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5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并發布《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22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報告顯示,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改善態勢,年度改善目標順利完成。
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介紹,2022年我國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十三五”以來可比數據已實現“七連降”。6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連續3年穩定達標。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9%,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首次降低到1%以內。
此外,2022年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同比上升3.0個百分點,實現“十三五”以來“七連升”;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農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在海洋生態環境方面,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紹,監測結果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保持改善趨勢,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1.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劣四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總體穩定,夏季符合一類標準的海域面積占比97.4%;綜合治理攻堅戰三大重點海域(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臨近海域)總體年均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63.0%,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
但是,蔣火華指出,“監測也發現,我國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難度明顯加大。”2022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分別超標25.7%、31.4%,秋冬季大氣污染依然較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仍時有發生。尤其是今春以來,沙塵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較大。
蔣火華介紹,今年1—4月,我國共發生12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6次集中在4月份,沙塵天氣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總體偏重。1—4月,全國共計27個省(區、市)267個城市累計出現了4892天的沙塵天,為近五年同期最多,由沙塵天氣導致的平均超標天數比例為7.1%。
“據分析,今年春季以來發生的幾次較大的沙塵過程,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源主要是蒙古國南部戈壁荒漠區以及我國西北沙源地。”蔣火華說,從北京情況來看,3月份的兩次強沙塵均起源于蒙古國南部。其中3月19—23日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北京PM10小時峰值濃度為1667微克/立方米。專家分析估算,蒙古國對北京沙塵濃度的貢獻可以達到七成,對東北地區和我國中東部其他地區的沙塵濃度貢獻超過五成。
蔣火華還指出,當前我國水生態環境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區域汛期污染問題突出,降雨時氨氮、總磷等主要污染物濃度達到劣V類。黑臭水體從根本上消除難度較大,一些重點湖泊藍藻水華仍處于高發態勢,入海河流斷面總氮濃度同比上升8.9%,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此外,我國局部地區生態破壞問題突出,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總體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出現,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還遠沒到喘口氣、歇歇腳、松松勁的時候,必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把環境質量改善的勢頭鞏固住。”蔣火華。
日前,曾引起全國環評行業核查風暴的山東“高產環評師”一案宣判。5月25日,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四名當事人分別獲刑并處罰金。2021年,一名叫靳海燕的環評工程師在4個多月內,在全國25個省市負責編制了63本環評報告書和1541份環評報告表。此事經環披露后,生態環境部曾斥其為“環保形式主義”。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該起案件中依法被予以刑事處罰的人員,既有空殼環評單位的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也有“掛靠”的環評工程師,還有居間聯絡的中介“掮客”,覆蓋了環評造假的主要鏈條。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環評造假入刑司法實踐的重大突破,也是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的標志性成果,充分彰顯生態環境部門、刑事司法部門對環評弄虛作假“零容忍”的態度和依法嚴懲絕不姑息的決心。
針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蔣火華表示,總體來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是可靠可信的,但個別地方依然存在人為干擾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弄虛作假行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努力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對人為干擾監測站點、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惡劣行為,堅決以‘零容忍’的態度一查到底,絕不手軟。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絕不姑息。”蔣火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