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阿布
編輯|吾人
鋰電儲能,已經成為新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
隨著這一趨勢更加明確,投資人們也開始重倉這一賽道。“我們一個投消費的美元基金,前幾天開會要求看儲能賽道,內部理解力是‘儲能,企業級消費’。”某華南消費基金投資人孫思喀吐槽。
今年以來,美元基金重倉的不少賽道投融資熱度持續下降,儲能成為為數不多實現快速增長的賽道之一。
據長城證券產業金融研究院能源轉型研究中心統計,過去三年一級市場儲能投融資236起,累計124家企業得到融資,投資金額約405億,涉足其中的投資機構超過500家。今年一季度,投融資金額約為95.6億,接近2021年全年的投融資量。這相當于,今年4個月內,VC們一把梭哈了2021年全年的量。長城證券預計,今年儲能一級市場投融資金額會有超過200%的增長。
一片火熱之下,投資人們都在下注儲能。不過,在大量資金進入,一些儲能項目估值高企,泡沫逐漸生成。
“我們還是會考慮風險因素,最近一兩年,太多賽道轉瞬即逝了。”孫思喀直言。
美元基金更重視風險。
“風險跟過去幾年非常大的不一樣,過去幾年比如冒產業上的風險,產能過剩了,也會冒技術風險,出現一個鈣鈦礦,這是很常見的風險。但是今天宏觀的風險,特別是地緣政治變得非常重要,是我們不熟悉的。”愉悅資本劉二海表示。
01 儲能賽道,擠滿搶項目的VC
“現在有個什么鋰電、新能源會議,總能碰見一堆臉熟的投資人。”吳大偉是北京某人民幣VC的合伙人。“新能源汽車的時代,很多投資人是不確定的,但當這個產業成為一種確定信息后,大家更確定一個信念,整個產業的機會都來了。”
“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的技術水平已經位列全球第一,但作為風險投資人,我們不會去參與成熟市場的投資,而是挖掘藍海賽道。”劉二海直言,“儲能恰恰就處在萌芽期——既有一定的商業化,但又尚未形成寡頭。”
鋰電風口的出現,離不開全球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之后,VC/PE更是從鋰電池到光伏、儲能等可再生能源,再到生物基材料等項目瘋狂搶投,圍追創始人的消息時不時就成為創投圈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還有投資人在朋友圈發文求項目:從天使到B輪,且金額在2億元以內的都可以。
根據睿獸分析統計,截至2023年3月31日,國內儲能行業有300余家企業獲得融資,涉及融資事件944件、融資金額1947億元,參與機構達1122家。中國儲能行業在2021年、2022年迎來爆發,2022年中國儲能行業融資事件189件,同比增長64.3%,融資金額520.97億元。近10年,中國儲能行業累計獲得超1900億元融資。
睿獸分析數據顯示,深創投、晨道資本、基石資本、達晨財智等VC/PE機構投資儲能產業比較活躍,投資領域涉及上游材料、動力電池、儲能系統、工商業儲能、電池回收利用等領域,基本涵蓋儲能全產業鏈。
伴隨儲能賽道逐漸開始有了應用,諸如紅杉中國、愉悅資本這樣的美元基金也在加入其中。“全球3.0之下,碳中和是為數不多的全球命運共同體賽道。目前,全世界對低碳、高效、安全能源體系達成共識,而儲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隨著該行業從商業化初級階段向規模化發展,未來幾年,儲能行業將是最活躍的賽道之一。”劉二海直言。
不過,與歐美國家更多依靠市場驅動不同,我國儲能行業的高景氣度主要靠政策帶動。由于儲能產業處于發展初期,產業鏈成熟度低,廠商之間各自為政,尚未產生協同效應,儲能系統價格仍然偏高。
當前,我國電力市場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市場機制難以準確反映新型儲能的多重價值,新型儲能參與市場收益的方式單一,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盡管儲能制造廠商主要盈利模式比較清晰,但儲能電站投資建設獲利之路還沒走通。
未來,降低成本,可能是儲能賽道的核心。
02 鋰電是VC的“確定手”嗎?
“我們最近也常常參加各類研討會,聽一聽專家學者們對于鋰離子電池儲能的看法。”吳大偉告訴融中記者。
根據EESA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電力儲能(新型)累計裝機規模達到48.8GW/101.0GWh,在新型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儲能約占91.2%的裝機量,發展勢頭最為迅猛。
業內,不少投資人開始在內部研究鋰離子電池。“在看項目的時候,我們還是會著重于長時儲能。目前看了一下液流儲能技術,這可能會是未來一段時間的熱點。”吳大偉表示。
在投資人看儲能時,另一個較為重要的要素就是成本。從技術演進的維度來看,未來鈉電可成為鋰電的重要補充。據USGS(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鋰資源雖然產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南美鋰三角國家。與鋰資源相比,鈉資源儲量大且分布廣泛,同時擁有成本優勢。盡管當前鋰電下跌會對鈉電產業化進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從長遠來看,鈉電在某些成本敏感但循環次數不太敏感的領域,應用潛力更大,預計鈉電產業在2025年實現放量。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電池種類有鉛酸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液流電池等,其中鋰離子電池因兼具高的能量密度、高的功率密度與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在儲能系統中得到最為廣泛的應用。此外,新興電池技術,比如鈉離子電池、鉀離子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等,因低廉的成本與豐富的資源,亦可望在儲能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雷石投資介紹,從鉛酸電池到鋰電池的轉變此前被廣泛采用的儲能電池是鉛酸電池。鉛酸電池的電極主要由鉛及其氧化物制成,電解液則是硫酸溶液,故此得名。鉛酸電池的歷史超過150年,但在儲能系統中應用的缺陷明顯:能量密度與功率密度低、環境污染。
目前,鋰電池的單體成本雖然是鉛酸電池的4-5倍,但其比容量更高,并且可以實現100%的容量釋放,此外展現了良好的倍率性能,而高倍率鉛酸電池15分鐘只能釋放42%的電能。再加上鋰電池無需電池組保護開關、電池架連接電纜,因此鋰電池的TCO與鉛酸電池相比差異并不大,而性能更為突出。
近日舉辦的中國能源產業發展年會“新型儲能投融資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直言,規模儲能電池應該遵循“安全第一,效益根本”的原則。“儲能電站一旦失火,則一切皆空。”他直言,“規模儲能是商業行為,效益就是生存力。初投資低,必須使用資源儲量大、價格低廉、易于生產的物質。同時能量轉換效率要高,循環壽命要長,充放電深度要深。”
事實上,電池從原理提出到應用需要經歷20年左右,這一根本原理之下,投資人需要早點布局,又不能因為太早而成了先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投資人們都在探尋前沿技術,但也有一些仍在傳統電池中下注。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鉛炭電池。
鉛炭電池安全性高,價格低廉,比如山東牛千里開發出的塑鉛復合板柵新技術,鉛少用,比能量提高15%。不過,近幾年,鉛炭電池技術進步緩慢,原因是,鉛電池列入限制發展品種,是唯一征收4%消費稅的電池,而且是征收生產廠,致使生產廠勉強維持,無力搞研發,人才流失,研發水平也與世界差距拉大。
而不少投資人關注的鋰離子電池,也有一些挑戰。最大的問題是不穩定。此前,韓、美、澳鋰離子電池發生多次失火、爆炸。大紅門事件更震驚北京,自此之后市內不能儲能。2022年韓國重要數據中心電池起火斷電,導致兩大互聯網終端服務,3.2萬個服務器癱瘓,金融交通運輸嚴重受損。
但從好的一面看,中科院物理所宣告固態動力電池技術過關,安全性提高,將與今年量產。“但20攝氏度以下應用尚待時日。”
儲能行業仍在發展的早期階段,下注哪一種技術,可能也是每家投資人都在探索的問題。
03 長時儲能太熱了,5個月融了30億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俗稱“新三樣”,合計出口2646.9億元,同比增長66.9%。在國外電動汽車和儲能市場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額達到1097.92億元,同比增長94.3%。
2022年是儲能出海元年,之前海外儲能市場一直被日韓品牌占據,隨著海外儲能市場需求火爆,國內儲能企業紛紛出海,目前海外儲能市場已經成為國內儲能企業創收貢獻最大的市場。
根據已發布2022年度報告的儲能上市企業數據,多數儲能相關企業營收獲得兩位數以上增長,其中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派能科技等企業營收增長超過100%;企業海外市場營收增速較快,部分企業海外市場營收占比超過90%,華寶新能、派能科技境外營收比重分別達到94%和96%。
除了儲能硬件建設,投資人們也開始關注后期的運維。比如愉悅資本投資的樂創能源就是一家儲能科技型公司。“新型儲能行業火爆的背后,有著一個大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也就是儲能的資產價值危險造成其難以轉化成金融,或者說資產的可融資性一直是一個問題”,樂創能源董事長潘多昭表示,“傳統基建重建設輕運維,儲能設施作為新基建,除硬件建設外,后期的運維亦越發重要”,儲能基礎設施之外的云端管理平臺、運維平臺等大數據平臺和運維服務體系的建設,成為發揮新基建價值的重要保障。
目前樂創能源管理的所有儲能項目,每天百分之百達到兩沖兩放,“這樣的使用率讓我們所有的算法、軟件電力電子、電器結構、產品化運維等全鏈條技術都能在百分百的情況下迭代,實現正向發展”。
今年1月,愉悅資本領投了這一項目,這是樂創能源成立后第三輪融資,此前,清新資本、世紀金源皆投資了這一項目。
不僅僅是樂創能源,今年以來,與儲能相關的項目紛紛拿到融資。
就在5月末,中儲國能宣布完成超10億A輪融資,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信達鯤鵬領投,中科創星、聯想之星、華控基金等老股東持續跟投。
這一項目發布的5天前,儲能系統方案提供商國瑞協創完成超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混沌投資領投,松禾資本等機構跟投。
2023年4月 大連融科宣布完成超10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大連金投、原股東熔拓資本及其他多個投資人跟投。大連融科在不到15個月的時間里,已經密集完成了三輪共十多億的融資。
科潤新材料、 大鋅能源、 緯景儲能等也先后宣布完成多輪融資。2023年還未過半,這些長時儲能企業已獲約30億元的融資,總額已遠超2022年全年籌集資金。
更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有多個省份開始布局儲能。
浙江常州、廣東東莞、福建、河北、內蒙古、安徽都已經有了具體的措施方案。在更多政策的支持下,儲能產業專項基金似乎也在不遠處了。一旦成形,VC們邊募邊投,鏈條更加通暢,但可以肯定的是,屆時再投入進去,就晚了。
(孫思喀、吳大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