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吃剩菜盲盒的年輕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吃剩菜盲盒的年輕人

在追求低價食物的過程中,有人獲得了溫飽,有人獲得了驚喜,也有人重新理解了活著。

文|每日人物社

萬物皆可盲盒的時代,“剩菜”也成了盲盒界的新寵。

將當日未售出餐點放入包裝袋,一份剩菜盲盒就輕松誕生了,這種起源于國外的新型餐飲模式,本意是期望解決“浪費與饑餓并存”的社會問題,不同于玩具盲盒能炒出高價,剩菜盲盒總是越便宜越受歡迎。

某種意義上,剩菜盲盒的出現,是這個供大于求的時代的一個注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下降,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下降了6.13%。當產量過剩,消費卻沒有跟上,被剩下的食物就會想方設法尋求出路。

而在追求低價食物的過程中,有人獲得了溫飽,有人獲得了驚喜,也有人重新理解了活著。

文 | 馬延君 李微明

編輯 | 易方興

運營 | 栗子

溫飽

失業第3個月,27歲的孫遠的生活被煙草和失眠填滿,一日三餐反倒不在乎了。想到這兒,他將一份打折便當塞進微波爐,這個動作,他重復了半個月。

今年2月,他從北京一家MCN機構離職。過去一年,他做視頻導演,“說白了,就是幫小網紅拍短視頻”。但工作太累了,經常熬夜到兩三點,公司又取消了年終獎,過完年回來就離職了。辦完手續那天下午,他一口氣點了四份外賣。

那時的他對吃什么還是有期待的。離職當天,他點了一整份貴州酸湯魚、一大袋鍋巴薯片,就連精釀啤酒都來自兩家不同的店鋪。回到家中,外賣在桌上鋪得滿滿當當,他一口接一口地塞下食物——就像是要用胃記住這一天。吃完飯,手機一扔,倒在床上,睡了。

那么,自己是何時不再享受食物了?

孫遠記得,自己離職第一個月,吃了睡,睡了吃。第二月天氣暖和點,他偶爾出去走走。到了第三個月,情況發生變化,他胖了二十多斤,開始考慮找工作后,吃東西的欲望驟然下降,“再沒點過飯店的外賣”。

“剩菜盲盒”就是在這時闖入他的生活。

剩菜盲盒通常指商家為了減少浪費,將臨期食品或當日未售出庫存,以盲盒形式打折賣出。比如,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剩菜盲盒”會出現上千條筆記,面包、奶茶、水餃、輕食都可以被裝入盲盒。作為一種剛剛興起的新型生活方式,購買剩菜盲盒的理由有很多,有人為了實惠環保,有人為了嘗鮮打卡,也有人真的靠剩菜盲盒度過了一段暫時不太寬裕的時光。

而剛開始,孫遠只是感到新奇,在一個平臺上,他花7.9元買了一小份包子盲盒,結果開出兩張肉餅、一張菜餅和三張面餅,夠他吃上兩天。后來,他又花11.9元買了大份包子盲盒,這次的食物更豐富了,除了上面那些,還有煎蛋和包子。

這讓孫遠驚喜不已,畢竟在北京,11.9元可能剛夠買一碗面條。

某種意義上,剩菜盲盒讓沒有收入來源的他,也能偶爾改善生活。比如有一次,他花了39.9元,買到了一家日料店的壽司盲盒,一共買到了兩盒原價三十多元的金槍魚壽司,外加三四盒小菜。

只不過,為了取這剩菜盲盒,他在晚上7點出發,在下班高峰期坐上近兩個小時公交才取到。他記得當時取盲盒的場景,店里的服務員從展示柜中拿出壽司,用外賣袋子裝好,遞給他的時候用的是雙手。

嘗試過小程序上的各類盲盒,孫遠的購買領域又拓展到便利店和生鮮超市。

時間是新鮮度的敵人。對這些地方來說尤其如此。比如盒馬日日鮮,明明蔬菜到了第二天依然能吃,但就不能算是“日日鮮”了,價格因此也會跳水。而對于當天售賣的熟食來說,更是如此,通常當天晚上八九點就是分界線,在那之后,它們統一會成為“剩菜”,成為孫遠這樣人群的獵物。

▲ 晚上九點以后,盒馬的輕食區空蕩蕩。圖 / 受訪者提供

從耐心上說,孫遠是個合格的獵手。比如買盒馬的果切,買一送一的時候他不會出手,他會耐心等到九點半以后,售貨員高喊“買一送二”時下手。買熟食也不錯,當成剩菜賣時通常是半價,回家放冰箱能吃兩三天。而在便利蜂,八九點以后,眼前是一片紅色標簽,除了飯團、便當,還有便宜牛奶和一兩元錢的包子肉串。

這樣,不超過50元,就能買上三四天的食物,但孫遠并沒有從中感受到什么樂趣。買來的食物會被塞進冰箱,他的三餐也極不規律,每當饑餓或焦慮來襲,他才會掏出一包食物,扔進微波爐。

說到底,他只是為了溫飽罷了。

▲ 孫遠在便利蜂購買剩菜盲盒。圖 / 受訪者提供

另一種生活

人與食物的關系往往反映著不同的生活狀態。

也有開心買剩菜盲盒的年輕人。比如居住在成都的張茜,她每次買剩菜盲盒都很開心,因為這恰好符合她的消費理念——實用、實惠,以及環保。

張茜一家人都有早餐吃面包的習慣,上午在剩菜盲盒的平臺上下單,晚上就可以用三折左右的價格,拎回一大袋面包。兒子會興奮地打開袋子,提起挑選第二天的早餐。

還有一次,她想著“要是能開出草莓面包就好了”。結果打開袋子,居然真的有草莓面包躺在里面,“那種感覺是花錢買不來的雙倍開心”。

而在剩菜盲盒更普及的國外,每天都有人在參與“搶盒大戰”。這其中的主力購買群體,就是中國留學生。

4年前,李魏去英國就讀本科,一年要花家里幾十萬。她吃得很省,常用燕麥奶和黃油餅干打發午餐。英國街邊的壽司店,她也饞過,但一盒迷你泡菜壽司就要6英鎊,她心疼錢,舍不得買。初到英國一年,她瘦了二十多斤。

但很快,她發現了英國有剩菜盲盒。

對比之下,無論是從選擇面還是普及度來說,國內的剩菜盲盒都只是初級階段。在平臺上,按照攻略,她挑選了一家連鎖法國咖啡店,距離公寓只有800米,店里的午餐盲盒僅售4英鎊。

那是長期只在學校和公寓間往返的她,第一次為購買食物出門。

一開始,她還懷著一種羞恥感,擔心買剩菜會受到店員冷遇。但戴著橢圓耳環的年輕店員只是禮貌地請她先坐下,等待正價購買顧客結賬完畢,沒過一會兒,就笑瞇瞇地走來問她想吃什么。在李魏不解的目光中,另一位中年店員招手示意她來到展柜旁,“剩下的熱食都可以挑選,選夠12英鎊”。

李魏不好意思挑太久,只隨機拿了一份蔬菜湯、雞肉卷和一盒芝士焗菜花,回到公寓,久違地吃到熱乎午餐,她不禁后悔,“怎么不早點用剩菜盲盒”。

后來,吃得多了,就沒有當初的羞恥感了,這甚至成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連續兩年“沉迷”剩菜盲盒,讓李魏成了“搶菜能手”,每次要先搶熱門餐食,可以逛街般挑選平時舍不得買的10英鎊奶茶,或是15英鎊法國甜點,現在它們統統只售3英鎊,而且還是雙人份。

▲ 李魏購買的剩菜盲盒。圖 / 受訪者提供

在英國,加入剩菜盲盒計劃的餐飲店有不少,所以盲盒之間也會有性價比之分。為了買到更好的盲盒,她還會根據評分進行篩選。有一次,她搶到了“三文魚刺身拼盤”的剩菜盲盒,那天她吃得很開心。

但吃剩菜盲盒,也有不愉快的經歷。

在加拿大留學的藍淺淺聽朋友說,在超市,只要是顧客退回的食品,哪怕沒開封,都要扔掉,“這真的太浪費了”。所以,她專門去當地有機食品高端超市買了一份盲盒,但從店員手中接過厚厚的紙袋后,盲盒里竟然還放了兩本健康雜志湊數。

她覺得自己被騙了。

受到打擊后,她又去炸雞店買剩菜盲盒。盲盒里,只有三塊油膩炸雞、幾根土豆條,還有幾瓶已經開封的飲料。后來,她就再也不買剩菜盲盒了。

反抗

但對失業了3個月的孫遠來說,省錢,還不是購買剩菜盲盒的主要原因。

他反復強調,雖然已經失業4個月,但還不至于“彈盡糧絕”,積蓄和偶爾接到的私活,讓他暫時還能應付生活。買剩菜盲盒更多是因為,“有時會懷疑,食物是不是真的是生活必需品”。

孫遠所住的公寓樓下,有東北菜館、燒烤和麻辣燙店。剛搬來時,他不理解,為什么以網紅、明星扎堆著稱的百子灣,飲食選擇會如此“接地氣”,這里離精致繁華的國貿只有5公里,卻完美呈現了都市的另一面——到處是晃眼的店鋪燈光、地攤類食物,和坐在街邊喧鬧的食客。

搬家半年后,揚州人孫遠才逐漸適應百子灣的飲食體系。在辦公室中重復、乏味的工作,讓他額外渴望重油重鹽和酒精的刺激。去年冬天,他最常做的工作是刷短視頻,“看網上流行哪種段子,換個場景,復刻給我們公司的網紅”,這讓他吃不下清淡的食物,還沉迷于每晚灌下一瓶冰啤酒,“好像就能把對工作的反胃沖下去”。

這已經是他畢業后換的第5份工作,他經歷過廣告、教培、網紅經濟幾個不同行業,離職原因都大同小異,“太累了”“沒意義”“賺不到錢”。離職前,領導提醒他“現在工作難找”,他說“已經考慮好了”,每天做盯著流量數據、復制熱梗段子的工作,他累了。

現在,離職第3個月,疲憊感消失,焦慮感升上來。

情緒反饋到生活中,他對食物的欲望越發下降,有時和朋友出去吃飯,“也嘗不出特別的美味”,也不想和人交流。合租的廚房太過臟亂,他為此單獨買了微波爐,用來加熱各處買來的“剩菜盲盒”。

那一個月,他得了兩次口腔潰瘍。他依靠剩菜盲盒維持生存,但很顯然,在生存之上的所需之物,剩菜盲盒并沒能給予他。

與此同時,吃剩菜盲盒作為一種選擇,也會遭遇一些偏見。

盡管到了現在,為了省錢購買剩菜盲盒,李魏已經一點也不覺得丟臉。她說起自己吃剩菜盲盒的時候頗為平靜,但她的家人朋友卻為此感到震驚,覺得“難以理解”。

聽說她購買剩菜盲盒后,親近的朋友會隱晦地問她:“面臨經濟困難嗎?”姥姥甚至打電話責備她的父母,沒有多給她點生活費。

實際上,選擇吃剩菜盲盒,源自她心中的負罪感。

17歲之前的李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經常花幾百元請客吃飯,每個月都會購買衣服、鞋子、包,平時“能打車絕不走路”。轉變發生在轉學出國讀書之后,家庭要為她額外支出高昂的學費和房租。在英國,每多花一便士都會給她帶來負罪感。

依靠吃剩菜盲盒等手段,一年下來,她學費、房租和生活費一起,花了不到30萬人民幣,而她身邊朋友的平均開銷都在60萬左右。

列車總要向前

最近,孫遠過了一段吃剩菜盲盒的時間之后,他也想通了,決定在夏日將盡時離開北京。

父母聽說他狀態不好,支持他先回家待一段時間,“在老一輩眼里,好好吃飯是天大的事,聽說我吃不下飯,找工作、結婚、生孩子,他們什么都不催了”,現在唯一牽絆住孫遠的是房子,租期還有3個月,提前離開,他要白白賠掉三千多元押金。

他想趁這段時間,再多接些策劃、剪輯的短工,攢點休息的本錢。盡管還是沒想清楚未來的方向,但能短暫停下,生活驟然變得輕松,“每天滴滴答答倒計時,提醒我找工作的鬧鐘,終于消失了”。

他能感受到身體正在一點點恢復通暢,好像壓在各處的石頭,一顆顆滾落。食欲也正在慢慢恢復。孫遠不再執著于剩菜盲盒,有時會主動約朋友聚餐,“想在離開前,把想吃的餐廳都打卡一遍”。

短視頻風口變化太快,快到他覺得自己離職挺明智,因為這一行需要的是永遠不知疲憊、向前奔跑的人。就比如他聽前同事說,前段時間模仿油膩男的視頻最火,但這類網紅不好做變現轉化,所以,現在風頭已經過去了,又只能想新的賬號人設。

他只是跟著無奈笑笑。

有時到了夜晚,孫遠還是會下意識地走進便利店,忍不住購買打折飯團,剩菜盲盒陪伴他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他像是剛經歷了一個冬天的松鼠,還改不掉囤積食物的習性。

也有人依然堅持著這個習慣,甚至有些依賴它。

比起剛到英國時,要依靠超市臨期產品節省開支,李魏現在覺得,剩菜盲盒的存在,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

購買剩菜盲盒甚至成了她的一種精神娛樂方式,她會根據盲盒內容判斷每日運勢,還試圖集齊法式蛋糕店的精品小蛋糕,“每次去領盲盒前,都會對著櫥窗許愿,如果剛好拿到想吃的那款,就會超級開心”。

只有偶爾拿到獎學金,她才有底氣去買不打折的水果。過生日時,她會為自己多買兩個剩菜盲盒慶祝。這意味著,省錢不光能減輕愧疚,有時還給李魏帶來了掌控生活的成就感。

沒有工作的孫遠也是一樣。剩菜盲盒對應的那種生活,他體驗過,習慣過,最終還是只能向前看。

他所住的公寓樓下有一段鐵軌,夏天來臨后,他常會在傍晚來到軌道旁,看綠皮火車呼嘯而過。轟隆轟隆的聲響,壓過了腦中煩惱的雜音。

“不論怎樣,列車總是會向前跑的。”他說。

▲ 孫遠家樓下。圖 / 受訪者提供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你怎么看待最近流行起來的剩菜盲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吃剩菜盲盒的年輕人

在追求低價食物的過程中,有人獲得了溫飽,有人獲得了驚喜,也有人重新理解了活著。

文|每日人物社

萬物皆可盲盒的時代,“剩菜”也成了盲盒界的新寵。

將當日未售出餐點放入包裝袋,一份剩菜盲盒就輕松誕生了,這種起源于國外的新型餐飲模式,本意是期望解決“浪費與饑餓并存”的社會問題,不同于玩具盲盒能炒出高價,剩菜盲盒總是越便宜越受歡迎。

某種意義上,剩菜盲盒的出現,是這個供大于求的時代的一個注腳。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環比下降,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下降了6.13%。當產量過剩,消費卻沒有跟上,被剩下的食物就會想方設法尋求出路。

而在追求低價食物的過程中,有人獲得了溫飽,有人獲得了驚喜,也有人重新理解了活著。

文 | 馬延君 李微明

編輯 | 易方興

運營 | 栗子

溫飽

失業第3個月,27歲的孫遠的生活被煙草和失眠填滿,一日三餐反倒不在乎了。想到這兒,他將一份打折便當塞進微波爐,這個動作,他重復了半個月。

今年2月,他從北京一家MCN機構離職。過去一年,他做視頻導演,“說白了,就是幫小網紅拍短視頻”。但工作太累了,經常熬夜到兩三點,公司又取消了年終獎,過完年回來就離職了。辦完手續那天下午,他一口氣點了四份外賣。

那時的他對吃什么還是有期待的。離職當天,他點了一整份貴州酸湯魚、一大袋鍋巴薯片,就連精釀啤酒都來自兩家不同的店鋪。回到家中,外賣在桌上鋪得滿滿當當,他一口接一口地塞下食物——就像是要用胃記住這一天。吃完飯,手機一扔,倒在床上,睡了。

那么,自己是何時不再享受食物了?

孫遠記得,自己離職第一個月,吃了睡,睡了吃。第二月天氣暖和點,他偶爾出去走走。到了第三個月,情況發生變化,他胖了二十多斤,開始考慮找工作后,吃東西的欲望驟然下降,“再沒點過飯店的外賣”。

“剩菜盲盒”就是在這時闖入他的生活。

剩菜盲盒通常指商家為了減少浪費,將臨期食品或當日未售出庫存,以盲盒形式打折賣出。比如,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剩菜盲盒”會出現上千條筆記,面包、奶茶、水餃、輕食都可以被裝入盲盒。作為一種剛剛興起的新型生活方式,購買剩菜盲盒的理由有很多,有人為了實惠環保,有人為了嘗鮮打卡,也有人真的靠剩菜盲盒度過了一段暫時不太寬裕的時光。

而剛開始,孫遠只是感到新奇,在一個平臺上,他花7.9元買了一小份包子盲盒,結果開出兩張肉餅、一張菜餅和三張面餅,夠他吃上兩天。后來,他又花11.9元買了大份包子盲盒,這次的食物更豐富了,除了上面那些,還有煎蛋和包子。

這讓孫遠驚喜不已,畢竟在北京,11.9元可能剛夠買一碗面條。

某種意義上,剩菜盲盒讓沒有收入來源的他,也能偶爾改善生活。比如有一次,他花了39.9元,買到了一家日料店的壽司盲盒,一共買到了兩盒原價三十多元的金槍魚壽司,外加三四盒小菜。

只不過,為了取這剩菜盲盒,他在晚上7點出發,在下班高峰期坐上近兩個小時公交才取到。他記得當時取盲盒的場景,店里的服務員從展示柜中拿出壽司,用外賣袋子裝好,遞給他的時候用的是雙手。

嘗試過小程序上的各類盲盒,孫遠的購買領域又拓展到便利店和生鮮超市。

時間是新鮮度的敵人。對這些地方來說尤其如此。比如盒馬日日鮮,明明蔬菜到了第二天依然能吃,但就不能算是“日日鮮”了,價格因此也會跳水。而對于當天售賣的熟食來說,更是如此,通常當天晚上八九點就是分界線,在那之后,它們統一會成為“剩菜”,成為孫遠這樣人群的獵物。

▲ 晚上九點以后,盒馬的輕食區空蕩蕩。圖 / 受訪者提供

從耐心上說,孫遠是個合格的獵手。比如買盒馬的果切,買一送一的時候他不會出手,他會耐心等到九點半以后,售貨員高喊“買一送二”時下手。買熟食也不錯,當成剩菜賣時通常是半價,回家放冰箱能吃兩三天。而在便利蜂,八九點以后,眼前是一片紅色標簽,除了飯團、便當,還有便宜牛奶和一兩元錢的包子肉串。

這樣,不超過50元,就能買上三四天的食物,但孫遠并沒有從中感受到什么樂趣。買來的食物會被塞進冰箱,他的三餐也極不規律,每當饑餓或焦慮來襲,他才會掏出一包食物,扔進微波爐。

說到底,他只是為了溫飽罷了。

▲ 孫遠在便利蜂購買剩菜盲盒。圖 / 受訪者提供

另一種生活

人與食物的關系往往反映著不同的生活狀態。

也有開心買剩菜盲盒的年輕人。比如居住在成都的張茜,她每次買剩菜盲盒都很開心,因為這恰好符合她的消費理念——實用、實惠,以及環保。

張茜一家人都有早餐吃面包的習慣,上午在剩菜盲盒的平臺上下單,晚上就可以用三折左右的價格,拎回一大袋面包。兒子會興奮地打開袋子,提起挑選第二天的早餐。

還有一次,她想著“要是能開出草莓面包就好了”。結果打開袋子,居然真的有草莓面包躺在里面,“那種感覺是花錢買不來的雙倍開心”。

而在剩菜盲盒更普及的國外,每天都有人在參與“搶盒大戰”。這其中的主力購買群體,就是中國留學生。

4年前,李魏去英國就讀本科,一年要花家里幾十萬。她吃得很省,常用燕麥奶和黃油餅干打發午餐。英國街邊的壽司店,她也饞過,但一盒迷你泡菜壽司就要6英鎊,她心疼錢,舍不得買。初到英國一年,她瘦了二十多斤。

但很快,她發現了英國有剩菜盲盒。

對比之下,無論是從選擇面還是普及度來說,國內的剩菜盲盒都只是初級階段。在平臺上,按照攻略,她挑選了一家連鎖法國咖啡店,距離公寓只有800米,店里的午餐盲盒僅售4英鎊。

那是長期只在學校和公寓間往返的她,第一次為購買食物出門。

一開始,她還懷著一種羞恥感,擔心買剩菜會受到店員冷遇。但戴著橢圓耳環的年輕店員只是禮貌地請她先坐下,等待正價購買顧客結賬完畢,沒過一會兒,就笑瞇瞇地走來問她想吃什么。在李魏不解的目光中,另一位中年店員招手示意她來到展柜旁,“剩下的熱食都可以挑選,選夠12英鎊”。

李魏不好意思挑太久,只隨機拿了一份蔬菜湯、雞肉卷和一盒芝士焗菜花,回到公寓,久違地吃到熱乎午餐,她不禁后悔,“怎么不早點用剩菜盲盒”。

后來,吃得多了,就沒有當初的羞恥感了,這甚至成了她的一種生活方式。連續兩年“沉迷”剩菜盲盒,讓李魏成了“搶菜能手”,每次要先搶熱門餐食,可以逛街般挑選平時舍不得買的10英鎊奶茶,或是15英鎊法國甜點,現在它們統統只售3英鎊,而且還是雙人份。

▲ 李魏購買的剩菜盲盒。圖 / 受訪者提供

在英國,加入剩菜盲盒計劃的餐飲店有不少,所以盲盒之間也會有性價比之分。為了買到更好的盲盒,她還會根據評分進行篩選。有一次,她搶到了“三文魚刺身拼盤”的剩菜盲盒,那天她吃得很開心。

但吃剩菜盲盒,也有不愉快的經歷。

在加拿大留學的藍淺淺聽朋友說,在超市,只要是顧客退回的食品,哪怕沒開封,都要扔掉,“這真的太浪費了”。所以,她專門去當地有機食品高端超市買了一份盲盒,但從店員手中接過厚厚的紙袋后,盲盒里竟然還放了兩本健康雜志湊數。

她覺得自己被騙了。

受到打擊后,她又去炸雞店買剩菜盲盒。盲盒里,只有三塊油膩炸雞、幾根土豆條,還有幾瓶已經開封的飲料。后來,她就再也不買剩菜盲盒了。

反抗

但對失業了3個月的孫遠來說,省錢,還不是購買剩菜盲盒的主要原因。

他反復強調,雖然已經失業4個月,但還不至于“彈盡糧絕”,積蓄和偶爾接到的私活,讓他暫時還能應付生活。買剩菜盲盒更多是因為,“有時會懷疑,食物是不是真的是生活必需品”。

孫遠所住的公寓樓下,有東北菜館、燒烤和麻辣燙店。剛搬來時,他不理解,為什么以網紅、明星扎堆著稱的百子灣,飲食選擇會如此“接地氣”,這里離精致繁華的國貿只有5公里,卻完美呈現了都市的另一面——到處是晃眼的店鋪燈光、地攤類食物,和坐在街邊喧鬧的食客。

搬家半年后,揚州人孫遠才逐漸適應百子灣的飲食體系。在辦公室中重復、乏味的工作,讓他額外渴望重油重鹽和酒精的刺激。去年冬天,他最常做的工作是刷短視頻,“看網上流行哪種段子,換個場景,復刻給我們公司的網紅”,這讓他吃不下清淡的食物,還沉迷于每晚灌下一瓶冰啤酒,“好像就能把對工作的反胃沖下去”。

這已經是他畢業后換的第5份工作,他經歷過廣告、教培、網紅經濟幾個不同行業,離職原因都大同小異,“太累了”“沒意義”“賺不到錢”。離職前,領導提醒他“現在工作難找”,他說“已經考慮好了”,每天做盯著流量數據、復制熱梗段子的工作,他累了。

現在,離職第3個月,疲憊感消失,焦慮感升上來。

情緒反饋到生活中,他對食物的欲望越發下降,有時和朋友出去吃飯,“也嘗不出特別的美味”,也不想和人交流。合租的廚房太過臟亂,他為此單獨買了微波爐,用來加熱各處買來的“剩菜盲盒”。

那一個月,他得了兩次口腔潰瘍。他依靠剩菜盲盒維持生存,但很顯然,在生存之上的所需之物,剩菜盲盒并沒能給予他。

與此同時,吃剩菜盲盒作為一種選擇,也會遭遇一些偏見。

盡管到了現在,為了省錢購買剩菜盲盒,李魏已經一點也不覺得丟臉。她說起自己吃剩菜盲盒的時候頗為平靜,但她的家人朋友卻為此感到震驚,覺得“難以理解”。

聽說她購買剩菜盲盒后,親近的朋友會隱晦地問她:“面臨經濟困難嗎?”姥姥甚至打電話責備她的父母,沒有多給她點生活費。

實際上,選擇吃剩菜盲盒,源自她心中的負罪感。

17歲之前的李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經常花幾百元請客吃飯,每個月都會購買衣服、鞋子、包,平時“能打車絕不走路”。轉變發生在轉學出國讀書之后,家庭要為她額外支出高昂的學費和房租。在英國,每多花一便士都會給她帶來負罪感。

依靠吃剩菜盲盒等手段,一年下來,她學費、房租和生活費一起,花了不到30萬人民幣,而她身邊朋友的平均開銷都在60萬左右。

列車總要向前

最近,孫遠過了一段吃剩菜盲盒的時間之后,他也想通了,決定在夏日將盡時離開北京。

父母聽說他狀態不好,支持他先回家待一段時間,“在老一輩眼里,好好吃飯是天大的事,聽說我吃不下飯,找工作、結婚、生孩子,他們什么都不催了”,現在唯一牽絆住孫遠的是房子,租期還有3個月,提前離開,他要白白賠掉三千多元押金。

他想趁這段時間,再多接些策劃、剪輯的短工,攢點休息的本錢。盡管還是沒想清楚未來的方向,但能短暫停下,生活驟然變得輕松,“每天滴滴答答倒計時,提醒我找工作的鬧鐘,終于消失了”。

他能感受到身體正在一點點恢復通暢,好像壓在各處的石頭,一顆顆滾落。食欲也正在慢慢恢復。孫遠不再執著于剩菜盲盒,有時會主動約朋友聚餐,“想在離開前,把想吃的餐廳都打卡一遍”。

短視頻風口變化太快,快到他覺得自己離職挺明智,因為這一行需要的是永遠不知疲憊、向前奔跑的人。就比如他聽前同事說,前段時間模仿油膩男的視頻最火,但這類網紅不好做變現轉化,所以,現在風頭已經過去了,又只能想新的賬號人設。

他只是跟著無奈笑笑。

有時到了夜晚,孫遠還是會下意識地走進便利店,忍不住購買打折飯團,剩菜盲盒陪伴他度過了一段艱難時光,他像是剛經歷了一個冬天的松鼠,還改不掉囤積食物的習性。

也有人依然堅持著這個習慣,甚至有些依賴它。

比起剛到英國時,要依靠超市臨期產品節省開支,李魏現在覺得,剩菜盲盒的存在,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

購買剩菜盲盒甚至成了她的一種精神娛樂方式,她會根據盲盒內容判斷每日運勢,還試圖集齊法式蛋糕店的精品小蛋糕,“每次去領盲盒前,都會對著櫥窗許愿,如果剛好拿到想吃的那款,就會超級開心”。

只有偶爾拿到獎學金,她才有底氣去買不打折的水果。過生日時,她會為自己多買兩個剩菜盲盒慶祝。這意味著,省錢不光能減輕愧疚,有時還給李魏帶來了掌控生活的成就感。

沒有工作的孫遠也是一樣。剩菜盲盒對應的那種生活,他體驗過,習慣過,最終還是只能向前看。

他所住的公寓樓下有一段鐵軌,夏天來臨后,他常會在傍晚來到軌道旁,看綠皮火車呼嘯而過。轟隆轟隆的聲響,壓過了腦中煩惱的雜音。

“不論怎樣,列車總是會向前跑的。”他說。

▲ 孫遠家樓下。圖 / 受訪者提供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每人互動

你怎么看待最近流行起來的剩菜盲盒?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泉市| 遵义县| 玉树县| 漯河市| 衡南县| 丰县| 青龙| 莱阳市| 柘城县| 蓝山县| 翁源县| 镇雄县| 墨竹工卡县| 正阳县| 锦屏县| 德兴市| 四川省| 铜梁县| 城市| 临武县| 庆元县| 三江| 苏尼特左旗| 任丘市| 桦南县| 金华市| 清丰县| 化州市| 绥江县| 博兴县| 满洲里市| 寿宁县| 陕西省| 青岛市| 衡南县| 镇原县| 房产| 梅河口市| 连城县| 太和县| 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