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幟財經 玄青
在制藥行業,諾誠健華可謂是一家明星企業。其聯合創始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始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招股書披露,施一公目前是非執行董事,在公司不持有股份,但他的配偶趙仁濱家族信托及其直系親屬持股實體持股9.84%,是第三大股東。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崔霽松曾擔任保諾科技的總經理及美國默克早期團隊的負責人。施一公的存在也吸引了來自輝瑞、葛蘭素史克、百時美施貴寶、強生公司等大型跨國藥企的工作人員聚集旗下。
自2020年旗下奧布替尼在國內市場獲批以來,諾誠健華一直備受外界關注。一是奧布替尼作為在國內首次獲批的BTK抑制劑(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是B細胞受體信號轉導通路中的關鍵激酶,在不同類型惡性血液病中廣泛應用)之一,表現亮眼,已成為公司主要的創收來源,成功覆蓋其研發和銷售費用。根據諾誠健華近日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報告, 今年1—3月公司的營收規模已達到1.89億元,較上年同比上漲58.99%,利潤虧損同比明顯收窄。藥品銷售和融資給諾誠健華賬面上帶來了充裕現金流,這在創新藥企業研發階段實為不易。
二是諾誠健華將總部設在了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背靠這個中國第一“藥谷”,其在科研項目、臨床應用、創投基金方面拿到了豐富的資源,僅首次參與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路演,就在不到7天的時間里完成了5500萬美元融資。受區域經濟輻射影響,其下游與零售渠道相關的健康服務和電商平臺基礎也在聚集完善。這對于將來主打藥店、DTP 藥房的銷售放量模式來說,具有特殊優勢。
三是除了多家LP持續增持外,憑借著穩健的財務表現,諾誠健華近日已在港股摘“B”,意味著該公司在港股市場已符合常規上市條件。因為對生物科技企業來說,成功摘B的條件基本有三種,一是創新管線持續放量(如大部分以創新藥為主營業務的biotech);二是新冠疫苗爆炸式增長(如康希諾);三是類似藥助力摘B(如博安生物)。顯然,市場對于奧布替尼進入商業化階段抱持樂觀態度。
01 創新藥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縱然諾誠健華頗具成長性,且標的稀缺、不缺商譽,但今年來在港股和A股中表現卻不盡如人意。目前,諾誠健華港股徘徊在7、8港元/股,A股在12元/股左右,大環境的原因我們可以歸于“港股萎靡”和創新藥“殺估值”(降價導致的對單藥銷售峰值的極度悲觀預期),但也不全然能道明其中的奧妙。
今年2月,諾誠健華宣布與渤健在奧布替尼關于多發性硬化癥(MS)領域的合作終止,這意味著諾誠健華將失去所有關聯預期權益,這也使其公司股價應聲下降。業內人士指出,國產創新藥的主要盈利途徑是市場是高價賣給國外做管線,對海外管線的依賴度較大,一旦公司產品被踢出海外市場,公司的盈利空間將大大下降。因此,產品線極為單一的諾誠健華突遭退單,投資者必然出現避險情緒。
另外,賽道空間收窄也將影響市場預期。業界很多人對渤健的退出行為猜想——“BTK抑制劑賽道的風口期將變短”。去年以來,除了奧布替尼,多款BTK抑制劑在多發性硬化癥的臨床試驗中被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叫停,因為此類藥品被疑存在肝損傷風險。因此,BTK抑制劑的整體安全性問題又擺在了醫藥BD交易談判桌上,成為出海難跨的一道坎。
“目前BTK抑制劑雖已算耐藥率較低,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如果后續藥物想爭奪相應的腫瘤市場會有一定難度。必須加速開發適應癥范圍,維系領先優勢。”業內人士指出,從同類競品看,全球處于臨床前或臨床開發階段的BTK抑制劑已超過90多款,一款藥品是否能獲得足夠且長久的市場份額,是藥企巨頭需要謹慎審視的問題。
從諾誠健華的成長看創新藥投融資,如果沒有明確且穩定的戰略導向和政策支持,即使在商業化落地之后,創新藥的市場預期也會受多種因素影響而搖擺不定。這種“一面是股價低位徘徊,難有利好拉升;一面是資本增持抄底,仍抱有信心”的矛盾心態,體現出疫情后、集采中、潛水期,資本市場對“小而美”的創新藥企業的又怕又愛。
02 醫藥基金仍看好創新藥
從需求端看,我國創新藥在醫保中的滲透率在逐年提高。對比歐美數據,隨著創新藥適應癥的不斷擴大,將更加有助于其進入醫保采購范圍中。納入醫保后的“以價換量”效應也會越來越明顯。同時,創新藥的技術難度并沒有想象中的高,目前國內創新藥主要集中在腫瘤、自免等技術路線成熟的賽道上,大量在海外受訓的高素質生物工程師參與其中,讓此類藥品的研發走輕裝快跑之路,這樣可以有效降低研發失敗風險。
從投融資看,醫藥基金于去年年底迎來“拐點”,醫藥板塊入場資金規模就開始不斷擴大,目前總規模已達到4000多億元。有基金經理表示,市場對創新藥的“質變”是高度認同的。但是市場預期的兌現成功率需要錨定兩個因素,研發和銷售。如諾誠健華,單一化產品帶來的融合風險無法被其他管線稀釋,則預期可能失去“支點”,不斷渲染風險點位。銷售則看放量階段的覆蓋性和利潤空間,比如銷售團隊和網線的韌性,特別是在納入醫保后的表現。
此外,創新藥企必須要有研判跨國藥企對管線是否能堅持長期主義思維的敏銳能力;在FDA一系列趨嚴多變的監管下,要有提升藥品可及性和療效安全性的行動效力。
回顧歷史,在2010年以前,中國市場上沒有任何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即幾乎所有的創新藥均依賴進口。經過10多年努力,我國企業的新研藥數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我國在集采瓶頸與競品挑戰中始終保有底層邏輯優勢:人才紅利和臨床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創新藥的高質量升級之路會更加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