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汐商業評論
這次,Jesse的貓主子生病又花了一千多。
在聽到辦公室有人分享買過寵物保險后,Jesse趕緊追著同事要來了產品鏈接。
近年來,人們為了增加生活樂趣,緩解工作壓力,養寵物開始成為眾多消費者的新選擇。據《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當年,我國城鎮寵物(貓犬)主人數達6844萬人,同比增加8.7%。與此同時,艾瑞咨詢預測,未來三年我國寵物行業復合增速在14.2%,到2023年規模將達到4456億元。
隨著寵物消費激增,關于寵物的細分市場也應運而生:寵物醫療、寵物保險、寵物食品及用品等等市場近幾年都增長迅速。
01 “緩步而來”的寵物保險
對于養寵物的人來說,寵物和人一樣,生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小到結膜炎、皮膚病,大到心臟病,還有高空墜落、打架咬傷等大大小小的意外事故,這些都是寵物主隨時可能遇到的風險。
2022年國盛證券發布的寵物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寵物醫療行業規模為727.08億元,占據寵物行業29.2%的市場。
然而,由于法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寵物醫療行業標價不明、過度診療等亂象叢生。潮汐曾在《寵物醫院,有「錢」難「賺」?》一文中提到,和人一樣,寵物也正面臨著看病貴的問題。
這不僅阻礙了寵物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更給寵物主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壓力。京東金融統計,我國單只寵物犬就醫的年平均花費為1557.2元,單只寵物貓為1446.1元。
如何讓“毛孩子”看病更省錢?不但給保險公司提供了新商機,也為“談病色變”的寵物主們找到了一劑“解藥”。
國內第一款寵物保險的出現是在2004年,彼時華泰保險推出的國內首個寵物險,作為“小康之家”家庭綜合保險的附加險,把寵物第三方責任納入了保障范圍,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2014年,中國人保聯合中國畜牧業協會、寵訊科技合作開發了“寵樂?!奔彝櫸锝】当U嫌媱?,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首個全國性的寵物醫療保險。同年,平安保險推出寵物綜合險“寵物保”,涵蓋寵物醫療項目外還承保第三者責任險、寵物找尋廣告費用及寵物死亡撫慰津貼等。
2016-2019年間,太平洋保險、眾安保險、大地保險也相繼推出寵物相關險種。
目前,市面上入局寵物保險的有傳統險企,如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平洋保險、陽光保險等;互聯網保險企業,如眾安在線、泰康在線等;中小型險企,如眾安、天安、大地、安聯等;還有互聯網平臺,如微保、螞蟻保和京東等。
寵物保險的種類也正在越來越豐富,寵物保險市場上主要的產品類型已覆蓋醫療保險、責任險、意外險,以及寵物被盜保險、托運險等。其中保險項目的涵蓋范圍有所不同,保費也從每月十幾元到每月幾百元不等。
不過,發展了近20年的國內寵物險較之國際市場仍有很大差距。早在1890年,瑞典就已出現針對牛、馬等生產性家畜的保險;1947年,英國正式誕生了專門針對寵物而非生產性家畜的保險產品......
從投保率來說,瑞典作為寵物保險業起步最早也最為發達的國家,寵物投保率高達40%以上;英國寵物參保率約為25%;日本達到7%;美國的寵物貓狗投保率雖只有1%~2%,但其寵物保險的產品與服務已經相對成熟。
相較國際市場百年發展史,國內的寵物保險市場尚處在發展初期的,但是隨著寵物消費市場的增長,寵物保險的規模也在不斷增大,加上資本也在不斷進入,寵物保險的機會仍然很大。不過,就現階段而言,國內寵物險依然是一個新興產品、小眾產品,尚有許多不足之處。
02 寵物保險:真“噱頭”還是真“有用”?
提起保險,似乎大家都有一個理賠難的固定印象。
“真的理賠有點難”剛經歷過貓生病的Lisa無奈地說。前段時間,Lisa的寵物貓患上了貓癬,發現后Lisa便帶著貓去了當時買保險的定點醫院去治療,并且保留了治療的資料,之后將檢測結果、診斷證明、藥品清單等一系列資料都上傳了,結果還是被拒賠,理由是醫生開的藥品不在醫保清單里。
“這次看病花的錢并不多,如果把他們說的免疫增強類藥物去掉,那就達不到免賠額了,保險費花了800多,最終沒想到去了定點醫院,還是不能理賠,那這個保險的意義是什么???”
似乎從寵物主買寵物保險開始,購買者和保險公司就進入了一場“鉤心斗角”的明爭暗斗。保險公司希望盡可能多賺錢,少賠付;而消費者希望保費低、賠付高。
而不同的寵物保險在理賠時,會產生不同問題和爭議。
在網上也可以看到有寵物主反映,自己帶寵物去定點醫院看完病之后申請理賠時,被保險公司告知,這家診所已經不是定點醫院了,只能按照非定點醫院的流程賠付。
目前常見的幾款寵物醫療險的設計類似,將寵物醫院分為定點醫院和非定點醫院。定點醫院內的寵物醫療開支扣除絕對免賠額(非手術200元,手術0元)后,按60%的金額予以賠付。而非定點醫院的賠付比例則為40%。如果上一年沒有理賠,下一年續保時賠付比例可以升高10%。
另外,藥品的賠付問題也是一大難題,寵物醫院大部分藥品是進口藥,沒有國內的注冊證字,所以不在保障范圍內。除了進口藥,飼證字(飼料產品認證)的產品也被排除在外。在寵物醫院內,可以理賠的獸證字藥品多為消炎藥,覆蓋范圍非常有限。
據了解,寵物醫療險普遍設置了單次事故最高報銷金額和免賠額。如一款線上銷售的寵物醫療險設置200元免賠額和1000元單次事故最高報銷金額,也就是說,對于同一病癥或意外傷害,需要進行長時間、多次就診治療的,報銷金額的限額也只有1000元。這樣仔細算一算才能知道,一些難治的病需要多次跑醫院,至少花費數千元,即便是拿到單次事故的最高報銷額度,也就是醫藥費的一小部分;而一些小病一般花費幾百元,刨除免賠額和非保障范圍內的錢,實際報銷金額其實很少。
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寵物險”,可以看到有超600條相關結果。內容包括理賠困難、惡意扣費等問題。
除了寵物藥難以獲賠、定點醫院常更換等問題外,在社交媒體和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大量用戶針對“保險公司認定寵物患上的疾病為既往癥而拒賠”、“理賠要求的文件刁鉆,甚至需要寵物醫院監控視頻”、“在幾次理賠后續保被拒”等問題的投訴。
寵物險理賠較嚴格、細節多等痛點,折射出保險公司風控要求和寵物醫院現狀之間的不匹配。
中國再保險研究院在《寵物保險風險及理賠管控研究》中分析理賠難的根源時指,寵物保險理賠風控的核心是管理和控制寵物醫院,因寵物醫院診療方案和收費定價無統一標準,自主定價亂象多。保險公司難以判別治療方案和費用合理性,且一般也很難有效舉證,易產生理賠糾紛。
并且,消費者與處在上游的保險公司相比,一般處于劣勢,話語權相對較低,那在消費者眼中,掌握主動權的保險公司過的怎樣呢?
03 寵物保險:生意難做
雖然保險公司對自己產品有著較高的話語權,但也并非沒有“漏洞”可鉆。
寵物保險不像人一樣有聯網的核保機制,有些購買了寵物保險的寵物主希望可以多鉆保險的空子,讓自己買的保險更加“劃算”。
例如,有些寵物確診的病癥并不嚴重,主人就先不治療,而去購買寵物保險。等保險等待期過后,他們再去給寵物治療,這樣就可以獲得報銷。
還有些寵物明明需要連續住院一周,主人卻要求醫院分幾次開單,以便在不達到保額上限的基礎上,分批次找保險公司報銷。
或者有寵物醫院幫助寵物主騙保的事情發生,通過寵物醫生的操作把一些其他寵物開的藥加到自己的狗身上,讓其獲得更多的報銷額度,從而也讓自己獲取一定的利益。
而且因為同品種的寵物長相極為相似,憑借簡單的文字記錄很難區分寵物“身份”,這也會導致不少寵物保險存在漏洞,“騙保”事件時有發生。
寵物醫療系統不規范,難確認寵物醫院的收費標準是否合理;缺少醫療數據,保險公司難以對賠付率進行把控……這些因素的驅使下,保險公司不得不做出一些應對措施,保險公司往往會采用謹慎定價,調高保費,提高理賠門檻,限制賠付次數、免賠額等措施加以風控。
這種情況對于產品發展來說是有不利影響的,會讓消費者覺得性價比不足,勸退不少本想嘗鮮的“鏟屎官”,市場越保守越會陷入惡性循環”。
而作為保險產品又需要以消費量撬動規模,實現數據積累。為此,國內寵物保險行業出現了一些新的“識別”技術,部分險企推出了寵物AI鼻紋識別技術。以此來減少保險公司被騙保的風險。
寵物險理賠較嚴格、細節多等痛點,折射出保險公司風控要求和寵物醫院現狀之間的不匹配。
某種程度上,現在談建立寵物醫保體系可能言之尚早,但無論如何,健全寵物保險機制,都是當下這個“養寵時代”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再研究院認為,開發好寵物保險唯有做好理賠風險管控,才能實現穩健、可持續經營。為此,保險公司可從技術、人員、規則搭建這三個方面入手。通過使用寵物鼻紋AI識別技術,對接寵物醫院數據,構建診療數據庫、獸醫專家團隊,理賠直賠等方式,解決理賠的痛點。
“選了一個大品牌的保險,先試試水,也不貴,我看我家附近的一家醫院就是他們的定點醫院,希望不要讓我失望啊”沒過幾天Jesse便給自己的貓主子投了一份寵物保險。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