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燃 金玙璠
編輯 | 魏佳
不到兩個月,阿里巨變。
自今年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啟動“1+6+N”組織架構調整后,5月18日,阿里巴巴在2023財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公布了第一批走向上市的子公司,“已批準盒馬實施上市計劃、菜鳥探索上市流程,云智能集團分拆獨立走向上市。”
按照目前披露的時間表,盒馬“預計將在未來6到12個月內完成上市”,或將是阿里3月份啟動組織變革后,旗下首個IPO的子公司。
這證實了此前的市場分析。阿里宣布分拆并推動各公司獨立上市時,就有分析稱,盒馬是容易走獨立IPO路線的資產之一。
“1+6+N”組織架構調整中,“1”是阿里巴巴一個集團全面控股,“6”是指云智能、淘天、本地生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菜鳥、大文娛六大業務集團,“N”則包含盒馬、阿里健康、飛豬、高鑫零售、銀泰商業、夸克等多家業務公司。
從一家大集團轉向控股公司,這是阿里創辦24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除了淘寶天貓商業集團由阿里全資持有外,其他業務集團和公司只要具備條件,都可以獨立融資和分拆、獨立上市。“準備好一個,上市一個。”阿里首席財務官徐宏稱。
阿里諸子中誰最先獨立上市,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現在靴子落地,外界開始解讀背后的信號。
一家企業上市,對這家企業自身的好處的確很多,能提升治理水平、提高知名度、與投資者分享利益。但盒馬上市的意義又不止于此。
盒馬IPO,阿里被重估
如果子公司盒馬上市,帶來的第一個影響,是資本市場將會重塑對阿里的估值。
一個最直觀的原因是,在戰略意義上,“盒馬釋放估值,其他業務公司后續獨立融資、上市,阿里的估值體系會向分類加總估值法(SOTP)切換”,資本市場資深人士王智對深燃分析。
他補充說,各項業務分開看,都屬于所在行業的頭部企業,有利于抬高整體估值,阿里在美股和港股都有一定的上漲空間。而用最核心的平臺電商加凈現金的方式給阿里估值,已經過于保守了。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盒馬上市,相當于回答了資本市場最關注的一個問題:阿里最終能否通過整合,提升整體的成長性。
阿里從一家大集團轉向控股公司,不是財務意義上的拆分,而是管理權限的獨立。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都有各自的CEO和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對各自經營結果負總責。
市場看到阿里管理層用一種更為開放的心態,考慮相對獨立業務未來的資本市場計劃,但歸根結底,要關注兩個維度:改組后的阿里是否激發出了創新力、組織是否變敏捷了;子公司有沒有獨立面對市場的能力、形成獨立的發展戰略。
如果上市后的盒馬拿出相應的表現,獲得資本市場認可,那答案就是肯定的。
像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型公司,做減法比做加法更難,子公司走向獨立的過程,是一個至少為期兩年多的大工程。重組完畢后,快速講出一個盒馬獨立上市的故事,反映出阿里這場組織變革的效率。
而脫胎于阿里的盒馬模式,本身就不是一個“舒適區”的故事。盒馬對于阿里而言,有幾個特殊的身份。
其一,阿里始于線上,盒馬代表了阿里對線上線下零售的探索,阿里的新零售布局,想要重構創新的,是商超、百貨、購物中心、生活服務這一系列實體場景。
其二,阿里的基因是平臺模式,淘寶、天貓就是代表,重資產的盒馬是阿里自營業務的代表,也是它和其他平臺電商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還有一個特殊之處在于,阿里坐擁以淘寶為核心的流量池,而盒馬獨立于這套流量體系之外,相當于是第一個不依賴淘系流量跑出來的子公司。“盒馬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的雙重流量保證業績,線下是門店,線上是盒馬APP。”零售業人士周嵐說。
新零售、自營,都是不同于平臺電商的另一盤大旗。盒馬獨立上市,不只是說明,阿里拿下了消費互聯網最后一個大容量賽道——生鮮消費,更意味著,用互聯網重塑傳統零售的方式,跑出了一家獨立于淘系流量之外的行業公司。
自2022年盒馬相對獨立運營,到阿里2023財年第四季度財報里,稱盒馬經營業績為正。“推測盒馬的經調整EBITA應該是正的”,王智稱,整個過程不到一年半,這說明,“阿里系的子公司在獲得更大自由度和更大生存壓力后,經營效率提升,更有戰斗力了”。
盒馬模式,八年跑通
上市的第二重影響,意味著盒馬八年摸爬,趟出的新路子終于跑通了,未來有了更大的故事可講。
實際上,盒馬上市的傳言已經有一段時間,不過,業界還是非常好奇,盒馬是何時盈利的。
盒馬走向盈利的第一次轉變發生在2019年。
2019年6月,阿里內部進行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盒馬升級為獨立事業群,直接向張勇匯報。
阿里2020財年第三季度(2019自然年第四季度)財報里,首次披露了盒馬的最新經營數據,稱新零售成為營收的增長動力,主力業態盒馬鮮生(已運營超過12個月的自營門店)實現了調整后EBITDA合并正增長。
盒馬的第二次關鍵轉變是在2022年。
2021年底,盒馬從阿里的事業群獨立出來,成為一家自負盈虧的公司。經過一年多的降本提效,走向了盈利。
在2023財年第二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中,盒馬成為阿里直營業務中的亮點,線上訂單收入占比保持在65%以上。關鍵是,通過提高毛利率、降低線上訂單的履約成本以及提升運營效率,實現了同店銷售增長和顯著減虧。
在2023財年第三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中,盒馬自身實現兩位數的同店銷售增長,加之阿里健康的增長,帶動當季度阿里整個直營業務增速達到10%。后續,盒馬CEO侯毅通過內部信表示,2022年主力業態盒馬鮮生實現盈利,盒馬旗下各業態已有200家門店。
來到2023年,阿里在最新一季財報中稱盒馬,“運營效率提升、經營業績為正”。
今年4月,侯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盒馬整體業務實現了全面盈利,他認為這說明 “新零售不是一個燒錢模式,是可持續盈利的模式”。
來源 / 盒馬官微
主力業態盒馬鮮生最能代表盒馬模式。定義它是“新零售”,表面上看,是它把線下實體門店和線上APP結合起來了,門店周邊5公里內的用戶,在線上下單,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送貨上門。
這聽起來似乎并不高深,但盒馬做的事情,是把傳統大賣場+餐飲+超市+便利店,改造成一個新業態,這背后是一項系統性工程。
只有吸引足夠多的用戶復購,才能提高坪效,跑通模式。而留住用戶的兩個關鍵就是商品和時效。
商品體系要進行徹底的改造,品類得足夠豐富,原本線下散賣的生鮮商品要包裝后銷售。為了做好選品和品控,還需要重建采購和供應鏈系統。
配送環節也是個大工程,需要重建倉儲系統,把門店的后倉區域擴大,保證線上高頻商品放到后倉;還需要組建新的配送系統,建自己的配送團隊、采購配送設備。
當然,還有門店改造、開發訂單配送的一體化系統、建線上運營團隊等等。這樣一套新零售模式,需要整個鏈路的重資產投入和深度運營,投入資金的量級難以估算。很多人看似在模式跑通前倒下了,但正確的邏輯是,其模式可能本來就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
八年后,阿里在財報中稱,盒馬作為阿里巴巴探索新零售的標桿,已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和較為明確的盈利前景。
盒馬上市,利好零售?
盒馬即將上市的消息受市場關注,不只是因為,阿里和盒馬在這塊新零售“試驗田”上努力了八年,還因為零售一直是互聯網公司難啃的硬骨頭。
將時間線推到2015年,張勇上臺后主推新零售業務,盒馬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孵化出的新板塊,作為阿里新零售的“頭號工程”,一度不問盈虧。
錢都花在哪兒了?答案是業態嘗試和技術創新。
盒馬前前后后嘗試過12種業態,目前以1+3模式為主,用大中小不同的業態,服務不同類型的用戶。“1”是指盒馬鮮生,“3”包括盒馬X會員店、盒馬鄰里和生鮮奧萊。
其中,盒馬X會員店也即倉儲會員店,切的是一個剛需的、增量市場。周嵐稱,盒馬的X會員店已經占了好的點位,目前在國內零售業沒有對手,對比全球的巨頭,盒馬要做的是繼續提高商品力。
而盒馬鄰里是對盒馬大店的補充,切的是三線市場和人群。周嵐稱,這也是盒馬對零售渠道模式的一種創新,“它不會走社區團購的老路,但我們主要關注,它會怎么解決社區團購模式里品質差和提價難的弊端”。
這些業態和模式創新的底層邏輯,實際是技術創新。
盒馬的線下門店引流、線上配送的倉庫與物流體系,都依賴于一套數據化、自動化系統,包括智能配送、智能識別等等。而這些都是盒馬自己開發或采購的。
可能店里一個不起眼的物件,都屬于這套自動化系統,比如“懸掛鏈”。侯毅在懸掛鏈上花費了大量心思,從傳送帶的顏色到標簽分類,甚至在考察了全球多家傳送帶繩索供應商后才在歐洲選中一家,并且干脆收購了這家公司。
周嵐稱,盒馬這套系統,未來可以輸出給同行業的公司,這套模式相當于是為零售業趟出來了一條新路。
盒馬八年上市的故事,對于正在轉型的零售企業也是個好消息。
從整個零售行業發展的視角看,周嵐表示,傳統零售的大賣場模式已經走到發展末期,行業都知道“要變”,但傳統零售有很多包袱問題,就算摸索出一種新的模式,也多半會因為一時的虧損受到質疑。
創新本身就意味著高風險,創新的零售更是難以避免要踩很多坑,關鍵是能不能算得過來總賬,虧損有沒有收窄,模式有沒有更清晰。
“可能只有盒馬這種組織,有阿里的技術基因、組織能力,一半傳統零售人、一半互聯網人,合到一起才能帶頭改變傳統零售。”周嵐說。既然新零售能跑出上市公司,那就證明這是一個有市場價值、能跑通賺錢的模式,“盒馬踩過的坑可以避開,一些經驗值得借鑒”。
但在借鑒、避坑之上,更為關鍵的是,是否有阿里這樣一個生態系統提供了至少初級階段的支持,是否有像侯毅這樣敢于堅定創新、快速調整、把新零售從概念到落地的企業家精神。
王智從投資角度分析,目前模式跑通、有機會全面盈利的消費零售標的,可能只有盒馬一家。“更關鍵的是,它是一家零售、互聯網‘兩棲’的標的。”
市場是最好的試金石。資本市場將如何估值阿里的新零售標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