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近日,專注于一次性生物工藝技術及解決方案的樂純生物正式向IPO發起沖擊,這意味著,上海交大在醫療板塊又將收獲一家新的上市企業。據悉,這家投資隊伍擠滿一線VC/PE的明星企業,背后站著的是一位畢業于上海交大的女性創始人秦孫星。
圖1.2022年成功上市的9家上海交大系醫療企業
事實上,在2022年,上海交大在醫療板塊就已經迎來了大豐收,全年共收獲9家上市企業,其中最熱鬧的是在7月,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第一股潤邁德、微創系“第四子”微創腦科學、中國最大數字慢病管理企業智云健康均是在這一月相繼上市。而在一個月后,“國產設備影像之王”聯影醫療又成功登陸科創板,并成為當年科創板規模最大的一筆IPO。
除了二級市場,上交系醫療企業在一級市場也有持續的高光表現,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僅在2023年前五個月,就有19家上交系醫療企業完成融資,且融資總額逼近百億元。
也正是因為如此,行業內對于上海交大開始產生諸多疑問:為什么一所國內高校能夠在醫療領域跑出這么多明星企業,并且能夠推動其不斷地向市場化邁進?藏在其背后的孵化體系和產業資源究竟是怎樣的?另外,基于未來,上海交大在醫療板塊還有哪些想象空間?為此,動脈網近距離觀察了上海交大的醫療創新生態。
上交系醫療企業都瞄向了哪些方向?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上海交大的醫療板塊上,有兩個非醫療系院所至關重要,一個是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另一個是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之所以會單獨提及這兩個院所,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為上交大的醫療創業者指引了未來的產業方向。
據悉,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一大特色,是會站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角度上,對醫療領域的某一前沿賽道進行技術和市場方面的產業研究;而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則匯集了一批圍繞在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會以資本市場的視角,長期觀察醫療行業的細微動態。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生態體系之下,在近幾年熱門的醫療賽道里,總能出現上交系創業者的身影。
通過整理過往已上市或完成融資的上交系醫療企業,動脈網發現,其在醫療領域的布局主要是以醫療器械為主。這當然有一定的原因,一方面是上海交大作為一所理工科院校,其優勢學科都是以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為主,在醫療器械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是相比于藥,醫療器械的研發及報批周期相對較短、研發成功率更高,也更接近商業化,且仿制壁壘較高,所以更容易受到高校創業者的青睞。
比如在醫療機器人方向。早在1985年,上海交大就成立了上海交大機器人研究所(其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機器人研究室),這是我國最早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的專業機構之一。到了2017年,上海交大又成立了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進一步細化了對于醫療機器人的產業研究。
據公開資料整理,到目前為止,上海交大在醫療機器人賽道已經收獲了兩家上市企業,分別是“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第一股”潤邁德和“微創系”旗下企業微創機器人,與此同時,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術銳也在上市進程之中。
除此之外,在醫療機器人賽道,上海交大還聚集了一批優質企業,比如傅利葉智能、精勱醫療、匯禾醫療、鈦米機器人以及卓道醫療,另外還有范先群教授的眼眶手術機器人、沈國芳教授的顱頜面截骨機器人、張陳平教授的下頜骨重建手術機器人、吳皓教授的耳科手術機器人、王坤東教授的奧朋手術機器人等,一個醫療機器人軍團正在上海交大逐漸形成。
圖2.2023年已完成融資的上海交大系醫療企業(數據來源:動脈橙數據庫)
除了醫療機器人,上海交大近年來也在前沿賽道合成生物學發力。2022年年底,上海交大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羅煜創立的弈柯萊生物正式向IPO發起沖擊,而在今年,又有4家上交系合成生物學企業完成融資,分別是芯宿科技、光玥生物、肆芃科技和抗碼生物。
另外在備受關注的細胞與基因治療賽道,上海交大今年也有三家企業完成融資,分別是由上海交通大學藥學院分子藥理學教授周向軍創立的恒瑞源正、上海交通大學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長聘副教授蔡宇伽創立的本導基因以及由上海交大校友胡建杰創立的范德里希。
所以從整體來看,隨著整個醫療行業的不斷變化,上海交大在醫療板塊的布局也一直在調整:一方面是持續發力以醫療機器人為核心的醫療器械領域;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跳出“舒適圈”,開始瞄準一些“難啃”的前沿醫療賽道,比如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細胞與基因治療等。
但無論怎樣變革,在上海交大的醫療企業身上,始終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聚焦臨床未滿足需求;二是敢于突破,也敢于嘗試,一直將發展目光放在一些正在被海外巨頭“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領域。
被半個創投圈包圍,上交系創業者是否更容易實現“財務自由”?
行業里一直有“半個創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的說法,這其實并沒有夸張,在眾多一線資本的合伙人隊伍里,你總能找到上海交大人的身影,比如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軟銀中國管理合伙人薛村禾和華平、君聯資本董事長朱立南、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五源資本創始合伙人劉芹和石建明、IDG資本合伙人過以宏、光速中國合伙人朱嘉、云啟資本創始合伙人毛丞宇等,他們除了有共同的投資人身份之外,也有個統一的稱謂——上海交大校友。
事實上,這批占據半個創投圈的上交人也一直在扶持母校醫療產業的發展。比如資金捐贈,2016年,沈南鵬就捐資5000萬元設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研究基金”,截至2019年,基金會資產規模已經超過15億元。此外,這批投資人也會在投資過程中特別關注上交系校友的項目,比如在今年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的上海翊科,其投資人隊伍里就有上海交大校友曲列鋒創立的聯新資本。類似這樣的案例在上海交大比比皆是。
某上交系投資人告訴動脈網,“作為上交人,‘飲水思源’的精神內核早已鑲嵌在了我們這一批投資人的心里,所以我們很愿意去投上交大的項目,當然,上交大的教授們也很愿意跟我們聊,一方面是有校友這層關系,另一方面也是有很多過往的成功案例作為參考,所以大家對于彼此都很信任。”
其實不僅是教授,上海交大的學生也會成為資本的關注目標。據某VC機構合伙人透露,為了及時發現并搶到好項目,一些機構已經開始派人長期駐扎上海交大,除了會關注教授,也會特別留意有復合背景的學生。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上海交大的醫療創業者們會更容易跑出來呢?答案并不絕對,因為擁有眾多上交系基金,或者說被更多市場資本所關注,只是上交系醫療企業快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唯一條件,畢竟資本都是以市場為導向。所以,在孵化和培育醫療企業方面,上海交大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情。
先從源頭出發。2005年,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正式并入上海交通大學,原本在工科實力較強的上海交大,在臨床醫學方面又有了加強,也因為如此,“醫工交叉融合”開始成為上海交大的發展戰略,并為此專門設立了“醫工交叉基金”,其目的就是推動更多工科類教授和臨床醫學專家進行研究合作。
據上海交大相關負責人介紹,“醫工交叉基金”每年都有上億的投入,并且是由學校出資,但想要申請下來并不容易,因為它有兩個硬性條件:一是項目必須來自臨床一線需求;二是采用“雙負責人制”,即一個項目要有兩位PI,一位來自工科,一位來自臨床。這實際上就是變相地把工科和臨床醫學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
但在這個階段,項目還很早期,對此,上海交大建立了一套相對開放但合規的孵化體系。具體而言,“開放”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在項目評估階段,上海交大會把產業界、投資界,甚至是醫療監管機構匯聚在一起,以行業持續發展為導向,按照市場原則對項目進行系統評估。
此外,“開放”還體現在對于項目的包容性支持,一旦項目被學校認定,那么政策上就只有一個方針,即所有妨礙項目往前走的,都能夠被解決,并且為了讓項目走得更快,減少在早期不必要的資金及精力消耗,上海交大的決策效率極高。另外,無論是資金、孵化平臺,甚至是團隊的組建,只要項目有需求,上海交大都竭盡所能地滿足。
當然,在“開放”之余,上交大也會特別注重合規性,對此,上海交大成立了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簡稱產研院),并以學院為單位搭建了一個專業的項目孵化團隊。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某教授告訴動脈網,“產研院的成立并不是為了管項目,而是服務項目,但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他們也會注重項目在早期孵化的合規性,比如在知識產權方面,產研院就希望盡量做到陽光化和公開化,因為一旦項目進入市場,或者是未來要IPO的時候,如果產權方面沒弄清楚,會很影響項目的后續發展。”
有對前沿技術的研究,同時也有相對開放且合規的孵化體系,最后就是利用現有產業資源,讓項目的市場價值不斷放大。正如前文所說,上交系基金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交大醫療企業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投資,二是成為項目早期的“市場顧問”,比如前面提到的項目評估,會有部分上海交大系投資人參與,另外就是在各種各樣的項目交流會,上海交大系投資人會分享行業一線信息,并就融資和創業方面進行輔導。
除了投資機構,上海交大也積極與醫療企業進行合作,比如共建某一細分領域的實驗室,在推動創新研究的同時,也培養相應的人才;另外就是加強市場化的合作,比如依托成熟企業在市場運營的經驗和渠道資源,幫助上交系初創項目盡快推動市場化運營。
整體來看,上海交大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孵化生態,然后在這個生態之下,有各種各樣的機制和平臺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并且相對開放,但同時,也會有一些規范性動作,比如以基金為引推動醫工交叉融合,比如在早期建立市場化的項目評估機制,另外還有完善且合規的項目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而當這些都融合在一起,就會對項目推動形成一種合力。
成立高校首支母基金,入駐“大零號灣”,上交大醫療版圖仍在擴張
上海交大在醫療板塊的IPO熱潮仍在延續,據公開資料觀察,天境生物、博動醫療、樂純生物、術銳技術等多家上海交大系醫療企業都在排隊上市。但這還只是開始,因為在上交大的醫療產業版圖上,更多的可能性正在發生。
2020年11月,上海交大啟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明確表示未來2年內要完成一批科創企業“陽光化”、IPO申報,新設一大批科創企業,并培養百人規模的高素質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全面激發師生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形成成熟定型、可復制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和模式。
2021年12月,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正式成立,這是首支由高校發起設立,支持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與校友創業的引導母基金。據悉,未來母基金首期規模高達10億元,將依托上海交大深厚的科技成果轉化要素和龐大的校友創業基礎,發揮母基金的杠桿作用和乘數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共同參與,用市場化的辦法,重點支持種子期、成長型科創企業發展。
2022年3月,上海交大發起“天工計劃”,旨在提升科學家創業成功率,助力構建交大系創新、創業、創投的良性互動生態,與此同時,“天工之家——科學家創業服務中心”也正式揭幕,未來將為科學家創業提供實體空間支撐,構建資本與科學家溝通的橋梁。
2023年2月,對標硅谷的“大零號灣”建設方案正式發布,據資料顯示,未來三年,“大零號灣”將建成120萬平方米左右的科創基地,總計形成200萬平方米的載體空間,并將基金規模突破至300億元。而作為“大零號灣”的核心載體,目前已經有60余家上海交大系企業入駐,總估值超過500億元,其中以醫療類企業為主。另外,據行業人士透露,未來還有相當一部分上交系企業將落地“大零號灣”。
所以,不難發現,在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方面,上海交大不斷地在突破邊界,并不斷地在完善相應的體系和渠道資源,而作為上海交大的重點發力方向,醫療板塊未來還將兌現更多可能性。
近幾年,隨著醫療產業逐漸向縱深邁進,整個行業對于原始創新技術的關注愈發強烈,也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高校教授開始不斷地向產業界靠攏,但高校和市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話語體系,因此,如何讓產學研更好地聯動一直是困擾國內高校的一大難題,尤其是在當前醫療成果轉化愈發重要的時代背景之下,這種焦慮更為明顯,但永遠走在前面的上海交大,或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也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