,茅臺集團旗下的保險公司將僅剩華貴人壽一家,而且經營狀況依然不佳。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華貴人壽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顯著提升,分別升至256.22%、272.72%。公司保險業務收入為11.88億元,同比增長8.9%,但凈利潤仍然為負,繼2022年虧損2.21億元后,華貴人壽今年一季度又虧損0.69億元。
2023年是華貴人壽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局之年,公司“六年盈、八年平、九年上市”的發展目標能否實現,在此次監管處罰風波之后,也變得更為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