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一架小型直升飛機降落在了南海東部一塊巨型甲板上。
甲板中央寫著“恩平15-1中心平臺”,上面布滿了各類油氣管線與二氧化碳回注裝置。站在平臺向四周望去,碧海藍天,沒有盡頭。
5月22-24日,在中國海油(600983.SH/00883.HK)舉行的2023年資本市場調研活動中,界面新聞記者第一次戴上VR 裝備,在虛擬空間里參觀了中國海油南海東部油田所屬的“恩平15-1中心平臺”作業情況。
作為目前亞洲最大、設備最多、功能最齊全的海上石油生產平臺,恩平15-1平臺約160米高,重量超3萬噸,安裝設備及系統約600臺套,是常規海上平臺的兩倍,可實現鉆井、修井、無人化遠程操控、二氧化碳回注封存、油氣水綜合處理等功能。

這是中國海油南海東部油田42座在役海上生產設施的一個縮影。
南海東部油田由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負責勘探、開發和生產,建成了七大油氣生產區,包括51個在生產油氣田。去年,南海東部油田的油氣當量首次突破2000萬噸,占中國海油在中國境內油氣產量的30%,是繼渤海油田之后的海上第二大油田。
南海東部油田是當前中國新增原油的主力。據中國海油2022年業績報告,去年該油田增產原油約229萬噸,占到中國海油增量的65%,占全國原油增量的39%左右。去年,中國原油產量2.05億噸,同比增長2.9%,增量為595萬噸。
此次調研期間,中國海油相關負責人介紹稱,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累計鉆井36口、完井26口,完成鉆井進尺約15萬米,創歷史同期新高。
業績報告顯示,一季度南海東部油田實現油氣當量34.3百萬桶油當量,繼續保持了中國海油境內油氣總產量約30%的占比,僅次于渤海油田46%的占比。
二季度是海上油氣作業的黃金期。據中國海油介紹,在南海東部油田海域內,目前有七座移動式鉆井平臺在進行探井、開發井作業,80多艘物探船、工程船、提油輪、三用工作船等各類船舶進行配套作業,7000多位工作人員進行海上鉆完井、工程、生產等作業。
5月23日下午,從碼頭坐船大約五分鐘后,界面新聞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孖洲,見到了正在進行維修的“南海奮進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作業現場一片繁忙。

FPSO是集生產與生活于一體的大型海上石油生產基地,可對開采的石油進行油氣分離、處理含油污水、動力發電、供熱、原油產品的儲存和運輸。
“南海奮進”號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臺風不解脫內轉塔式單點系泊FPSO,總噸位15萬噸,總長約262米,型寬46米,型深約25米,于2002年投產,曾服役于南海西部文昌13-1/2油田20年。
去年9月,“南海奮進號”遷至南海東部的孖洲。升級改造完成后,其將服役于南海東部油田的惠州、西江油田群。該油田群共14個生產平臺,日產原油近萬噸,是南海東部油田的產量大戶。
此外,南海東部油田所屬的流花11-1/4-1油田二次開發項目、恩平15-1油田群開發項目、陸惠西油田群聯合開發項目等一批新油氣田開發項目,也在加快建設,年內有望實現投產。
5月24日,界面新聞等來到了流花11-1油田的深水導管架建設現場。場內鋼管、模塊林立,一座鋼鐵巨人正在搭建中。

據中國海油介紹,該深水導管架所在海域平均水深324.5米,導管架設計高度338米,位居亞洲第一,預計將在2024年3月達到基本交付條件。
屆時作為流花11-1/4-1油田二次開發項目中的海上油氣平臺“地基”,該深水導管架將用于支撐平臺的龐大身軀與巨大噸位,就像矗立在南海的一座“定海神塔”,在油田的二次開發中扮演重要角色。
流花11-1油田是中國第一個深水油田,于1996年投產,是迄今為止中國海上地質儲量最大的礁灰巖油田。2012年,中國自營開發的流花4—1油田也順利投產。
近年來,隨著礁灰巖油田采收開發技術攻關,流花11-1/4-1油田迎來二次開發機遇。該油田的二次開發在中國深水油氣開發領域尚屬首次。
除了加快油氣增儲上產之后,中國海油南海東部油田還在進行綠色低碳業務的探索。
3月19日,恩平15-1油田開啟了中國海上第一口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鉆井作業。界面新聞從此次調研活動上獲悉,這口二氧化碳回注井即將正式投產。
這口海上二氧化碳回注井由中國自主設計實施,標志著中國初步形成海上二氧化碳注入、封存和監測的全套鉆完井技術和裝備體系,填補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該井預計每年可封存二氧化碳30萬噸,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50萬噸以上。
中國海油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上述二氧化碳回注井投產后,南海東部油田將著手研究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的商業化模式。
去年6月28日,中海油集團、廣東省發改委、殼牌(中國)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大亞灣區CCUS集群研究項目諒解備忘錄,計劃共同建設中國首個海上規模化碳捕集與封存集群,儲存規模可最高達1000萬噸/年。
中國海油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去年,其營業收入4222億元,同比增長71.6%;凈利潤1417億元,同比增長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