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咖門
前段時間,上海一款神奇的咖啡沖上熱搜,名叫“咖啡泡飯”。
網友都在調侃:“愛喝咖啡和愛吃泡飯的人都沉默了”、“咖啡創意可以接地氣,但不能接地府”……
但我意外發現,很多喝過的消費者對“咖啡泡飯”評價很高。
是黑暗料理還是出圈創意?我和小伙伴一大早就去到上海愚園路“石藤咖啡”一探究竟。
探店神奇的“咖啡泡飯”,發現它是個好產品?
先說結果:毫不夸張,一點也不黑暗,甚至很好喝。
雖然叫“咖啡泡飯”,但并不是真把飯泡在咖啡里,而是在咖啡里加入了玄米粉、玄米顆粒、海苔與芝麻。出品形式也很特別,把咖啡裝在小號“砂鍋”里,像一份“煲仔飯”。
咖啡香和米香融合的很恰當,表面少量海苔碎、芝麻,讓整體風味更加飽滿,偶爾能喝到玄米碎,帶來微微咀嚼感,是一次很愉快的咖啡體驗。
在店里待了一下午,座無虛席,幾乎所有到店的客人,都會點一份“咖啡泡飯”。店員也告訴我,這款咖啡很受歡迎,另外還有一款招牌產品“醬油飴拿鐵”。
咖啡泡飯不是真的“泡飯”,醬油拿鐵是真的在咖啡里加醬油。
但加在拿鐵里的醬油是店主特制的“醬油飴糖漿”,出品時少量鋪在咖啡底部,形成透明淺棕色“光圈”,攪拌開品嘗。
剛喝第一口,有醬油的咸、飴糖的甜,咖啡香味被特質醬油襯托的更加飽滿,尾端鼻腔中還有豆子的酒香(我和小伙伴一致認為“針不戳”)。
這家店里有很多神奇的咖啡,比如“燒酒拿鐵”、“咖喱拿鐵”,店員告訴我,這些特調中使用的風味原料,是店主特制的,原料中特色風味喝咖啡結合的很好,接受度都很高。
整體喝下了來,我覺得這些創新特調沒有網友說得那么“黑暗”,反而有些驚喜。
畢竟,不是所有的“腦洞拿鐵”都是“章魚拿鐵”。
那么,市面上還有哪些“接地氣但不接地府”的咖啡創意?“腦洞咖啡”的創新邊界又在哪里?
廢話不多說,來一波大盤點看看——
盤點那些“接地氣但不接地府”的咖啡玩法
1、咖喱拿鐵、椰子雞咖啡,咖啡的盡頭是“做菜”?
“石藤咖啡”還有一款討論度很高的咖啡,叫“咖喱拿鐵”。
聽起來很“黑暗”的產品,實際上是“蘋果咖喱”風味,咖喱粉是店主自制的,不像平時咖喱味那么強烈。
第一口時,能喝到清晰的咖喱風味,口感以咸香為主,再喝咖喱風味有明顯減弱,咖啡香味十分飽滿。
小紅書上有款咖啡討論度也非常高:深圳pre coffee最受歡迎的“雞兄”(椰子雞咖啡)。
靈感來自椰子雞的蘸醬,椰子水+椰肉+馬蹄+小米椒+青桔+沙姜,將椰子雞火鍋中必不可少的食材都融入咖啡中,口感清爽,很受消費者喜愛。
深圳PRE COFFEE 推出的“椰子雞咖啡”與“姜蔥雞咖啡”
觀察下來不難發現,石藤咖啡的產品和椰子雞咖啡,都把做菜的調味原料運用在咖啡中,但兩者的結合并不讓人覺得有違和感,反而提升了咖啡本身的風味和一杯咖啡的豐富度。
關鍵在于,找到“香料”和咖啡之間的結合點和平衡度。
2、青稞拿鐵、酸奶拿鐵,茶飲爆款玩法在咖啡上再做一遍
最近,谷物香和咖啡的結合也值得關注。
除了上文提到的玄米風味“咖啡泡飯”之外,青稞咖啡也有出圈趨勢,很多藏式咖啡館都在推。
CoCo都可曾推出青稞茶拿鐵咖啡
供應鏈端也開始出現搭配咖啡的“青稞”類產品,比如晨非推出的“青稞系列”,包括青稞厚乳、青稞酸奶、青稞濃漿、青稞奶油。
從去年開始,酸奶與咖啡的結合也開始被行業人關注。
上個月,上海咖啡品牌小鳥杯推出了“藜麥酸奶拿鐵”,用加入藍藻粉的酸奶和咖啡做結合,酸奶的酸感中和了咖啡的苦,清新爽口。
玄米、青稞、酸奶都是茶飲人的老朋友,和咖啡做搭配,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
3、“泡沫咖啡”,拆解一杯咖啡的組成
鄭州“洗耳恭聽”咖啡館在小紅書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咖啡思路。
茶和奶浸泡兩到三天,過濾出茶葉,混合糖類裝入奶油槍,加入兩顆n2氣泡彈,冷藏30分鐘;在杯中加入濃縮咖啡液,再擠入泡沫牛奶,撒上可可粉,整杯咖啡呈現出綿密的口感。
這個產品,受到一眾網友關注,小紅書帖子點贊量破萬,評論區都在討論做法。
近日的上海咖啡產業高峰論壇(戳藍字,看論壇詳情)上,S.O.E Coffee創始人魏凌鵬在討論“咖啡產品經典與創新的邊界”時提到,拆解一杯咖啡本身的組成,也能獲得很大的創新空間。
從厚乳、植物到芝士,牛奶本身的變化也能創造出多個爆款。
創新不應該有邊界,但品牌應該有自己的“底線”
最近一段時間,章魚拿鐵、豆汁拿鐵等腦洞咖啡頻繁沖上熱搜,引起網友大討論,業內關注度也非常高。
上海咖啡產業高峰論壇上,也針對最近的產品展開了咖啡創新的相關討論。
各個咖啡品牌創始人對咖啡創新的見解非常一致:
對整個行業來說,咖啡的創新不該有邊界;但對于品牌來說,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人群,以及他們的消費需求。
一個品牌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能夠占據的消費者認知也是有限的,品牌需要在有限的精力下,最大程度上占據消費者認知,逐步拓寬他們在需求上的邊界。
品牌的確需要創新爆款來提升認知度,但能否長久存活在市場上,還是更加依賴運營能力。
此外,咖啡創新涉及到的食品安全問題也被反復提起。
中石油昆侖好客咖啡聯合創始人楊富強提到,很多創新咖啡加入的東西都很多,一定要以安全為前提,創新無邊界,但是守準原則和底線。
觀察社交平臺上消費者的態度,我最大的感受是,獵奇玩法已經“重塑”了消費者對于腦洞咖啡的認知,更多會抱著一種“懷疑、吐槽”的心態去體驗。
打破常規的咖啡,可能會被貼上“黑暗”的標簽,誤傷了很多好創意。
對待創意咖啡,我們該如何把握邊界?歡迎評論區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