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從近期各個儲能大會,到上海SNEC全球光伏大會和2023中關村論壇,市場對儲能熱議不斷。
隨著下游需求確定性顯現和政策激勵,新型儲能已成為當下最熱門的賽道之一,各省新型儲能規劃已較國家目標翻番。
新型儲能一般指除抽水蓄能外的儲能方式,主要包括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儲能等。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 數據顯示,2022年新型儲能新增規模7.3 GW/15.9 GWh,創歷史新高,功率規模同比增長200%,能量規模同比增長280%。其中,鋰離子電池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比重達97%。
今年4月9日,特斯拉宣布將在上海新建一家超級儲能工廠,規劃產能相當于中國2022年儲能鋰電池出貨量的三成。 這也給國內儲能行業的發展走向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
新型儲能將就此由商業化初期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了嗎?特斯拉的入局是否會在儲能行業形成鯰魚效應?目前儲能行業的盈利情況如何?哪些細分領域最有前景?儲能的安全又該如何破局?
日前,界面新聞直播邀請行業專家、投資機構和儲能頭部企業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分別是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中石化資本董事總經理孫榮濤和廈門科華數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崔劍。

1、新型儲能是否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并指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
俞振華表示,儲能產業的各環節,包括原材料、本體技術、集成和應用快速發展,處在充分競爭狀態。目前中國的電池產能在全球占到70%、電化學儲能占到75%,正極和電解液的產量占到90%,優勢引領特點比較明顯,規?;捏w量已基本形成。
“2021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規模是2.4 GW/4.9 GWh;在2020年,中國新增新型儲能項目規模才首次突破GW大關。”俞振華指出,2022年還有一個特點是,單個項目規模較以往相比大幅提升,百兆瓦級項目成為常態,中國儲能產業已進入了規模化發展階段。
孫榮濤認為,當前儲能市場需求明確,是其規?;l展的基礎,包括歐洲市場的工商業、戶儲發展需求,當前中國新能源配儲的需求等。
從產業鏈端和供應端進行分析,孫榮濤表示,各家規劃產能規模較大,市場已在規模化發展的初期,或者說進入了產業化發展階段。
2、如何看待特斯拉在中國建設儲能超級工廠?
俞振華表示,如果特斯拉能夠利用其成本控制和產業鏈優勢來降低儲能系統的成本,將對儲能行業的發展大有助益。
“當前儲能仍是新興市場,全球發展空間足夠大,在不同的場景對儲能技術和成本需求也不同,未來將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庇嵴袢A指出,特斯拉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積極的動作,能夠促進國內企業不斷創新發展、增加競爭力,倒逼國內企業不斷研發和改進生產制造技術。
孫榮濤認為,特斯拉雖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存在鯰魚效應,但在儲能領域還沒有形成絕對的領先地位。相反,馬斯克對能源系統的思考和布局可能會給整個儲能市場帶來一定引領作用。此外,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生產制造經營方面的能力轉移到儲能行業中,也可能給當地企業帶來一些產業鏈協同效應。
3、如何培養儲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孫榮濤認為,目前的儲能產品,尤其是大型儲能(大儲)大安時的電芯,不僅循環次數沒法驗證,且其它各個方面的性能和全生命周期使用的使用情況也無法完全驗證,整體市場并沒有全部放量。目前市場產品端的趨同,沒有太多差異度,所以首先需要關注成本的下降,這是各家當前最主要的競爭優勢和發力方向。
基于企業角度,崔劍表示,儲能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核心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是否能使產品方案達到市場頭部地位。此外,單體儲能業務規模的增加也是資本考慮的因素。
“核心業務團隊、企業文化、行業戰略是否與市場競爭態勢匹配,以及企業經營管理運行機制等也是核心競爭力所在。”崔劍稱。
俞振華表示,目前國內儲能市場內卷,也受到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滯后的影響。國外電力市場較為成熟,可以使企業在計算投資時,根據盈利模式去判斷和選擇技術路線。
俞振華指出,去年國內約93%的儲能項目屬于電網側和風光側的大儲,盈利模式源自風光項目的強配,屬于風光并網和技術進步等帶來的紅利,僅僅拼低價成本必然會帶來同質化競爭。未來儲能如何找到適合場景下的差異化產品,去構建可持續的發展盈利模式是重要的問題。
4、如何看待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
由于利用率低、增加新能源項目成本等原因,新能源強制配儲在近期爭議頻現。俞振華表示,雖然風光發展為儲能帶來發展空間,但也對風光的技術平價造成了一定影響,存在“雙輸”的可能性。
但俞振華同時指出,強配不是國家產業政策的本意,未來隨著電力市場完善,儲能將從成本項變成資產項。
“新能源儲能解決收益問題,只是時間問題,但具體的落地細則,需要結合地方稟賦。這是一個長期多方博弈的過程?!庇嵴袢A總結稱,趨勢前景比較樂觀,過程較為復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全行業的關注。
近兩年市場建設已有一定進展。俞振華舉例稱,2021年,國家發改委市場司從過去傳統的成本分攤,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誰肇事,誰承擔;誰受益,誰分攤”的基本原則;去年山西、甘肅和山東等地,也已針對新能源的一次調頻推出了付費補償的機制。
5、新型儲能的商業模式是否成熟?
孫榮濤認為,儲能的發展前景具有極大的確定性。國內現行的電力市場體制造成了新能源強制配儲的模式,很多海外市場化的運營和商業模式可以作為國內儲能未來發展的參考。
例如,儲能不僅可以起到調峰調頻的作用,也是強輔助服務的基礎?!半p碳”不只要增改能源結構,也要增加能源的使用效率,在這過程中,儲能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
“當前還沒有一套完整、明確的盈利模式,使儲能可以在全國或者說各應用場景下都通吃。”崔劍表示,儲能的商業模式和盈利空間是朝著確定性方向發展,并且呼之欲出,但也必須關注原材料成本變化,以及政策對儲能商業模式的支持程度。
崔劍指出,獨立共享儲能是國內超越早期風光配儲而發展出的一類商業模式。從成本分攤、盈利創造和分配機制看,國內獨立儲能盈利模式已經到了2.0階段,甚至超過2.0,處在3.0前的探索階段。寧夏、山東、山西、甘肅和貴州等很多省區,都先后出臺了適合當地的新政策來支持獨立共享儲能的發展,包括容量補貼、租賃的具體指導標準,以及參加輔助服務的要求等。
“目前國內工業用戶側儲能項目的商業化應用增長較快。有些同行專家稱,2023年為工商業儲能發展的元年。”崔劍表示,通過峰谷價差套利以及延緩變壓器擴容,用戶側儲能在備電和保電方面的都已經有了可以實現收益的模式和政策基礎,未來也可以通過需求響應和虛擬電廠的方式,進一步來參與市場化的交易,充分發揮儲能的功能和挖掘價值。
以浙江為例,崔劍披露,當前該省峰谷差約為1元/千瓦時,工商業儲能每天兩充兩放,再結合電芯和系統價格的走勢,已經可以實現較高的回報水平,部分項目內部收益率(IRR)達到16%,個別優質的項目甚至超過了20%,基本上小于五年或者五到六年左右回本,盈利狀況較好。
6、新型儲能最值得投資的細分領域有哪些?
崔劍表示,從純技術角度看,短期內可以迅速上馬、且有可盈利商業模式的項目更有前景。長期而言,必然需要看技術的進步是否能帶來下一階段成本的下降,或是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此外,根據應用場景,將不同儲能形式結合在一起的方案也在開始興起。例如,應用液流電池的試驗項目以及電化學儲能結合飛輪儲能的項目出現。
“當前有幾大比較確定的市場需求方向,問題在于各大廠商是否能做到,將可靠、穩定、有經濟性的解決方案和市場的需求節奏相匹配,實現多種技術方案的有機結合,以滿足不同的應用場景。”崔劍指出,底層的兩個邊界條件包括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以及是否能體現儲存的價值,是否能可持續盈利。
孫榮濤認為,首先需要關注政策的動向,如峰谷差套利的程度和輔助服務市場的形成,以及“隔墻售電”等政策的落地,后者將尤其對工商業儲能行業帶來機遇;從技術角度看,飛輪的技術性能決定了它在調頻上有很大的優勢,值得關注。另外,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等產品,在長時儲能領域具有成本性價比優勢。
孫榮濤同時指出,從當前規模和短期回報看,鋰電池儲能已成為投資行業的熱點,但其產業鏈還存在挖掘空間,包括電芯、材料、BMS、下游集成等??傮w來說,將從價值量大和技術創新最有效用兩個方向,來判斷儲能投資機會。
7、政策如何助力新型儲能進一步發展?
俞振華表示,政策應主要圍繞儲能產業發展的痛點,包括: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安全、電網準入、建設和梯次回收利用。其中最核心的是盈利模式,政策應支持產業良性循環發展,電力市場還需要破局,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都要有不同適用的電力市場政策。
俞振華強調,電力市場規則是儲能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決定技術路線和迭代演變方式的根本。建立較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夠形成良性的市場,而不是內卷,變成過剩和泡沫。如果盈利模式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其他很多問題將隨之解決;如果本身項目不盈利,其他問題解決起來就變得很困難。
“歐美有很多可以參考的經驗,基于前兩年對澳大利亞、英國以及美國的比較研究,發現輔助服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最早體現價值的環節。”俞振華指出。2021年之前,澳大利亞儲能項目70%-80%的收入源自輔助服務,電能量只占到20%。
此外,隨著風光電量的增長,長時儲能2021年之前已在歐洲出現,時長越長,容量價格越高,這體現了風光對長時備用容量的需求。
8、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是否有助于儲能發展?
俞振華表示,目前還存在爭議。長期看,現貨市場肯定有利于儲能,但短期內電力現貨市場仍在發展階段,峰谷價差的漲跌具有不確定性?,F貨本質上是要通過市場降低平均價格、拉大價差,體現不同時間的能源價值,但當前階段尚不能精準地把握,還需要在博弈過程中慢慢形成機制。短期內可以關注現貨市場部分規則的突破,比如波峰波谷電價上下限。
“從另一個角度看,現貨市場能解決電能量的交易問題,但未解決發電用電的實時動態平衡問題,這將帶來輔助服務的剛性需求,促進輔助服務市場的形成。”俞振華分析指出,輔助服務市場對儲能來說影響更大,能夠更好地反映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真實價值。
9、儲能安全如何破局?
“安全性是第一保障,不能做減法。”孫榮濤表示,從投資者的角度,先看儲能安全性能否得到保證,再看盈利性。很多技術在短期內沒法驗證安全性,就需要一事一議,先看技術示范和驗證的結果,再看它未來發展的潛力。
孫榮濤指出,鋰離子電池儲能是目前產業發展的重點。從安全的角度,要關注電芯一致性,冷卻系統以及熱失控管理等一系列技術是否成熟。儲能行業每一次重大的安全性事故,都會帶來行業發展方向和相關政策的調整,需要持續關注。
孫榮濤認為,近兩年是儲能安全性的驗證期,是整個資本市場和產業需要著重提升的地方。
俞振華表示,不同場景對安全要求不一樣,路線也會不太一樣,總體可以分成三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儲能技術路線。如鋰電固態化、阻燃電解液等本體安全技術的進步,目標是實現本質安全,核心定義是誤操作或出現一些極端場景時,不會造成連鎖反應。這是目前很多技術的發展方向,且有些已實現了突破。
第二個維度是系統方面。安全問題不僅涉及電池,還需要運維體系保障,包括智能化安全預警、主動安全技術等新機制,傳感器技術也在進步過程中。接下去需要推進示范項目和標準的建設,建立起有效安全的管理體系。
第三個維度是消防,即把住最后的底線,從立項建設過程管理到極端場景出現,消防手段可以保障不出現人員傷亡。過去幾年,行業對電芯熱失控特性重視程度不夠,目前針對電芯安全已有很成熟的處理手段,從早期的消防滅火,發展出了電池包級消防、過程中浸沒消防、液氮消防等很多新技術。
崔劍提出,除了廠商的努力外,行業協會以及機構也要大力組織推動安全相關的聯盟組織發展,共同地加快儲能相關安全技術進步,促進更專業、更具體的行業和國家標準內容落地。
10、中短期內新型儲能行業發展趨勢如何?
今年碳酸鋰價大幅回落,一度擊穿20萬元/噸,給電化學儲能進一步打開了發展空間。近期,碳酸鋰價格已回升至30萬元/噸的水平,但較去年60萬元/噸的最高點仍有較大差距。
崔劍表示,當前儲能系統主流報價較去年的高點存在至少10%的降幅,在個別配置下,有將近30%的降幅。

“原材料成本上升可能會放緩儲能項目進度,下降則可能會加快儲能發展,但市場相對穩定是更好的狀態。”崔劍指出,過大的波動對整個行業的預期,包括項目的節奏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崔劍同時表示,盡管原材料價格對成本影響非常大,卻并不是驅動儲能市場增長的唯一的要素,商業模式的形成和確立,才能夠真正刺激儲能爆發。
崔劍同時表示,盡管原材料價格對成本影響非常大,卻并不是驅動儲能市場增長的唯一的要素,商業模式的形成和確立,才能夠真正刺激儲能爆發。
俞振華表示,根據CNESA預測,未來五年,新型儲能維持50%-60%增長的趨勢不會變。過去幾年的增速都是在這個區間內,去年則超越了這個區間,達到了50%-70%。
“對儲能增長唱衰或者盲目樂觀,都是不對的?!庇嵴袢A稱,儲能持續增長的態勢已經形成,但過程中仍有一些痛點問題需要解決。只有痛點問題得到解決,才能避免行業內卷和泡沫,助力儲能發展走得更穩。
崔劍呼吁,整個行業以及各大參與者,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長期主義,要有良性競合的觀念,攜手完成助力實現“雙碳”的行業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