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 寧曉敏 李琳
在“買買買”之后,吉利再次將目光盯上了英國傳統超豪華汽車品牌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
近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吉利控股”)對外宣布,與阿斯頓·馬丁進一步達成新的合作協議,完成了對后者的股份增持,持股比例達到約17%,成為阿斯頓·馬丁的第三大股東。
事實上,早在去年9月,吉利控股(00175.HK)便已經收購完成阿斯頓·馬丁7.6%的股份,成為第四大股東。如今,再度增持,凸顯吉利控股在超豪華汽車領域持續加碼的決心,以及推動旗下汽車品牌不斷向高端發展的野心。
對于阿斯頓·馬丁而言,吉利控股的增持,帶來的或許不僅僅是資金,還有電動化相關技術,加速實現自身的電動化轉型,同時更加貼近中國市場,進而謀求更大的市場份額。
百年豪車,虧損不斷
天眼查信息顯示,阿斯頓·馬丁誕生于1913年,距今歷史超過百年,是英國的全球知名超豪華汽車品牌,最初公司名為班福特和馬丁有限公司(Bamford & Martin Ltd.)。在眾多超豪華汽車類型中,阿斯頓·馬丁一直以造型別致、精工細作、性能卓越成為運動跑車的代名詞。
2008年9月,阿斯頓·馬丁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售價數百萬元人民幣起。根據官網顯示,目前阿斯頓·馬丁在中國市場的在售車型主要有雙門跑車DBX、VANTAGE、DB12、DBS、Valhalla等。
盡管貴為汽車行業金字塔尖的品牌,但阿斯頓·馬丁的發展卻歷經波折,資金問題成為最大的困擾,曾經歷7次破產,且多次被轉賣。
為改善資金問題,2018年6月,阿斯頓·馬丁登陸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希望通過在二級市場募資改善經營情況。然而,現實很殘酷,上市之后,阿斯頓·馬丁的業績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股價也一瀉千里,至今仍在底部徘徊。
數據顯示,上市以來,阿斯頓·馬丁從未走出過虧損泥潭。2019年,阿斯頓·馬丁稅前虧損1.043億英鎊;2020年虧損額度為3.23億英鎊,虧損較上年增加約3倍。2021年,盡管旗下產品銷量猛增超80%情況下,使得虧損有所收窄, 但阿斯頓·馬丁當年的虧損仍超過7000萬英鎊。
就當外界認為阿斯頓·馬丁的業績會持續好轉的時候,2022年,其經營虧損再度擴大至1.18億英鎊。
這種情況到今年第一季度仍未有所好轉。據阿斯頓·馬丁發布的截至2023年3月31日第一季度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個月,公司經營虧損為5090萬英鎊,較去年的4770萬英鎊擴大7%。
此外,阿斯頓·馬丁還曾陷入“舉債度日”的境地。據媒體報道,2019年,阿斯頓·馬丁由于流動資金“告急”,發行總額為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億元)的債券,以緩解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阿斯頓·馬丁管理層看來,糟糕的業績表現原因是英國和歐洲市場疲軟,以及市場對Vantage車型需求低迷。但不容忽視的是,自上市以來,阿斯頓·馬丁頻頻更換的掌舵人也反映出公司發展缺乏穩定長久的戰略規劃。
鰲頭財經梳理公開報道發現,2019年以來,安迪·帕爾默、慕容濤、拜厄斯·莫爾斯、阿梅迪奧·費利薩等多位高管都曾主導過阿斯頓·馬丁的發展。
此次吉利控股增持阿斯頓·馬丁付出了2.34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0.43億元),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后者對于資金的需求,但能否幫助阿斯頓·馬丁走出虧損泥潭,實現業績向上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除了資金外,阿斯頓?馬丁董事會執行主席勞倫斯?斯特爾認為,吉利控股的增持,能夠讓公司更加了解中國市場,并有機會獲得吉利相關電動等先進技術的支持,促進公司自身的電動化轉型。
吉利借機強化品牌向上
即便付出了超20億元的代價,吉利控股也愿意收購阿斯頓·馬丁的更多股份,這背后或反映出吉利實現品牌向上的急迫。
吉利作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陣營中的重要一員,實現品牌向上是其當前發展的重點。在擁有領克、極氪等中高端子品牌的情況,今年2月,吉利汽車(00175.HK)又發布了中高端新能源品牌——“吉利銀河”,并一口氣公布了7款新車規劃。
今年4月舉行的上海車展上,吉利銀河系列首款插電混動車型“銀河L7”與消費者見面。另據公開消息,當前銀河L7已開啟盲訂,后將于5月31日上市。
但從公開信息來看,在售價超百萬的豪華車領域,尚未出現吉利自主打造的產品。與此同時,比亞迪已搶先推出了售價超百萬的“仰望”,在上海車展上引發了廣泛關注。
因此,外界紛紛猜測,吉利控股增持阿斯頓·馬丁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增厚其品牌高端化的底蘊,同時借助新能源汽車賽道發展的紅利,幫助自身更好地實現品牌向上的戰略目標。
鰲頭財經了解到,在中國新能源賽道方面,吉利控股旗下雖然有眾多產品,比如吉利、幾何、極氪、領克、睿藍等,并且在2022年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全年銷量達到32.87萬輛,同比增長超300%。
但這一成績與當前銷量增長更為迅猛的友商來說,顯然有些失色。吉利汽車高管也曾公開表示,在電氣化轉型方面的步伐較慢,公司未能延續在燃油車時代的市場優勢,失去中國自主品牌市場第一的位置。
因此,通過增持阿斯頓·馬丁,幫助其實現電動化轉型,對于吉利控股旗下眾多品牌來說,似乎是利大于弊。
首先,在收購國外品牌方面,吉利控股有著豐富的經驗。2010年,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購沃爾沃,并幫助后者站穩了二線豪華車陣營,此后吉利便開啟了“買買買”的道路,先后將倫敦出租車、馬來西亞寶騰汽車、英國豪車品牌路特斯汽車收至麾下。可見,在如何利用好收購品牌方面,可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其次,此次收購后,吉利控股將有權任命一名非執行董事加入阿斯頓?馬丁董事會,同時還將擁有一個董事會觀察員席位。這或許能夠更多介入阿斯頓·馬丁的運營,有助于幫助阿斯頓·馬丁走出虧損的泥潭。
第三,收購之后,在百年超豪華汽車品牌加持下,對于吉利控股旗下各個品牌汽車來說,也有利于在技術、品牌影響力方面所有提升。尤其是促進阿斯頓·馬丁電動化轉型方面的技術與經驗,用在領克、極氪等汽車品牌上,或許會大大提升消費者對其產品實力的認可。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阿斯頓·馬丁頻頻虧損的業績,或說明其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
另外,在吉利控股收購的眾多豪華汽車品牌案例中,并非只有沃爾沃成功的經驗,也有不那么成功的經驗,比如2017年收購并完成對路特斯控股后,后者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未見明顯提升。有微博認證的博主統計,2022年全年,路特斯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未過百輛。
那么,在吉利控股成為阿斯頓·馬丁第三大股東后,將會為后者帶來怎樣的改變,能否成功幫助其走上扭虧為盈的道路,恐怕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