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嘯商業評論
太陽的巨大能量,來自于核聚變原理。因此可控核聚變,又稱人造太陽,具有可持續、成本低和無污染排放的眾多優點,在很多人看來,核聚變是終極清潔能源,一旦商業化成功,人類就能實現能源自由,并且成為無限探索外太空的能量起點。
前幾日,美國氦核能源公司Helion Energy簽署了歷史上首份核聚變能源供應合同,首個客戶為微軟公司。雖然商業化發電能力尚未展示,但該公司的自信和技術突破引發了全球關注。
根據外媒報道,隨著Helion Energy簽署了供應核聚變能源的合同,核聚變技術邁向商業化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
根據合同,微軟將在2028年獲得至少50兆瓦的核聚變電力,這將成為全球首個商業化應用案例。盡管該公司的核聚變系統尚未完全展示其商業化發電能力,但氦核能源公司對其技術信心滿滿。
作為第一家實現超過1億攝氏度核聚變的私營企業,Helion Energy正在建設其首個反應堆項目“北極星”。預計“北極星”將在2024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展示凈發電量的聚變發電機。
該公司承諾提供無與倫比的價格,將核聚變發電成本降低到每千瓦時1美分,這還只是一個單一反應堆的發電成本,就已經便宜到了目前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未來規模化之后的成本優勢不可估量。
對中國而言,美國核聚變商業化的影響不容忽視。中國一直致力于開發和推廣清潔能源技術,包括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只是目前中國的核能發電主要依賴傳統的核裂變技術,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從各種發展情況來看目前仍處于初級階段。
美國氦核能源公司的突破,將為中國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和挑戰。
首先,美國核聚變的商業化將加劇中美在能源技術領域的競爭。中國一直在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投入,并致力于成為全球清潔能源的領導者,在具體的細分領域,中國企業在光伏、風電、核能等領域均全面趕超歐美競爭對手,甚至出現了中國公司引領全球清潔能源市場趨勢變遷的局面。
然而,美國的核聚變技術突破,單一從成本導向來看,光伏、風能在成本和穩定性上均遠遠不如核聚變發電,這種結構性的比較劣勢,可能會對中國的光伏、發電和核能發展產生不小的沖擊,使我們在清潔能源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挑戰。
但是,美國核聚變技術的商業化,可能也給我們的能源變革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演進方向提示,雖然核聚變可能改變短期內的全球能源格局,但長期來看,核聚變作為一種可持續、高效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潛力,值得中國公司在這個明確的方向上奮進趕超。
比如國內電動汽車新勢力之一,就投資了一家開發核聚變技術的初創公司——Neo Fusion,這家公司研發的目標,是爭取在20年內將可控聚變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商用。而之前,這家汽車新勢力也參與了對“能量奇點”的投資,能量奇點同樣是探索聚變能源技術商業化的。
不過,最大的利好,還是來自于持續核聚變能源在新能源汽車上的運用。毫無疑問,在新能源車領域的中國公司,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只不過之前這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來源是傳統發電模式,因此新能源汽車是否真正環保節能也一直被質疑。
但新能源汽車接入核聚變發電網絡之后,則將發揮巨大的成本優勢和環保價值,新一輪飛躍都勢不可擋了,甚至未來可能人類的交通工具上,都會帶上安全可靠和便攜的核聚變動力系統。所以,中國新能源汽車公司在這個領域的積極探索,也就能理解了。
據公開資料,Helion Energy最早的投資者就是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前期投入了3.75億美元,硅谷“創投教父”Peter Thiel也投資了這家公司,而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則投資了一家加拿大核聚變公司General F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