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網經社 孫琦
一、深交所問詢,跨境通業績遭質疑
5月29日,深交所發布關于對跨境通2022年年報的問詢函。問詢函指出,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72.54億元,同比下降17.7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84.23萬元,同比下降97.35%;非經常性損益金額8,763.65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6979.42萬元,同比增長96.9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1.04億元,同比增長62.28%。2019年至2022年,公司連續四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均為負值。
據悉,問詢函要求公司結合業務模式,說明營業收入以總額法還是以凈額法確認及相關會計處理的依據;結合主營業務開展情況等補充說明凈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并說明凈利潤與營業收入降幅不匹配的原因及合理性;說明凈利潤大幅下降而扣非后凈利潤大幅增長的原因,以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與凈利潤不匹配的原因及合理性;說明營業收入持續下滑、扣非后凈利潤持續為負的原因,并結合上述情況說明公司是否面臨較大經營風險、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確定性,以及公司為改善持續經營能力擬采取的措施;同時要求會計師事務所明確說明公司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存在不確定性,并要求公司自查說明是否觸及深交所規定的其他風險警示情形。
此外,問詢函還指出,報告期末,公司貨幣資金5.26億元,因抵押、質押或凍結等對使用有限制的款項總額1702.96萬元。報告期末,公司流動負債19.90億元,占總負債的78.37%,其中,其他應付款14.19億元。其他應付款中,借款6.13億元,往來款及其他2.93億元,帕拓遜股權轉讓款7676.52萬元。報告期內,公司利息費用1.10億元;短期借款、長期借款期末余額均為0,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1537.16萬元。
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相關貨幣資金受限原因,是否涉及公司主要銀行賬戶,是否存在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情形,是否可能觸及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以及是否及時履行了相應臨時信息披露義務;說明其他應付款中借款的具體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出借方、關聯關系、發生時間、借款用途、借款利率、抵押物情況、借款期限、到期時間等;說明其他應付款中往來款及其他、帕拓遜股權轉讓款的具體情況;以列表方式補充披露截至回函日,有息負債的債務類型、具體金額、到期日、利率、償付安排,結合有息負債規模及變動情況說明報告期內利息費用發生額的合理性;列表說明截至回函日公司逾期債務的具體情況;說明公司是否具備足夠債務償付能力,是否存在其他債務逾期的風險,并說明公司擬采取的防范應對措施。
二、跨境電商第一股“跨境通”的浮沉
據了解,跨境通前身是創立于1995年的百圓褲業,前期主要經營服裝零售業務,在2011年12月8日,深圳交易所A股市場掛牌上市。隨著全球化與互聯網化的發展,跨境電商行業快速崛起,公司在2014年7月,通過重大資產重組進入跨境電商,公司加快了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將跨境電商業務作為公司發展的一個重點領域,布局搶灘作戰,并開始全面轉型進入跨境電商領域。
在轉型之后,跨境通迎來了飛速發展期。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在2014年未轉型之前,跨境通的營收僅為8.418億,凈利潤為3345萬;而在轉型后的2015年,其營收就飆升到了39.61億,同比大增了370%,凈利潤也飆升到了1.648億,同比大增403%。
據了解,2018年最鼎盛時期,跨境通全年的營收達到了215.3億,是4年前的25倍;凈利潤也增長到了6.228億,是4年前的18倍。到了2018年之后,受到外部貿易環境驟變等影響,跨境通的經營開始出現困難。2019年,由于庫存積壓、商譽減值等原因,跨境通凈利潤出現了巨額虧損,當年巨虧26.86億。
2020年,由于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跨境通的業績進一步下滑,當年虧損達到了36.55億。在2020年業績暴雷后,跨境通陸續通過變賣子公司度日,隨著其核心業務中的兩大支柱“帕拓遜”完成出售、“環球易購”被申請破產清算,同時公司董事長、監事、內部審計負責人前后辭職。2022年,該公司又陷入了因虛增存貨及轉結成本引發的證監會連環問詢。
截至目前,跨境通雖然摘除了退市風險的“帽子”,但其官司和欠款仍未得到妥善處理。天眼查信息顯示,跨境通近年的司法糾紛高達240例,案由統計最高的是買賣合同糾紛。從原告主體來看,多以玩具公司、物流公司等供應商為主。從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不少訴訟來源于資金糾紛,主要是跨境通欠款。
此前,跨境通旗下ZAFUL CEO林緒超接受網經社采訪表示:“對標SHEIN 品牌化是跨境電商未來趨勢,資本紛紛布局跨境電商領域是個大利好,這說明了資本市場對于跨境電商賽道的認可,也證明了這條賽道的價值。但是,大家要理性對待資本市場的關注度,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業務的本質,關注到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業務的可持續性發展。當自己真正具備品牌價值后,資本才能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三、跨境電商行業競爭加劇,并購成落敗緣由
據了解,此前,跨境通以多次入股、直接兼并等方式,相繼收購帕拓遜和優壹電商,前者是國內跨境電商行業消費電子產品業態的領軍企業,擁有5個知名品牌;后者則以母嬰為切入點,服務國內中高端家庭消費圈,坐擁龐大的奶粉、保健、美妝等跨境品牌資源。
收購無疑讓跨境通的業績繼續騰飛,不過也為其埋下了不少的隱患,其中,并購帶來的龐大商譽以及巨額的庫存,更是成了未來壓垮跨境通的兩大原因。
此外,隨著跨境電商競爭加劇,公司電商營收增長放緩,疊加融資渠道收緊以及2019下半年國際經貿環境變化的沖擊,使得憑借薄利多銷取勝的環球易購在歐美市場銷售規模下降、存貨積壓,遭遇大量供應商討債。
據悉,跨境通在歐美市場占總銷售額的77.41%,其商品滯銷的沖擊不言而喻。存貨“暴雷”的跨境通隨后又遭遇了海外疫情的沖擊,消費電子、電器、服裝甩賣清倉基本難以執行,只得計提大額商譽、存貨損失。
據統計,在2018年鼎盛時期,跨境通的商譽已經累計達到了25.3億,庫存則從2014年未轉型前的不足3億飆升到了50.66億,兩者加起來更是超過了當時75.23億的凈資產。
跨境通資本運作高舉高打,但是并購后卻管理不善,未能有效控制庫存,加之國際環境不穩定,自2019年起,環球易購等核心平臺收入下滑,公司不得不大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當年即清理滯銷存貨,資產減值達到27.59億,全年巨虧27億。
疫情后,隨著中國跨境賣家數量驟增,行業競爭愈加激烈。據網經社企業庫(COP.100EC.CN)顯示,當前,出口跨境電商產業鏈中平臺型的玩家包括:阿里巴巴國際站、亞馬遜全球開店、eBay、全球速賣通、Wish、Walmart、Shopee、Lazada、TikTok、Allegro、大龍網、大健云倉、敦煌網、MercadoLibre、Joom、聯絡互動、Temu等。
疫情初期的大量鋪貨后遺癥開始顯現,為緩解積壓的庫存,大部分賣家會選擇低價處理商品。再加上參與進來的工廠賣家不斷增加,整個行業的內卷正在加劇。隨著越來越多競爭對手入局,跨境電商賽道將會愈發擁擠,行業內卷也將持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