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人才引進成為區域競爭新一輪的焦點,澳門也進入了這一賽道。
5月29日,澳門特區政府公報刊登了《人才引進法律制度》法案(以下簡稱《制度》),該法案將于7月1日正式實施。
《制度》包含三類專項計劃:“高端人才計劃”、“優秀人才計劃”及“高級專業人才計劃”。對于引進的人才及其家庭成員,《制度》法案明確將享有與澳門居民相同的權利及社會福利,包括低稅制、15年免費教育、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的免簽證待遇等。
這與香港優才和香港專才類似,但最重要的不同點在于,澳門立法通過的《人才引進法律制度》為法律,由立法會審核、特首簽署頒布;而香港的移民計劃均為行政命令,即特首施政報告制定政策,下面的部門予以落實。
“可以說,這是澳門有史以來力度很大的一個措施,立法的形式體現其將人才置于很重要的位置。”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界面大灣區分析,“法律側重程序,但是框架里的政策目前還相對空白。”
5月31日,澳門人才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向界面大灣區表示,此次《人才引進制度》是澳門首次以法律形式頒布人才相關的制度,屬于首部人才引進法律,“我們的法律現在是一個法案的階段,至于人才的引進標準、打分制度等更具體的規則要等法案7月1日生效后才陸續頒布。”
兩類人才無需本地雇主聘請
澳門的落戶制度一向以嚴苛聞名。不到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近70萬人口,過去20多年里,與澳門本地居民結婚是獲得澳門身份的主要方式。
實際上,澳門此前也有相關人才移民政策:2010年之前保留置業投資居留政策,2005年啟動《投資者、管理人員及具特別資格技術人員臨時居留制度》(簡稱“技術移民”)。
這些政策門檻更高,也存在一定的缺漏。例如置業投資居留政策,要求申請者在澳門購買百萬元以上不動產、擁有50萬元銀行定期存款,并具有高等專科或等同學位。而針對技術移民的弊端,《人才引進制度》咨詢文本指出:未有針對性考慮人才的配套需要、缺乏明確需要引進人才的種類及條件、缺乏清晰的引才政策與方針等。
“此前澳門在居留方面有比較大的限制,人才更多是工作簽證。相比之下,香港的人才擁有香港身份證,公立醫院看病、消費券派發等方面,是和永久居民一樣的待遇。”林江認為,香港的做法具備更高的認同度。
澳門最新的人才引進也有一系列創新做法,容許高端人才及優秀人才不需要在澳通常居住,也可以續期居留許可,或取得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此外,高端人才和優秀人才引進無需獲本地雇主聘請,因為這兩類人才的引進目的是推動重點產業、通過創業帶動培訓招聘、創造新職位。
根據規劃,在《人才引進制度》生效之后,舊有的技術移民將失效。
一枝獨秀到適度多元
2022年澳門《施政報告》指出,未來將重點發展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顯而易見,上述轉型需要大量專業人才,因此《制度》不單是對現有移民制度的改進,更是經濟轉型重要的配套政策。
“旨在優化澳門的人口結構,發揮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以提升整體人口素質、技術能力及競爭力。”澳門政府在公報中指出。
受疫情和行業調整的影響,此前澳門博彩業一枝獨秀的經濟模式面臨前所有未的挑戰。與此同時,澳門也開啟了以高端技術和服務業作為經濟支柱的探索——這是澳門歷史上未曾出現過的。
引進的三類人才中,高端人才指擁有公認杰出成就的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奧運獎牌獲得者、國家級專家和學者;優秀人才和高級專業人才主要針對四大重點行業人士。
人才和產業結構相輔相成。此前,澳門人力資源協會理事長徐展文表示,《制度》的重中之重是打造新的產業鏈、使本地勞動力具有向上流動的競爭力。
事實上,當2004年博彩業開放市場時,澳門曾用每月1.5萬元的高薪引入莊荷,是當時大學生收入的近3倍水平,以至博彩發展成澳門的龍頭產業。
技術移民方面,根據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2005年至2019年期間,技術移民臨時居留許可個案主要集中在教育(754人,占36.2%)、建筑(428人,占20.5%),以及航空(214人,占10.3%)三個領域。
發展到今天,金融、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成了“香餑餑”。一季度,澳門金融業就業人數為1.29萬人,是幾個主要行業中為數不多正增長的;其月工作收入中位數也排名第一,達到2.2萬澳門元。博彩業(6.64萬,包括博彩中介)和建筑業(2.86萬)就業人數則按季分別減少1200人及1000人。
后續還需更具體的政策
根據澳門統計局數據,過去兩年外地雇員有明顯的減少:2022年四季度外地雇員為7.92萬人,2021年同期為9.45萬人,按年減少16.2%。
人才吸引不止于區域性,而是全球性的議題。在現有人才引進政策中,“香港優才”常用于跟澳門對比。相比之下,香港優才沒有特定的行業限制,門檻也更低。
之所以要限定行業,在于澳門要集中火力為產業轉型做準備。
徐展文指出,澳門目前產業鏈較窄,市場不足,經濟發展仍要圍繞旅游服務業,人才引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將現有產業鏈擴大延伸至其余產業。
從澳門的經濟布局來看,與其將全面人才高地作為目標,不如在優勢領域引進與培養高端人才,與大灣區城市錯位發展,包括中葡雙語、博彩旅游、特色金融、中醫藥、文化創意等領域。
但從目前發布條文來看,《制度》框架仍相對模糊。“引入人才數量、是哪個行業、是否有專業限制、人才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內容很難通過法律闡述清楚,還需要相關部門跟進,用政策來填充。”林江強調,法律和政策屬于兩個層面。
政策之外,澳門可以供人才發揮作用的舞臺有多大,也值得思考。“對人才而言,是否去澳門發展,只有一個法律預期、一個框架是不夠的。澳門能給人才怎樣的配套設施和政策、行業機會,也是澳門需要回答的問題。”林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