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斑馬消費 范建
在漢馬科技身上,李書福未能再現自己的“金手指”。
入主3年,這家重卡、商用車企業,不僅未能重現輝煌,反而業績持續垮塌,在虧損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李書福決定,給公司直接注入新能源客車業務,打一劑“強心針”。
緊急注入資產
即便在李書福手中,主營重卡、商用車業務的漢馬科技,也難逃銷量垮塌、業績下滑甚至連續巨虧的命運。
緊急關頭,李書福決定通過資產注入的方式,給漢馬科技打一劑“強心針”。
5月17日,漢馬科技已披露《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擬向吉利四川發行股份,收購其持有的南充發展100%股權。
吉利四川的控股股東為吉利商用車集團,實際控制人為李書福。
南充發展成立于2021年4月,在本次交易之前,吉利四川將其6米以上大中型新能源客車資產注入其中。就此,南充發展主營業務變成了新能源大中型客車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產品涵蓋了6米至12米各型號車型,燃料形式包含純電動和氫燃料,可滿足城市公交、公路客運、旅游大巴、單位班車等多種用途。
不過,從目前已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南充發展的報表并不太好看。2020年和2021年的凈資產均為負,同期,營業收入分別為3951.99萬元和5612.22萬元,凈利潤分別為-805.91萬元和-407.24萬元。今年1-4月,收入為-732.36萬元,凈利潤77.70萬元。
對此,公司的解釋是,以上未經審計的財務數據,尚未進行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調整。后續經審計的數據進行追溯調整之后,可能會與原始報表存在較大差距。
因南充發展的評估工作還沒有完成,交易對價幾何尚無定論,預計達到重大資產重組的標準。
對于漢馬科技的本次資產重組,交易所方面也極為關注,于5月30日下發問詢函,要求重點說明的,正是擬收購標的的質量。
漢馬科技墜落
漢馬科技原名“華菱星馬”,其前身可追溯至1970年成立的馬鞍山市建筑材料機械廠。經過24年的經營之后,于1994年更名為馬鞍山專用汽車制造廠。
2003年4月,公司登陸上交所,為安徽馬鞍山市國資控制的上市公司。
上市之后,華菱星馬經營表現極不穩定,2014年和2015年歸母凈利潤連續巨虧披星戴帽。2016年,通過非經常性損益助攻,這才做到了賬面盈利,保住了上市地位。
困難之際,馬鞍山國資決定讓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通過公開征集,李書福旗下的吉利商用車集團站了出來,以4.35億元從星馬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華神建材手中,拿下上市公司15.24%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次年,吉利商用車集團又以5.89億元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持股增至28.01%,進一步穩定了控制權。
然而,李書福的攜資入主,不僅沒有改變漢馬科技的經營頹勢,反而呈現斷崖式下滑。
2020年-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從64.28億元降至34.29億元,更是連續3年巨虧,虧損額合計高達32.93億元。期間,如果不是關聯方近20億元的采購支持,漢馬科技的業績表現恐怕會更加慘烈。
作為公司支柱的專用車業務幾近垮塌,2020年收入還有36.19億元,到2022年已僅剩不到11億元。上述同期,公司中重型卡車的銷量,從17606輛陡降至5934輛,遠高于行業整體降幅。
銷量的下滑,讓漢馬科技本就羸弱的盈利能力雪上加霜。2022年,公司汽車業務板塊毛利率低至-4.57%,純屬虧本賺吆喝。
今年3月末,漢馬科技資產負債率已高達97.8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權益僅剩1.26億元。如果2023年虧損繼續,極有可能觸及財務退市風險。
注入南充發展,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挽救漢馬科技呢?
由于客車是新能源轉型較容易突破的領域,近年來,國內客車廠商紛紛擴大新能源客車產能,市場產量迅速增加,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的風險。
目前,客車領域的新能源滲透率已達67.39%。2022年,全國客車重點企業6米以上客車總銷量為9.2萬輛,同比下滑約5%,但其中的新能源車型銷量同比上升了21.49%,達到6.2萬輛。
不過,這種增長趨勢并沒有一直延續下去。今年4月,中大型新能源客車的銷量同比和環比下滑均超過30%。
李書福需要三頭六臂
在燃油車時代,李書福堪稱“金手指”,多個國外汽車品牌,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
目前,李正在積極運作旗下的路特斯科技納斯達克借殼上市,他手上的已上市和擬上市公司已多達9個,組成了遍布A股、港股、美股的“吉利系”。
然而,資本運作大獲成功之時,曾經的中國自主品牌之王,光環逐漸暗淡。
2017年,吉利汽車以63%的增幅,拿下124.7萬輛年銷售量,成功躋身“百萬俱樂部”,成為中國銷量最大的民營車企。公司順勢喊出了2020年銷量突破200萬的遠大目標。
如今,已超過5年過去,吉利汽車不僅沒能達到200萬的年銷量,而且,還一再爽約調低的各年度目標。
2023年,吉利汽車的銷量目標是同比增長約15%,達到165萬輛。不知道,這一次公司能否踐約。
今年前4個月,吉利汽車旗下各品牌累計銷售43.61萬輛,同比增長10%,純電產品銷量增幅達68%,但絕對數僅有8.48萬輛。而同期,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達76.24萬輛,把吉利遠遠甩開。
在吉利汽車陷入燃油向新能源轉型的階段性瓶頸之際,漢馬科技、力帆科技等多家“吉利系”企業,也睜著大眼睛望著李書福。
作為力帆科技的間接股東之一,吉利為了該公司的發展出錢、出力、出人,甚至直接通過關聯方業務輸送,以抬高力帆科技業績,終于助其于2022年結束了長達6年的虧損??墒?,今年一季度,該公司業績再度下滑。
一邊是處于轉型期的長子,另一邊,是一眾嗷嗷待哺小兒子、干兒子,李書福需要三頭六臂來閃轉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