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國際汽車制造商一季度財報相繼出爐。綜合來看,由于全球主要市場取消疫情管制限制,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有所復蘇,界面新聞統計的14家主要汽車制造商的營收也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大多數實現了兩位數的漲幅。但與此同時,伴隨著對電氣化研發的持續投入,以及在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銷量逐漸下滑,傳統汽車制造商多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陷阱。

從歐洲品牌看,奔馳以營收、利潤雙增長的亮眼表現領跑其他品牌。今年一季度,奔馳營收375.16億歐元,同比增長8%;凈利潤40.11億歐元,同比增長12%;調整后息稅前利潤(EBIT)為54.22億歐元,同比增長2%。截至本次報告,奔馳連續六個季度實現兩位數的利潤率,發展勢頭強勁。
銷量方面,奔馳一季度汽車部門銷量50.34萬輛,同比增長3%。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為奔馳最大市場,今年一季度售出新車19.1萬輛,同比微增2.6%。但是受到價格體系變動的影響,奔馳在華營收同比下降6.6%至63.6億歐元。集團預計今年全年銷量、營收將與去年持平,調整后銷售利潤率在12%至14%之間。
奔馳的對手寶馬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今年一季度,寶馬集團汽車業務營收312.7億歐元,同比增長18%;稅前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22億歐元降至51億歐元,同比下滑59%。寶馬本季度共售出新車58.8萬輛,同比微降,中國市場下滑至6.6%。
此前寶馬集團預測,今年汽車業務利潤率將達到8%至10%,高于去年7%至9%的目標。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將趨于穩定,歐洲市場銷量微幅增長,美國市場銷售火熱。
寶馬首席財務官尼古拉斯·彼得表示:“穩健的財務狀況為集團轉型奠定基礎,未來將繼續投資新車型和新架構,并關注電動化、數字化和自動駕駛。”
領銜亞洲汽車制造商的是日本的豐田汽車,本季度以9.7萬億日元的營收,5522億日元的凈利潤傲視群雄。官方分析稱,日元疲軟提振了海外銷售額,而產量的增加抵消了原材料成本飆升帶來的消極影響。
與此同時,豐田汽車布局新能源的腳步并沒有減緩。此前宣布將于2030年年底追加投資1萬億日元,進一步支持相關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而對于近期發展,豐田樂觀地表示,預計2024財年營收將增長2.3%,經營利潤將增長10.1%。
本田汽車則和寶馬一樣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今年1至3月,本田汽車營收為4.38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3%;營業利潤為1054億日元,同比下滑47%;凈利潤為1120億日元,同比下滑10%。
本田方面指出,公司汽車生產和銷售收到的沖擊主要來自于供應鏈中斷以及半導體短缺問題。另外,由于未能像豐田一樣妥善應對原材料成本上漲及高通脹,本田汽車生產成本攀升,最終導致營業利潤出現下滑。
現代汽車集團一季度的表現也相當吸睛。今年一季度,現代汽車營收為37.78萬億韓元,同比增長24.7%;營業利潤為3.6萬億韓元,同比大漲86.3%,創歷史記錄。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的一季度總營業利潤僅次于大眾汽車。韓國證券經紀公司預計,韓國汽車制造商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強勁的業績表現。
美系汽車中,福特成功實現逆襲,凈利潤大漲45%。官方表示。第一季度的盈利水平得益于更合理的產品組合、更高的凈價、更好的銷量以及更完善的市場布局。去年同期,由于在Rivian投資中市值計價的變化,福特汽車處于凈虧損狀態。
“圍繞著不同客戶群體運營的三大獨立業務單元,使得公司在第一季度實現了穩健的表現, Ford+增長計劃頗有成效。”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表示,本季度福特在當家產品燃油車、純電皮卡、SUV和商用車等細分市場坐穩美國市場頭把交椅。
福特的三個獨立業務單元中,僅電動車業務仍然在虧損。被命名為Model e的電動汽車業務息稅前虧損7.22億美元。官方預計全年虧損約30億美元,與前兩年的虧損總額相當。為在電動汽車領域迎頭趕上,福特近期宣布了新的財務計劃,將投資15至20億美元對業務進行大規模重組,以盡快幫助電動車業務實現盈利。
同樣在艱難轉身的“大象”還有通用汽車。一季度通用汽車營收同比增長11%,但凈利潤仍在下滑。從短期來看,員工離職補償造成的運營成本提升擠壓了其盈利空間。數據顯示,一季度通用汽車員工自愿離職計劃支出達8.75億美元。
通用在中國市場的日子也不好過。一季度遇冷銷售新車46.2萬輛,市占率降至9%。為止住跌勢,通用汽車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瑪麗·博拉宣布,未來公司將在中國推出更多電動車型,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電動汽車領頭羊特斯拉地位仍在,但利潤不保。2023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全球交付量超42.2萬輛,同比增長36%。今年年初持續的全球降價導致公司的凈利潤下降24%,至25.13億美元。
官方表示,特斯拉未來將專注運營杠桿的提升。“盡管第一季度我們在不同地區對一些車型進行了價格下調,但營運利潤率的下降速度依然可控,預計車輛成本將持續降低,原因包括新工廠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