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螺旋實驗室 牧歌
編輯|堅果
已經年近七旬的董明珠,今年的商業征途并不算順利。一手想要培養成“接班人”的孟羽童黯然離職,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格力手機也徘徊在了關停邊緣。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在2019年搬遷至深圳的手機核心團隊已經解散,未來也將不會再繼續做手機。
雖然格力官方回應手機研發仍在繼續,但面對不斷內卷的手機市場格力已有一年多未發布新機,似乎并非業務重點。
截止到目前,格力手機官網已經無法打開,官方微信公眾號更是在2020年4月就已停止更新。
01 八年手機夢,一朝夢碎?
據了解,深圳的手機業務核心團隊包括研發、測試等多個部門,高光時近百人的團隊到了去年年中便只剩40人左右,現在更是全部解散。
雖然格力官方否認了這一說法并表示TOSOT G7是格力第六代手機,歡迎選購。但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款手機推出時間是2021年11月,距今有一年半之久。
就實際情況來看,早已被劃分到“其他”范疇的格力手機,敗局已定。
公開信息顯示,格力的手機夢源于2015年。
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董明珠突然提到格力已經成功做出了手機產品,自己正在使用。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還是震驚了在場所有人,畢竟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格力是和空調深度綁定的。
盡管如此,在同年6月格力手機仍然被推向市場,售價1600元。彼時,魅族憑借旗下爆款產品魅藍手機拿到了年銷2000萬臺的亮眼成績。
面對如此發展規模,董明珠也放下豪言:“格力手機的未來一定是供不應求,分分鐘銷量就能達到5000萬臺,甚至做到一個億。”
隨后數年里,格力一直保持著每年一臺新機的發布節奏,并且取得了多項手機相關專利。每每在格力電器的股東大會上,董小姐信心滿滿。“格力手機很快就能超越小米,即便對標蘋果,做的也并不比他們差。”
不過,理想有多豐滿,現實就有多骨感。
自第一代格力手機面世以來,銷量始終不溫不火,尤其第三代格力手機在官網上架后銷量僅16臺。即便是號稱第六代手機的G7,從2021年11月發布到現在銷量仍不足萬臺。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格力進入手機市場的節點,早就為時已晚;另一方面作為電子消費品,格力將手機納入自身體系,很難持續進行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2014-2021年間,格力電器每年年報中都會提到手機業務的發展,2022年卻不再提及。
02 高價低配難贏市場
價格和配置不對等,是無數消費者吐槽格力手機的關鍵原因。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的格力一代手機配備了高通410處理器、1G運存+8G存儲、720P顯示屏、800萬像素,定價1599元。
作為對比,當時的千元熱門機型紅米Note2采用8核處理器、1080P屏幕加1300萬像素,售價只需要799元。
價格是對手的兩倍,性能卻還差了一大截,格力的騷操作令不少消費者感到難以理解。
隨后,格力手機從二代發布到了六代,依然未能擺脫“高價低配”的怪圈。最終導致的結果,毫無疑問是無人買單。
此前有網友爆料生產多達30萬臺的格力色界手機,由于最終只賣出了1萬臺,剩下的29萬臺要么強制搭配銷售給線下經銷商,要么折價給公司內部員工。
之所以銷量不佳卻仍然堅持不懈,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格力對智能家居入口的爭搶。
在手機產品問世的2015年,格力也建成了自己的智能環保家居系統。通過格力手機和路由器作為控制中樞,從而對家里的格力全系產品進行智能控制。
這種方式的想象空間無疑是巨大的,不僅能夠進一步完善格力的生態系統,往大了說還能為千萬家庭提供相應的萬物互聯解決方案,甚至和現在華為的目標如出一轍。
只可惜手機市場份額日趨向頭部幾大品牌聚攏,留給小品牌的生存空間更加狹小。再加上現在格力的產品多數都可以通過網絡直接連接,格力手機這一硬件平臺,也沒有了繼續存在的理由。
當然,除了搶奪智能家居入口,格力做手機的另一個目標則是為了加快多元化步伐。
事實上,空調業務的下滑肉眼可見。早在2015年,空調就成為了家電行業里唯一出現負增長的品類。即便格力貴為中國空調行業的絕對龍頭,但也不可避免要面臨下滑的困境。
這也是為什么除了手機賽道,董明珠還曾高調進軍新能源汽車和預制菜裝備行業的原因。不過,格力電器的多元化之路,如今走的怎么樣呢?
03 格力難解多元化困局
一句“好空調,格力造”的廣告語,加上過硬的產品品質,格力在空調市場發展的一直順風順水。時至今日只要提起空調,相信大多數人腦海里的第一反應依然是格力。
靠單一品類打天下在企業發展初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當公司規模大了之后,對格力來說不僅受限于過度單一的產品線,同時整個空調市場的波動也會給營收帶來較大影響。
根據此前格力所披露的財報數據來看,2021年格力空調品類的營收在總營收當中的占比為70.1%,2022年這一數字上漲到了71.4%。而在此之外,在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上格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反觀自己的老對手美的,空調營收的占比不到44%,消費電器占比36.4%。健康程度要比格力好很多,更不用說在公司總營收和市值上對格力所形成的全面碾壓。
看起來,這就有點像飲料界兩大巨頭可口和百事之間的關系。如果單說可樂這一品類,毫無疑問可口仍然是絕對的龍頭;但若要說集團總營收,百事早已將可口踩在腳下多年。
今年2月,董明珠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格力的多元化主要分為家電、智能裝備、零部件和新能源這四大板塊。”
回過頭來看,格力的多元化之路走通了嗎?如果從對公司營收的貢獻度出發,還遠遠談不上。甚至除空調業務之外,格力的其余業務均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盡管深陷泥潭,但格力的未來毫無疑問仍要堅定地走多元化道路。
例如在智能裝備領域,雖說總體占比還不高,但格力仍然在此方面投入了大力氣,累計申請專利達到了3180項。
當然追求多元,也不能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任意下注,造手機、造汽車就是前車之鑒,董明珠曾經對于這些業務寄予厚望,但無一例外市場反響慘淡。已經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格力將這些業務放棄只會是時間問題。
畢竟在行業不斷內卷的背景下,格力在未來的容錯空間只會越來越小,即便是因為董小姐的個人意志,格力也不會再在一個看不到未來的行業中傾注太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