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一位青年編劇在《漫長的季節》中找到自己的語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一位青年編劇在《漫長的季節》中找到自己的語言

有朋友最近看完劇跟我說,覺得我找到了一種語言。具體是啥我自己也不知道。變化的人,被變化影響的人,一直是我有興趣去了解的。

文|新聲Pro 陸娜

對于任何一個創作者而言,找到自己的風格、穩固自己的審美都非常重要。在這之前,往往需要大量的實踐、試錯和積累。

編劇潘依然喜歡有點神秘的東西,找到這個關鍵詞之前,她也曾在不屬于她的方向中吃力地「夠」了很久。直到參與創作《隱秘的角落》后,她開始摸到一些手感,意識到自己對于人物的不同層次、關系和情感的流動,以及背后的成因感興趣。

懸疑類型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類作品更考驗創作者結構故事和釋放信息的功力,這類觀眾也更樂于沉浸其中一同探究謎底。個人興趣與市場機會同步顯化,之后她又參與創作了《回來的女兒》《漫長的季節》。

后者在本月初完結,但余韻悠長,關于東北和劇情的討論仍在發生,角色命運前后呼應的細節也被一一發現。這正是潘依然找到的創作樂趣。

潘依然是溫州人,2014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在此之前,她分別在溫州醫科大和北影各讀了四年本科。求學之路也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聽從父母安排考取的藥學專業并非是自己的熱情所在,畢業工作了小半年后她決心重新高考,自此踏上了影視之路。

在北影就讀期間,潘依然先后念了戲文和世界電影史。這兩個專業都不要求拍畢業短片,但輾轉一圈走到這里,她想爭取實踐的機會,兩次劇本也都通過了「畢業聯合作品」的資格選拔。

碩士畢業時,其他同學都抓緊黃金期找工作,但她覺得本科那次實踐還不夠好,而且,「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覺」。團隊協作激發創造力的事例在她工作之后還將繼續上演。

在校持續練習之下,她懵懂之中感知到自己傾向于寫實而線條干凈的創作。這或許是要求嚴謹的醫學院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學習歷史則讓她不自覺會去沿襲電影史的某個脈絡——她的短片在國外參展時被喜歡的觀眾識別出有雅克·塔蒂的氣息。

但是,幾次拍片也讓潘依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不適合做導演工作。比如溝通能力不夠,不善于跟別人打交道,面對大量需要協調各種關系的工作,心靈上就很有負擔,另外會被他人的情緒帶跑,操心很多工作要求之外的細節。

畢業一段時間后,潘依然在微博上看到寧浩發了招聘信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最終入職了壞猴子。「求學中那段不太常規的經歷,可能讓他看到了我想做電影的決心。所有人的經歷有時候很神奇,不知道在哪個位置就冒出來,影響了生活的走向。」

寧浩已經建立了很成熟的風格,編劇和策劃會在創作中有意向他靠攏。起初,潘依然覺得可以調動更多理性,看很多材料,去「夠一夠」,但那不天然,過程中經常感到困難重重。

后來,寧浩告訴潘依然,創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長板,創作不是靠每項指標都及格取勝的,而是靠長板足夠長,足夠獨特,足夠無法取代。這話現在還會時常在她腦子里冒出來,但那時她也不清楚如何找到自己的長板,更別說有能力系統地表達。

在適應了公司的工作方法之后,她重新理解了結構的重要性,「開始的時候我覺得結構就是一個『籃子』,世界上的『籃子』大同小異,裝什么比較重要,但后來發現『籃子』本身是有魅力的,甚至是包含表達的」。后續的功課就是學習如何更好地結構故事。所以她常常是一邊思考情節和人物,一邊思考組織方式,「屬于遺留下來的肌肉記憶,還蠻好的」。

自己的長板只能自己找,怎么找?「電影、電視劇的終點都是面對觀眾,只有在不斷的工作里也許能找到,通過跟觀眾的互動去回應自己。」

之后她除了在壞猴子寫劇本、做文學策劃,也開始接公司之外的項目。嘗試的類型和方向多了,道路似乎也越來越開闊。前兩年她還獲得了與張藝謀導演的合作機會,接連參與了電影《懸崖之上》《狙擊手》的編劇工作,習得了新的經驗。

踏上懸疑之路,則來自同學盧靜的邀請。制作《隱秘的角落》時,盧靜先找到參與過《紙牌屋》編劇的卡卡西搭建大綱。潘依然覺得他的裁剪思路很有趣。「那個大綱不僅是單集里會有小結構,整個12集里也有一個大結構,整體是很靈活自由的。我就想把他那個方式貫穿下來。」

潘依然認為,編劇有時候很像裁縫,尤其是改編,原著就是擺在編劇面前的面料,不同種類的面料處理方式也不一樣,絲綢有絲綢的處理方式,亞麻有亞麻的……裁縫要做的就是順應面料,然后剪裁,刪減,放大,是一個做選擇過程。一百個裁縫做出來的衣服有一百個樣。

懸疑類型中更是常常利用結構框架去向觀眾釋放信息。這種創作思路在和團隊再次合作《漫長的季節》中有了進一步體現,劇集通過時間跨度和多線敘事,在結構上進一步釋放了設置謎面和謎題的空間。

作為編劇,潘依然沒有那么多自我表達的訴求,觀眾的溝通和共情對她更有吸引力。她對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把若干個選項給導演,從他們的反應去判斷什么是有效的,接近的。再順著導演選定的方向調整,給出新的選擇。「人的想法往往無法一步到位,試錯和修改是必經的過程,但是長線看應該是螺旋上升的。」

以下是《新聲Pro》(微信公眾號ID:xinsheng-pro)和編劇潘依然的部分對話整理:

新聲Pro:你說自己喜歡有點神秘的東西,從《隱秘的角落》開始摸到一些手感。

潘依然:《隱秘》之前我有想去找,但不得法。做了這個項目后,感覺到有我表達更順暢的東西,市場的反映也讓我感受到和觀眾的溝通了。我覺得找到長板就盡可能把它發揮出來,開始研究懸疑,也有更多這個類型的項目找來。后續就通過不同項目不斷規劃自己。

新聲Pro:神秘感具體指什么?

潘依然:神秘感就是未知,讓人產生好奇心的東西。比如生活中我會有這樣的體驗,對他人的某個行為感到好奇,會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但是隨著深入了解,會發現他根本不是這么想的,當我知道他怎么想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人的了解似乎深入了一點。而我當時的理解方式,也反觀了自己眼光和認知的某種局限。

再比如有些你認識的人,可能隔段時間沒見,你會感覺到這個人變化了,你可能無法知道是什么讓他產生了變化。這些時刻我就會有很多想象。

新聲Pro:日常如何觀察人物,對哪一類型的人更有好奇和寫作沖動?

潘依然:那些被刻板化的的人物。我總覺得粗暴的理解里頭存在很多誤解,表面和實際之間可能存在更大差異,我就有沖動想了解一下。我也會好奇這個人表現出來的和內心想的有什么差別,為什么其他人會有那些刻板化的印象。人也很難的是獨立存在,一個人的身后是他所有的經歷,情感,還有時代的影響……所有的這一切塑造了一個人的樣子。

新聲Pro:卡卡西調整后的大綱是哪里點燃你了?

潘依然:對我來說有一個結構性的啟示,比如第二集結尾朱晶晶墜樓了,而第三集整集可以說是對墜樓事件的閃回,詳細的展開這件事是怎么發生的。因為朱晶晶墜樓是整個故事里,在朱朝陽這條線的起點,如果沒有朱晶晶墜樓,也就沒有后續他和張東升的對抗了。他不會讓別的情節干擾這個核心事件,也不會拘泥于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

他那個大綱不僅是單集里會有小結構,整個12集里也有一個大結構,整體是很靈活自由的,就給我了一個啟發。

懸疑劇里怎么給觀眾丟信息是很重要的,可以平鋪直敘靠情節推動,也可以靠結構框架去釋放一些信息,有很多地方可以琢磨。

新聲Pro:《漫長的季節》延續了這一創作思路,結構上三條時間線互為因果,互相對照。具體創作過程怎么去配置情節?

潘依然:我們會在一個時空看到謎面,然后在另一個時空提供謎底,不斷在兩條時間線中間釋放信息。具體操作就太細節了,像做科學試驗。

現在觀眾看過很多東西,眼界廣熟悉套路,看開頭就對走向和結尾有判斷。我們在《漫長》里當創作者,但是在別的時候也當觀眾。作品的目的是為了溝通,所以寫完的東西,會放一放,清空腦袋,從一個觀眾的角度再看,問問自己情緒上是否充沛,是否足夠滿足。

過程還是做試驗,落實到具體情節和人物,什么是更好的,帶來的情緒是否更強烈,答案常常也就有了。

新聲Pro:王陽的結局是一開始就設定的嗎?

潘依然:這個設定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一開始的設計是沈墨把王陽推下去,但感覺這會背離了他們是相愛的這個設定,后來又調整成了王陽像最初向沈墨求愛,用跳橋挽留她,讓她別走,讓她跟自己一起去自首。

這個方案暫時保住了他們的愛情,但是這個答案是給王響的,王響滿意這個答案嗎?這個結果情緒最充沛嗎?我不肯定。

后來我們決定再做做試驗,終于出現了現在呈現出來的這個方案。那天是22年的大年初一,我永遠記得這一天,大家吃了年夜飯,回駐地開會,窗外是接連不斷的煙花,屋里一度很沉默,此前的迷茫令人沮喪,然后這個方案來了。

新聲Pro:很多觀眾發現他倆看的《泰坦尼克號》有隱喻他們之后的發展。

潘依然:《泰坦尼克號》定的比較早,當時選的理由是因為,在故事發生的時候這個片子正流行,年輕人都愛看。至于放哪一段,那就應該是經典段落吧,比如杰克和露絲在三等船艙里旋轉起舞,或者沉船后露絲趴在木板上那一段。但是當結尾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沒有那么多選擇,因為只有現在這個選擇是準確的,這是唯一的選擇。

新聲Pro:《隱秘的角落》復盤后,你知道了市場對于其中的家庭和感情線反饋很好,這對你創作會有哪些影響?

潘依然:因為后臺有數據嘛,可以告訴你全劇里哪些部分,哪幾集,觀眾討論度最高。在知道數據之前,我猜可能是對抗性比較強的,或者是大結局。但是數據顯示,是第五六集。這兩集在創作的時候分歧很大,因為從主線中撇出去了,另外張東升的戲會變得很少,但和周春紅,朱永平相關的那些情節,太吸引人了。大家討論了很久要不要這樣做,這個決定挺冒險的。后來團隊就說,寫吧,如果能夠好看、夠準確,觀眾可能也會原諒你沒在主線上。

這件事后,我會問自己,故事或者說影視劇給觀眾提供出的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共鳴,是觀眾和故事里的人物情緒同頻的時刻,而共鳴帶給我的滿足感也是最飽滿的,這是對創作最大的回饋。

新聲Pro:作為南方人,怎么去理解和代入一個東北背景的故事,又如何讓故事脫離地域文化帶來更多普適性?

潘依然:我用「失業和變化」來定位《漫長》的故事背景。我們所有人也剛剛面對了一次巨大的變化。之前大家的生活都很平穩,平衡了很長時間,都忘了生活中還會出現那么大的變化。我覺得大家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沒有那么不一樣,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大致基因圖譜也極其相似,大家生下來之后遇到的困境,感受喜怒哀樂也是。

對我來說更難的,是怎么模擬出東北的生活質感,東北人怎么說話,平時愛吃什么,怎么社交……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空白。還好組里有很多東北的小伙伴,導演平時也會給我們普及一些東北的生活常識。我們是用普通話寫,然后導演再調,現場演員還會再碰撞,再調。

新聲Pro:你之前在在一些電影項目也做過文學策劃,這次班宇以這個身份加入項目,和你們之前有什么不一樣?

潘依然:我覺得班老師來得特別好,因為他是個作家,我是編劇,對情節密度的要求很不一樣。我的身份會下意識要求自己緊抓主線。最終《漫長》呈現出了一種文學性,就是因為班老師作為小說家的思維,他能允許很多敘事的枝椏出現,而且在和他溝通過程中,我也會感受到這樣做的魅力。

枝椏足夠完整,是可以映射主線的。一定程度上我覺得也解放了主線,因為當主線密度高,你需要設計的東西就更多,強度一直在爬坡,思路打開之后,倒是釋放了一部分情節的壓力。

新聲Pro:敘事節奏怎么把控?哪些作品對你在節奏掌控上有影響或啟發?

潘依然:節奏有劇本的因素,這次剪輯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我看成片會就觀察剪輯和劇本之間的差別,琢磨其中的意圖,比如,我發現剪輯會在情緒強度很大的段落盡力克制,并且悲傷的段落后,會接一個相對喜感的段落,交替出現,積攢情緒在最后去釋放。正確與否可能得回頭跟迪哥和導演求證一下。

最近印象比較深的片子是《原鉆》,節奏感很好。

新聲Pro:《冰血暴》記錄的是美國中產階級破碎的故事,和東北下崗潮有某種相似性。這些經典懸疑作品對你創作會有一些影響嗎?

潘依然:挺喜歡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的劇也是脫胎于他們的電影,劇繼承了電影的存在主義的氣息,探討命運無常、生活荒誕,他們還經常在一個段落里融合多種情緒,先建立一個入室綁架的情境,讓人緊張,然后被綁架者自己從樓上失足摔下來了,并且摔的動作非常好笑,緊張和黑色幽默,兩種氣質被融合在同一個場面里。

我相信你看的所有東西最終都會影響你,尤其是你喜歡的、反復觀看的。

新聲Pro:很多戲劇性情節背后指向的也是社會失序下不同群體的反應,這也是你想探究的一部分嗎?你會覺得屬于你的風格和偏好越來越明確了嗎?

潘依然:有朋友看完后跟我說,覺得我找到了一種語言。具體是啥我自己也不知道。變化的人,被變化影響的人,一直是我有興趣去了解的。

新聲Pro:對于你來講理想的團隊合作氛圍和創作機制是什么樣的?

潘依然:能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激發,是我心中理想團隊的樣子。這個團隊里我們年齡相差不大,受到的教育也差不多,審美上也比較趨同。然后團隊氛圍比較好,鼓勵人各抒己見,各施所長,也不會因為意見相左而引發矛盾。

新聲Pro:和辛爽也二度配合了,默契程度有變化嗎,具體表現是什么?

潘依然:《隱秘》的時候沒跟組,《漫長》進組了,有了更多面對面的溝通,更容易達成一致。然后跟主創有了更多的相處,我也會通過導演和別的部門的溝通,去理解他的想法,盡量在劇本的部分降低試錯率。

辛爽是有劇作能力的導演,對戲有潔癖,如果沒有達到他的標準,他是不會放棄的,甚至為此犧牲睡眠時間。這個勁頭激勵我的,覺得導演都這樣了,我怎么能投降呢?

新聲Pro:《漫長的季節》11個月左右的劇本創作周期里,你們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去重新結構故事?

潘依然:我和陳驥是在21年八九月的時候進入工作的,面前有小千老師的12集劇本,班老師和導演之前也都做了一些工作。我和陳驥進來后,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擴充16年老人追兇的線索,二是將原來把冷峻兇險的基調,調整成暖洋洋、金燦燦的感覺,三就是調整全劇的結構。

《漫長》里三線并行,探討的也是時間和命運,如何通過結構讓觀眾感受到表達,這方面花了一些時間。

新聲Pro:改這么多稿怎么克服厭倦和疲憊,容易陷到里面嗎,怎么緩解,團隊提供了哪些支持?

潘依然:制片人盧靜是一個很熱愛生活的人,她帶我去逛過昆明的花市,記下了不少花的名字,美好的一天。我自己累了的話,就是放下工作去看點別的,看看電影、書,去周圍爬爬山,放空一下。

在這個組里,我還挺喜歡和團隊聊戲的。如果想出一個不錯的橋段,會跟他們聊,看看他們的反應,然后過程中他們還給出新的可能性。

新聲Pro:有具體哪場戲的例子嗎?

潘依然:最后王響和巧云在車里那場戲,想給他們的感情線找一個落點,本來是想讓吳老師送巧克力表白,打上了王響的車去接巧云,王響還給他支招,好巧不巧接上的正是巧云,情敵一臺車了,王響也知道自己錯過了,對巧云有一番表白。

把這個想法說給大家聽了,他們聽完后覺得還可以,又一起聊說不如改送花吧,這樣空間上又打開了,不至于一整個段落都在車里。密閉空間的戲持續太久,可能會視覺疲勞。有了花店,就有了兩個人送同一種花的想法,這束花后來就連貫起來了。

這個過程是很愉快的,你走一步,人家搭一步,你再下走,一步一步的,樓不是就蓋起來了?在一個團隊里,大家都堅持創作為本的思路去運轉這件事挺難得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一位青年編劇在《漫長的季節》中找到自己的語言

有朋友最近看完劇跟我說,覺得我找到了一種語言。具體是啥我自己也不知道。變化的人,被變化影響的人,一直是我有興趣去了解的。

文|新聲Pro 陸娜

對于任何一個創作者而言,找到自己的風格、穩固自己的審美都非常重要。在這之前,往往需要大量的實踐、試錯和積累。

編劇潘依然喜歡有點神秘的東西,找到這個關鍵詞之前,她也曾在不屬于她的方向中吃力地「夠」了很久。直到參與創作《隱秘的角落》后,她開始摸到一些手感,意識到自己對于人物的不同層次、關系和情感的流動,以及背后的成因感興趣。

懸疑類型提供了一種可能性。這類作品更考驗創作者結構故事和釋放信息的功力,這類觀眾也更樂于沉浸其中一同探究謎底。個人興趣與市場機會同步顯化,之后她又參與創作了《回來的女兒》《漫長的季節》。

后者在本月初完結,但余韻悠長,關于東北和劇情的討論仍在發生,角色命運前后呼應的細節也被一一發現。這正是潘依然找到的創作樂趣。

潘依然是溫州人,2014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碩士畢業,在此之前,她分別在溫州醫科大和北影各讀了四年本科。求學之路也是一個尋找自我的過程,聽從父母安排考取的藥學專業并非是自己的熱情所在,畢業工作了小半年后她決心重新高考,自此踏上了影視之路。

在北影就讀期間,潘依然先后念了戲文和世界電影史。這兩個專業都不要求拍畢業短片,但輾轉一圈走到這里,她想爭取實踐的機會,兩次劇本也都通過了「畢業聯合作品」的資格選拔。

碩士畢業時,其他同學都抓緊黃金期找工作,但她覺得本科那次實踐還不夠好,而且,「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做一件事的感覺」。團隊協作激發創造力的事例在她工作之后還將繼續上演。

在校持續練習之下,她懵懂之中感知到自己傾向于寫實而線條干凈的創作。這或許是要求嚴謹的醫學院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學習歷史則讓她不自覺會去沿襲電影史的某個脈絡——她的短片在國外參展時被喜歡的觀眾識別出有雅克·塔蒂的氣息。

但是,幾次拍片也讓潘依然意識到自己可能不適合做導演工作。比如溝通能力不夠,不善于跟別人打交道,面對大量需要協調各種關系的工作,心靈上就很有負擔,另外會被他人的情緒帶跑,操心很多工作要求之外的細節。

畢業一段時間后,潘依然在微博上看到寧浩發了招聘信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最終入職了壞猴子。「求學中那段不太常規的經歷,可能讓他看到了我想做電影的決心。所有人的經歷有時候很神奇,不知道在哪個位置就冒出來,影響了生活的走向。」

寧浩已經建立了很成熟的風格,編劇和策劃會在創作中有意向他靠攏。起初,潘依然覺得可以調動更多理性,看很多材料,去「夠一夠」,但那不天然,過程中經常感到困難重重。

后來,寧浩告訴潘依然,創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長板,創作不是靠每項指標都及格取勝的,而是靠長板足夠長,足夠獨特,足夠無法取代。這話現在還會時常在她腦子里冒出來,但那時她也不清楚如何找到自己的長板,更別說有能力系統地表達。

在適應了公司的工作方法之后,她重新理解了結構的重要性,「開始的時候我覺得結構就是一個『籃子』,世界上的『籃子』大同小異,裝什么比較重要,但后來發現『籃子』本身是有魅力的,甚至是包含表達的」。后續的功課就是學習如何更好地結構故事。所以她常常是一邊思考情節和人物,一邊思考組織方式,「屬于遺留下來的肌肉記憶,還蠻好的」。

自己的長板只能自己找,怎么找?「電影、電視劇的終點都是面對觀眾,只有在不斷的工作里也許能找到,通過跟觀眾的互動去回應自己。」

之后她除了在壞猴子寫劇本、做文學策劃,也開始接公司之外的項目。嘗試的類型和方向多了,道路似乎也越來越開闊。前兩年她還獲得了與張藝謀導演的合作機會,接連參與了電影《懸崖之上》《狙擊手》的編劇工作,習得了新的經驗。

踏上懸疑之路,則來自同學盧靜的邀請。制作《隱秘的角落》時,盧靜先找到參與過《紙牌屋》編劇的卡卡西搭建大綱。潘依然覺得他的裁剪思路很有趣。「那個大綱不僅是單集里會有小結構,整個12集里也有一個大結構,整體是很靈活自由的。我就想把他那個方式貫穿下來。」

潘依然認為,編劇有時候很像裁縫,尤其是改編,原著就是擺在編劇面前的面料,不同種類的面料處理方式也不一樣,絲綢有絲綢的處理方式,亞麻有亞麻的……裁縫要做的就是順應面料,然后剪裁,刪減,放大,是一個做選擇過程。一百個裁縫做出來的衣服有一百個樣。

懸疑類型中更是常常利用結構框架去向觀眾釋放信息。這種創作思路在和團隊再次合作《漫長的季節》中有了進一步體現,劇集通過時間跨度和多線敘事,在結構上進一步釋放了設置謎面和謎題的空間。

作為編劇,潘依然沒有那么多自我表達的訴求,觀眾的溝通和共情對她更有吸引力。她對自己的工作定位,就是把若干個選項給導演,從他們的反應去判斷什么是有效的,接近的。再順著導演選定的方向調整,給出新的選擇。「人的想法往往無法一步到位,試錯和修改是必經的過程,但是長線看應該是螺旋上升的。」

以下是《新聲Pro》(微信公眾號ID:xinsheng-pro)和編劇潘依然的部分對話整理:

新聲Pro:你說自己喜歡有點神秘的東西,從《隱秘的角落》開始摸到一些手感。

潘依然:《隱秘》之前我有想去找,但不得法。做了這個項目后,感覺到有我表達更順暢的東西,市場的反映也讓我感受到和觀眾的溝通了。我覺得找到長板就盡可能把它發揮出來,開始研究懸疑,也有更多這個類型的項目找來。后續就通過不同項目不斷規劃自己。

新聲Pro:神秘感具體指什么?

潘依然:神秘感就是未知,讓人產生好奇心的東西。比如生活中我會有這樣的體驗,對他人的某個行為感到好奇,會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但是隨著深入了解,會發現他根本不是這么想的,當我知道他怎么想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對這個人的了解似乎深入了一點。而我當時的理解方式,也反觀了自己眼光和認知的某種局限。

再比如有些你認識的人,可能隔段時間沒見,你會感覺到這個人變化了,你可能無法知道是什么讓他產生了變化。這些時刻我就會有很多想象。

新聲Pro:日常如何觀察人物,對哪一類型的人更有好奇和寫作沖動?

潘依然:那些被刻板化的的人物。我總覺得粗暴的理解里頭存在很多誤解,表面和實際之間可能存在更大差異,我就有沖動想了解一下。我也會好奇這個人表現出來的和內心想的有什么差別,為什么其他人會有那些刻板化的印象。人也很難的是獨立存在,一個人的身后是他所有的經歷,情感,還有時代的影響……所有的這一切塑造了一個人的樣子。

新聲Pro:卡卡西調整后的大綱是哪里點燃你了?

潘依然:對我來說有一個結構性的啟示,比如第二集結尾朱晶晶墜樓了,而第三集整集可以說是對墜樓事件的閃回,詳細的展開這件事是怎么發生的。因為朱晶晶墜樓是整個故事里,在朱朝陽這條線的起點,如果沒有朱晶晶墜樓,也就沒有后續他和張東升的對抗了。他不會讓別的情節干擾這個核心事件,也不會拘泥于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

他那個大綱不僅是單集里會有小結構,整個12集里也有一個大結構,整體是很靈活自由的,就給我了一個啟發。

懸疑劇里怎么給觀眾丟信息是很重要的,可以平鋪直敘靠情節推動,也可以靠結構框架去釋放一些信息,有很多地方可以琢磨。

新聲Pro:《漫長的季節》延續了這一創作思路,結構上三條時間線互為因果,互相對照。具體創作過程怎么去配置情節?

潘依然:我們會在一個時空看到謎面,然后在另一個時空提供謎底,不斷在兩條時間線中間釋放信息。具體操作就太細節了,像做科學試驗。

現在觀眾看過很多東西,眼界廣熟悉套路,看開頭就對走向和結尾有判斷。我們在《漫長》里當創作者,但是在別的時候也當觀眾。作品的目的是為了溝通,所以寫完的東西,會放一放,清空腦袋,從一個觀眾的角度再看,問問自己情緒上是否充沛,是否足夠滿足。

過程還是做試驗,落實到具體情節和人物,什么是更好的,帶來的情緒是否更強烈,答案常常也就有了。

新聲Pro:王陽的結局是一開始就設定的嗎?

潘依然:這個設定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一開始的設計是沈墨把王陽推下去,但感覺這會背離了他們是相愛的這個設定,后來又調整成了王陽像最初向沈墨求愛,用跳橋挽留她,讓她別走,讓她跟自己一起去自首。

這個方案暫時保住了他們的愛情,但是這個答案是給王響的,王響滿意這個答案嗎?這個結果情緒最充沛嗎?我不肯定。

后來我們決定再做做試驗,終于出現了現在呈現出來的這個方案。那天是22年的大年初一,我永遠記得這一天,大家吃了年夜飯,回駐地開會,窗外是接連不斷的煙花,屋里一度很沉默,此前的迷茫令人沮喪,然后這個方案來了。

新聲Pro:很多觀眾發現他倆看的《泰坦尼克號》有隱喻他們之后的發展。

潘依然:《泰坦尼克號》定的比較早,當時選的理由是因為,在故事發生的時候這個片子正流行,年輕人都愛看。至于放哪一段,那就應該是經典段落吧,比如杰克和露絲在三等船艙里旋轉起舞,或者沉船后露絲趴在木板上那一段。但是當結尾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沒有那么多選擇,因為只有現在這個選擇是準確的,這是唯一的選擇。

新聲Pro:《隱秘的角落》復盤后,你知道了市場對于其中的家庭和感情線反饋很好,這對你創作會有哪些影響?

潘依然:因為后臺有數據嘛,可以告訴你全劇里哪些部分,哪幾集,觀眾討論度最高。在知道數據之前,我猜可能是對抗性比較強的,或者是大結局。但是數據顯示,是第五六集。這兩集在創作的時候分歧很大,因為從主線中撇出去了,另外張東升的戲會變得很少,但和周春紅,朱永平相關的那些情節,太吸引人了。大家討論了很久要不要這樣做,這個決定挺冒險的。后來團隊就說,寫吧,如果能夠好看、夠準確,觀眾可能也會原諒你沒在主線上。

這件事后,我會問自己,故事或者說影視劇給觀眾提供出的什么東西是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共鳴,是觀眾和故事里的人物情緒同頻的時刻,而共鳴帶給我的滿足感也是最飽滿的,這是對創作最大的回饋。

新聲Pro:作為南方人,怎么去理解和代入一個東北背景的故事,又如何讓故事脫離地域文化帶來更多普適性?

潘依然:我用「失業和變化」來定位《漫長》的故事背景。我們所有人也剛剛面對了一次巨大的變化。之前大家的生活都很平穩,平衡了很長時間,都忘了生活中還會出現那么大的變化。我覺得大家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沒有那么不一樣,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大致基因圖譜也極其相似,大家生下來之后遇到的困境,感受喜怒哀樂也是。

對我來說更難的,是怎么模擬出東北的生活質感,東北人怎么說話,平時愛吃什么,怎么社交……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空白。還好組里有很多東北的小伙伴,導演平時也會給我們普及一些東北的生活常識。我們是用普通話寫,然后導演再調,現場演員還會再碰撞,再調。

新聲Pro:你之前在在一些電影項目也做過文學策劃,這次班宇以這個身份加入項目,和你們之前有什么不一樣?

潘依然:我覺得班老師來得特別好,因為他是個作家,我是編劇,對情節密度的要求很不一樣。我的身份會下意識要求自己緊抓主線。最終《漫長》呈現出了一種文學性,就是因為班老師作為小說家的思維,他能允許很多敘事的枝椏出現,而且在和他溝通過程中,我也會感受到這樣做的魅力。

枝椏足夠完整,是可以映射主線的。一定程度上我覺得也解放了主線,因為當主線密度高,你需要設計的東西就更多,強度一直在爬坡,思路打開之后,倒是釋放了一部分情節的壓力。

新聲Pro:敘事節奏怎么把控?哪些作品對你在節奏掌控上有影響或啟發?

潘依然:節奏有劇本的因素,這次剪輯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我看成片會就觀察剪輯和劇本之間的差別,琢磨其中的意圖,比如,我發現剪輯會在情緒強度很大的段落盡力克制,并且悲傷的段落后,會接一個相對喜感的段落,交替出現,積攢情緒在最后去釋放。正確與否可能得回頭跟迪哥和導演求證一下。

最近印象比較深的片子是《原鉆》,節奏感很好。

新聲Pro:《冰血暴》記錄的是美國中產階級破碎的故事,和東北下崗潮有某種相似性。這些經典懸疑作品對你創作會有一些影響嗎?

潘依然:挺喜歡科恩兄弟的,《冰血暴》的劇也是脫胎于他們的電影,劇繼承了電影的存在主義的氣息,探討命運無常、生活荒誕,他們還經常在一個段落里融合多種情緒,先建立一個入室綁架的情境,讓人緊張,然后被綁架者自己從樓上失足摔下來了,并且摔的動作非常好笑,緊張和黑色幽默,兩種氣質被融合在同一個場面里。

我相信你看的所有東西最終都會影響你,尤其是你喜歡的、反復觀看的。

新聲Pro:很多戲劇性情節背后指向的也是社會失序下不同群體的反應,這也是你想探究的一部分嗎?你會覺得屬于你的風格和偏好越來越明確了嗎?

潘依然:有朋友看完后跟我說,覺得我找到了一種語言。具體是啥我自己也不知道。變化的人,被變化影響的人,一直是我有興趣去了解的。

新聲Pro:對于你來講理想的團隊合作氛圍和創作機制是什么樣的?

潘依然:能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相互激發,是我心中理想團隊的樣子。這個團隊里我們年齡相差不大,受到的教育也差不多,審美上也比較趨同。然后團隊氛圍比較好,鼓勵人各抒己見,各施所長,也不會因為意見相左而引發矛盾。

新聲Pro:和辛爽也二度配合了,默契程度有變化嗎,具體表現是什么?

潘依然:《隱秘》的時候沒跟組,《漫長》進組了,有了更多面對面的溝通,更容易達成一致。然后跟主創有了更多的相處,我也會通過導演和別的部門的溝通,去理解他的想法,盡量在劇本的部分降低試錯率。

辛爽是有劇作能力的導演,對戲有潔癖,如果沒有達到他的標準,他是不會放棄的,甚至為此犧牲睡眠時間。這個勁頭激勵我的,覺得導演都這樣了,我怎么能投降呢?

新聲Pro:《漫長的季節》11個月左右的劇本創作周期里,你們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去重新結構故事?

潘依然:我和陳驥是在21年八九月的時候進入工作的,面前有小千老師的12集劇本,班老師和導演之前也都做了一些工作。我和陳驥進來后,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擴充16年老人追兇的線索,二是將原來把冷峻兇險的基調,調整成暖洋洋、金燦燦的感覺,三就是調整全劇的結構。

《漫長》里三線并行,探討的也是時間和命運,如何通過結構讓觀眾感受到表達,這方面花了一些時間。

新聲Pro:改這么多稿怎么克服厭倦和疲憊,容易陷到里面嗎,怎么緩解,團隊提供了哪些支持?

潘依然:制片人盧靜是一個很熱愛生活的人,她帶我去逛過昆明的花市,記下了不少花的名字,美好的一天。我自己累了的話,就是放下工作去看點別的,看看電影、書,去周圍爬爬山,放空一下。

在這個組里,我還挺喜歡和團隊聊戲的。如果想出一個不錯的橋段,會跟他們聊,看看他們的反應,然后過程中他們還給出新的可能性。

新聲Pro:有具體哪場戲的例子嗎?

潘依然:最后王響和巧云在車里那場戲,想給他們的感情線找一個落點,本來是想讓吳老師送巧克力表白,打上了王響的車去接巧云,王響還給他支招,好巧不巧接上的正是巧云,情敵一臺車了,王響也知道自己錯過了,對巧云有一番表白。

把這個想法說給大家聽了,他們聽完后覺得還可以,又一起聊說不如改送花吧,這樣空間上又打開了,不至于一整個段落都在車里。密閉空間的戲持續太久,可能會視覺疲勞。有了花店,就有了兩個人送同一種花的想法,這束花后來就連貫起來了。

這個過程是很愉快的,你走一步,人家搭一步,你再下走,一步一步的,樓不是就蓋起來了?在一個團隊里,大家都堅持創作為本的思路去運轉這件事挺難得的。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玛纳斯县| 策勒县| 库车县| 万年县| 大荔县| 阿巴嘎旗| 福清市| 柳州市| 姜堰市| 盱眙县| 永川市| 嘉峪关市| 安乡县| 林周县| 乌兰浩特市| 惠来县| 赫章县| 萝北县| 奉新县| 日土县| 晋州市| 仪陇县| 林周县| 阳城县| 七台河市| 正镶白旗| 集安市| 澎湖县| 乌兰浩特市| 壶关县| 资溪县| 北流市| 灌阳县| 榆树市| 鹰潭市| 杭锦后旗| 洛宁县| 永清县| 沙河市|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