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籌謀兩年,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城人壽”)增資引戰方案落地。藍鯨保險關注到,近日,長城人壽披露公告稱,擬以每股1.59元的價格,增發新股6.88億股,增資10.93億元,其中6.88億元計入注冊資本,公司注冊資本由55.32億元變更為62.19億元,剩余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這也是長城人壽2005年成立至今第九次增資的實質推進,從時間來看,平均兩年左右長城人壽就會推行一次增資。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強大的股東背景能夠支持長城人壽獲得強有力的資本金補充,以減緩業務規模快速增加帶來的資本金消耗壓力;另一方面,持續依靠外源性資本補充,或也說明其內生性資本的補充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做好費用管控,降低經營成本,并提升投資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長城人壽曾透露,“希望在2021-2025年,總資產過千億,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具備上市條件”“基本完成保險集團架構搭建”,對此,在問及上市進度事宜時,長城人壽回應藍鯨保險稱,按照“四五”戰略規劃目標,公司正穩步有序的推進。
金融街集團等一致行動人持股比例不變
長城人壽此次增加的注冊資本,由現有股東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融綜合”)以及新引進的股東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調基金二期”)、北京德源什剎海房屋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德源什剎海”)認繳。
其中,華融綜合出資5.54億元,認購3.49億元注冊資本,增資后合計持股比例從此前的19.99%上升至23.39%,仍為長城人壽的第一大股東;新增股東國調基金二期出資4.5億元,認購2.83億元注冊資本,增資后合計持股比例為4.55%;新增股東德源什剎海出資0.89億元,認購0.56億元注冊資本,增資后持股比例為0.9%。其余未參與增資的現有股東,持股比例相應縮水。
公開信息顯示,長城人壽目前共有19家股東,實控人為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其中前三大股東華融綜合投資、北京金昊房地產、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下稱“金融街集團”)為公司控制類股東,三方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長城人壽50.69%股權。
此次增資后,一致行動人對長城人壽的持股比例是否會發生變化,也是一大關注點。穿透來看,國調基金二期控股股東為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誠通”),實控人為國務院國資委;德源什剎海控股股東為北京德源興業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實控人為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與長城人壽實控人一致。
對此,藍鯨保險采訪到長城人壽相關人士,該公司回應稱,根據《銀行保險機構關聯交易管理辦法》規定,國家控股的企業之間不僅因為同受國家控股而構成關聯方,“德源什剎海和公司現有前三家大股東不構成關聯方,也不構成一致行動人。”
為此,華融綜合、北京金昊房地產、金融街集團構成的一致行動人,在此次增資擴股后,仍然合計持有長城人壽50.69%股權,保持不變。
引入兩家新股東,要資金也要資源協同
近年來,增資擴股引入外部投資者,成為越來越多險企的選擇。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向藍鯨保險分析稱,引入有實力、有資源的戰略投資者,一方面可以增強險企資本補充來源,豐富業務資源,增強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優化股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和治理水平。
此次增資,正是長城人壽兩年前披露的增資擴股項目的落地。2021年5月,長城人壽在北京市金融資產交易所發布增資擴股項目,控股股東金融街集團擬在保持原由持股比例不變的前提下參與增資,希望引入具有協同資源豐富、資金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方,重點聚焦醫療、健康、養老、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投資方。
但從此次新進股東的背景來看,德源什剎海主要從事房地產業務,主營施工總承包、專業承包、勞務分包;物業管理;房地產信息咨詢;從事房地產經紀業務等。
國調基金是于2016年設立的一支國家級基金,承擔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以及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等任務,總規模3500億元,計劃分三期募集,首期規模1310億元,長城人壽股東金融街集團亦在股東之列;國調基金二期由中國誠通牽頭,與地方政府和央企以市場化方式搭建若干平行基金的模式,總規模不低于1000億元,主要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重大專項任務,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具有產業優勢的領域。
不難發現,當前的擬入股東資質背景與長城人壽早前規劃的投資人畫像并不完全相符。一位保險公司管理人士向藍鯨保險分析,“一般而言,增資項目掛出后,保險公司會跟感興趣的企業進行多輪洽談,可能有的投資人滿足條件、也有資金,想進來,想參與到經營管理,但是在股權比例、董事會席位上不能達到預期,雙方就無法談攏。大概率,金融街集團是想保持對長城人壽的控制權,不愿讓渡更多權益。這具有兩面性,可以延續戰略的一致性,但也有可能會錯過一些創新改變的機會。”
在談及新股東進入后,預期將在哪些方面為公司帶來戰略協同和資源協同時,長城人壽回應藍鯨保險表示,公司將繼續積極與現有股東、新股東探討未來業務協同與戰略協同發展模式,結合“四五”戰略規劃,在繼續做好現有主營業務的基礎上,努力提升盈利能力,爭取為股東創造更好的回報。
償付能力承壓、業務擴張消耗,長城人壽增資“補血”
事實上,長城人壽的此次增資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據其早前路演報告內容,長城人壽希望在2021-2025年,總資產過千億,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進入穩定盈利期,價值類新單期繳保費增長2倍,跨入壽險前30名,具備上市條件,基本完成保險集團架構搭建等。
從時間線來看,進度條已過半。要想如期實現目標,長城人壽在業務擴張、快速消耗資本金的同時,還要面對償二代二期實施帶來的壓力。
償二代二期對險企的資本認定更嚴格,使得業內多數險企的核心資本規模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普遍面臨更大的資本補充需求,可以觀察到,業內不少險企都有發行資本補充債或者增資計劃。
截至2022年末,長城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至151.31%;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至85.72%。同期,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6%,其中人身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86%。長城人壽償付能力水平略低于行業平均,增資無疑成為該公司的“當務之急”。
此次增資,也將是長城人壽2005年成立至今的第九次增資擴股,該公司注冊資本從早期的3億元一路提升至55.32億元后,有望進一步提高至62.19億元。
從時間來看,平均兩年左右長城人壽就會推行一次增資。一位保險公司管理人士指出,一方面,強有力的股東背景能夠支持長城人壽獲得強有力的資本金補充,以減緩業務規模快速增加帶來的資本金消耗壓力;另一方面,持續依靠外源性的增資補充,或也說明其內生性資本的循環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需要加強資本管理,做好費用管控,降低經營成本,并提升投資能力。
“一家保險公司如果依賴內部融資來實現對資本的補充,那么業務發展的步伐就會相對較慢。長城人壽成立以來業務發展速度總體上是比較快的,資本消耗自然也就比較快,這很難完全依賴內部融資來補充。當然,如果資產端與負債端都能夠給公司帶來較高的利潤,那么將能夠更好地促進公司的成長,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外部融資的依賴”,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向藍鯨保險指出。
據了解,內生性資本補充主要依靠利潤留存,但我國中小保險公司普遍盈利較弱,成立時間短的保險公司尤其如此,因此對外源性資本補充依賴程度較高。
作為一家“中生代”險企,長城人壽2005年開業至今,盡管總保費實現較快增長,近兩年均保持在百億元以上,但公司此前盈利并不穩定,最初的七年都是在虧損中度過,直到2012年才首度實現234.5萬元盈利。在連續三年盈利后,2016年,長城人壽又轉盈為虧,凈利潤虧損5.19億元,隨后兩年虧損逐步擴大,2017年、2018年分別虧損7.23億元、15.93億元。
不過,近四年長城人壽實現了連續盈利,2019年至2021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15億元、1.35億元、1.49億元,2022年,長城人壽凈利潤降至0.99億元,同比下滑33%。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長城人壽未彌補虧損達到30億元,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對于上市進度事宜,長城人壽回應藍鯨保險稱,“按照‘四五’戰略規劃目標,公司正穩步有序的推進。目前,長城人壽已完成“北京金頤保險代理”的收購和更名,該公司已正常開展業務經營。
在近日的媒體專訪中,談及公司后續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時,長城人壽總經理王玉改稱,未來公司會堅持高質量發展,發展策略會圍繞利潤管理和資本管理兩個中心去展開,包括規模要適度增長,產品結構要迅速調整等。(藍鯨保險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