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昨日晚間,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公布了4月份的公募市場數據。
截至4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3家,其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47家(包括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內資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產管理子公司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家。
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7.29萬億元,這是公募行業總規模繼今年1月份之后再度站上27萬億大關。
從各類基金的數量來看,總數量為10813只,比3月末增加了95只。其中,封閉式基金新增11只,股票基金新增26只,混合基金新增27只,債券基金新增121只,QDII基金新增10只。
從各類型基金的份額和凈值來看,混合型基金出現了份額和凈值的雙雙縮水。具體來看,截至4月末,混合型的份額為38991.82億份,凈值規模為47986.72億元,相比3月末分別減少了535.74億份、1635.27億元。

份額和凈值規模增長幅度最大的是貨幣市場基金,截至4月末,貨基的份額為11.47萬億份,相比3月末增加了5240.44億份;凈值規模為11.47萬億元,相比3月末增加了5230.79億元。
在經歷了去年的凈值下挫后,債券基金在今年也迎來了大回血。截至4月末,債基的份額為3.86萬億份,相比3月末增加了1680.81億份;凈值規模為4.37萬億元,相比3月末增加了2041.87億元。
這和4月份以來的市場震蕩有關,隨著前期對于AI、傳媒板塊炒作的降溫,市場部門資金已經獲利了結。而對于追求收益穩健的資金來看,貨幣基金、債券基金則呈現凈流入。
“ 對于債券市場而言,短期來看,存款降息的利好已兌現,下一步債市的利好可能主要來自理財擴張導致的信用債走強。 ”中歐基金表示。
5月份,已經有多只純債型基金進行了限購。 南方基金表示,理財剛兌打破以后,債基成了很多人配置的首選。在很多人認知里,債券是不會虧損的,可現實是刨除債券違約的情況,多數債基采用市值法估值,凈值受債券交易價格影響會產生波動。建議投資者在選擇債基時,應主動規避規模過小的產品,規模大的基金為了應對大額贖回往往會保留更充分的現金資產,可以降低流動性壓力對凈值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