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一級市場暗流涌動。
最新消息來自東南亞的一支VC團隊——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東南亞最大互聯網公司Sea正在關閉旗下獨立投資部門Sea Capital,原因是——宏觀經濟導致全球投資環境降溫和市場不確定性對估值構成壓力。成立于2017年的Sea Capital,如今被曝整個團隊已于5月全部解散,令人唏噓。
江湖對于Sea并不陌生。2009年,來自天津的70后創始人——李小冬Forrest Li去往東南亞從游戲領域起家,十多年打拼成功構建了一座囊括電商Shopee、游戲Garena、金融SeaMoney在內的商業帝國——Sea冬海集團,市值一度超2000億美元。但經歷了動蕩的2022年,Sea陷入糟糕時刻,半年內裁掉了7000名員工,市值也僅剩3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0億元)。
這或許是Sea砍去投資部門的核心原因之一。如此一幕,算是今年全球風投市場的一縷真實寫照。
2300億大廠,解散了投資部門
Sea Capital有何來頭?
透過官網,我們看到了這家神秘投資機構更多一面,特別是今年4月更新的一篇文章中這樣介紹Sea Capital——這是一家總部位于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風險投資公司,是Sea Group(也就是冬海集團)——東南亞最著名且發展最快科技公司的子公司。
Sea Group成立于2009年,最初是一家在線游戲公司,后來將其產品組合擴展到包括電子商務、數字支付和其他技術相關業務,是東南亞發展最為兇猛的互聯網公司。2017年,Sea Group出資成立了Sea Capital,以投資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初創企業,賽道方向則強烈偏好于電子商務、金融科技和游戲領域。
從運作上,Sea Capital不像我們印象中的大廠戰投部門,更像是一家獨立風投投資機構。在官網,Sea Capital也特別介紹了團隊優勢:投資委員會由經驗豐富的連續創業者和投資者組成,他們都十分熟悉東南亞市場的機遇和風險,從而為所投資企業創造卓越價值并提供最大支持。
不過該投資部門成立以來,并未在風險投資市場掀起水花,直到2021年3月,Sea Group宣布完成對Composite Capital Management的收購,才開始走進大家的視野。這在于Composite Capital已經在風投圈活躍多年,其掌門人是前高瓴合伙人David Ma,在高瓴過往很多投資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
將Composite Capital收入囊中,David Ma上任Sea Capital的首席投資官,并獲得來自母公司Sea Group 10億美元的初始資金,直接向Sea的大老板李小冬匯報。如此一來,Sea想要大力做投資的決心不言而喻。
“通過 Sea Capital,我們打算投資并支持我們更廣泛的生態系統的發展,為我們的用戶、業務合作伙伴和社區創造價值。我們相信Composite團隊的加入和Sea Capital的成立將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投資和資本配置能力,以支持Sea的長期增長戰略,”彼時,Se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成立至今,Sea Capital的出手并不算多,官網顯示其累計有超20筆投資,投資組合價值75億美元。不過該網站只披露了零星幾個項目,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區塊鏈游戲公司等。值得一提的是,Sea Capital還在2021年投了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如今FTX宣告破產,身后豪華的投資者的資金全部打了水漂,包括Sea Capital。
2022整整一年,Sea Capital不見新的投資動態,再聽到已是即將解散的傳聞。路透社報道稱,由于“交易活動減少”導致投資機會減少,Sea決定關閉自己的投資部門。另有知情人士稱,Sea Capital的整個團隊已于5月全部解散并調任到其他崗位——鑒于當前的市場情況,Sea對投資業務的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重視。
但是,由于前期投資的項目依然在發展且并未退出,Sea Capital相當于是“紙面存在”。針對上述傳聞,目前Sea并未回應。
Sea Capital背后:來自天津,他干出東南亞第一大廠
投資做得不盡人意,但Sea主業務卻迎來翻盤。
依然從Sea的發家史說起。21世紀初,出生在中國天津、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學的李小冬隨妻子一起移居新加坡并著手準備創業。當時,他剛讀完斯坦福大學MBA,身上沒有多少積蓄,還欠了一大筆學生貸款,只能與妻子在新加坡布萊德路三房式組屋租一間房間住。
2009年,在與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分道揚鑣后,李小冬清算了二人共同創立的游戲對戰平臺業務GGgame,并將其改名為Garena,專注于網絡游戲發行,另起爐灶重新出發。
從游戲開發做到平臺型游戲運營,Garena很快就拿到現象級游戲《英雄聯盟》在東南亞的代理權,之后又借著多款游戲的火熱迅速實現盈利,一舉成為東南亞第一大游戲平臺。2014年,李小冬的項目正式躋身獨角獸之列,成為新加坡首個估值達1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
游戲做得風生水起,李小冬開始思考一個更有想象空間的商業故事。彼時,中國電商發展迅猛,于是照著這樣的模式,他在2015年推出了新業務板塊——Shopee。據李小冬說,做Shopee的初衷,是因為女兒十分想念中國的淘寶。
靠著低價和免運費政策,Shopee吸引了一批用戶,同時憑借早已在東南亞市場打下的基礎和對當地多元文化的認知,不同市場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李小冬在這片新興市場大殺四方,很快就帶領Shopee沖在了競爭的最前列,短短四年收獲2億多用戶,GMV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
Shopee成立兩年后,李小冬就將公司更名為Sea冬海集團,加上2014年成立的SeaMoney,至此,冬海集團旗下游戲(Garena)、電商(Shopee)和金融(SeaMoney)三足鼎立的業務格局形成。這一年,李小冬帶著Sea登上了紐交所的IPO敲鐘舞臺。
可以說,Sea在東南亞位屬BAT級別,李小冬自己也曾介紹,創辦Garena之初是對標騰訊,“東南亞小騰訊”之稱由此而來。
十多年打拼,2021年,Sea冬海集團市值飆升至2000億美元,成為新加坡市值第一的公司,也是亞洲第三大互聯網公司。同年,43歲的李小冬以198億美元的身家成為新加坡首富。
即便如此,燒錢的電商業務使得Sea的虧損并未休止。2021年三季度,冬海集團虧損擴大至5.71億美元,同比增長21%,環比擴大31%。2022年二季度,冬海集團依舊虧損,凈虧損達9.31億美元,幾乎是上年同期的兩倍。與此同時,Sea的市值也急劇下跌,從疫情早期的2000多億美元高點暴跌至3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0億元)。
虧損窟窿越來越大,Sea在2022年開啟收縮戰略,并實施了大規模裁員——當時報道稱,這家東南亞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在6個月時間里裁掉了7000多人,占公司全部員工的10%。
這一舉措似乎卓有成效,Sea實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季度凈利潤。轉虧為盈,上月初Sea宣布,將讓多數員工加薪5%,從今年7月開始,3月31日之前加入的員工都有資格加薪。掌門人李小冬表示,公司已實現“自給自足”,每一季現金余額都是增加而非萎縮,達成去年設下的目標。
回顧那段最糟糕時期,Sea無心做投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今年全球風投市場的低迷,或許再一次影響了這家巨頭的信心。
全球一級市場寒風凜冽,適者生存
這也許是全球風投寒冬下的一縷縮影。
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2022全球創投市場經歷了暴風雨般的一年,來到2023年這一景象似乎仍未見回暖。這里有一份刺眼的數據——
美國國家風險投資協會和Pitchbook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和創業行業前景黯淡,規模呈現大幅下滑,美國同期初創企業融資大約370億美元,為13個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水平,后期交易價值更是連續第七個季度下降至僅116億美元。
退出層面堪稱崩潰。去年,風投基金回報連續三個季度為負,創下2009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這標志著風投基金年化回報率連續第五個季度惡化,為十年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此情此景,全球一眾頂級VC機構開始對所持初創企業的股權價值進行減記,一波“致歉LP潮”罕見而至。這也導致他們在籌集新基金上出現困頓,有的只好縮減基金目標規模,有的干脆偃旗息鼓,先不募了。
全球資本市場動蕩,行業規則和投資邏輯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大洋彼岸的中國也上演著相似的一幕,一級市場處于剎車狀態,大家的避險情緒愈演愈烈,在謹慎出手的規則下,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第一季度整體投資數量依然出現腰斬狀態。
“今年一級市場不好干啊”——近期,不少投資人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些天,社交平臺也流傳著一個段子,堪稱絕大多數投資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水上漂的項目瞧不上,水下好的項目挖不著;
早期便宜項目看不懂,后期貴的項目投不起;
純市場化的錢募不到,各地返投的錢用不了;
投資經理都在保飯碗,大老板也不得不出來社交。
熬下去,成為不少人今年工作的主要目標。低迷的情緒下,有的人開始相信玄學,去寺廟算上一卦求個事業運;有的業余時間當起了博主,靠真實又扎心的調侃自嘲圈了一波粉。
此情此景,不禁想起達晨肖冰向投資界多次表達的一個觀點:適者生存。上周,這家本土創投宣布完成80億新基金首關。
回望歷史,這是創投行業亙古不變的道理,尤其當大環境變化時,適者生存的重要性就更為凸顯。
生存考驗才剛剛開始。To Be or not To Be,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