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娛 小咕咚
縱觀近年上新的劇集,鮮明的地域性是一大重要表征。
就今年上半年播出的劇集來看,從以《狂飆》為代表的東南劇到以《漫長的季節》《我們的日子》為代表的東北劇,從以《人生之路》為代表的西北劇到以《去有風的地方》《龍城》為代表的西南劇,皆是典型的樣本。
可以看出,當下影視劇跳脫出以京味劇、海派劇的創作思路,在創新題材的同時亦著力打破地理空間的單一化,在視覺表達與氛圍營造上將大量的地域元素融入作品,全面展現各個地域特有地理與人文的風貌,以先鋒意識與實驗精神有效升級作品自身的創新質感,帶給觀眾更高品質的內容體驗。
在讀娛君看來,這些地域性劇集的興起與爆火,不僅得益于創新思維的全面激活與創作邊界的有效拓展,更與社會環境緊密關聯,其間所帶來的意義亦是多元的。
一、立足差異化的地域,以小切口展現時代大變化,讓劇集在主題內容的表達上獲得更多出口
近年來,一系列脫貧攻堅的主題劇集先后涌現出來。“精準扶貧”是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所提出的,《江山如此多嬌》不僅選擇在湖南湘西進行拍攝,還在劇情上雜糅了當地脫貧的真實案例;《大山的女兒》基于北師大碩士畢業的黃文秀在廣西百坭村任第一書記的故事而進行創作,側重于展示當代扶貧干部的精神風貌;《索瑪花開》以全國最大彝族聚居區大涼山的人文特色和自然風光為支點,聚焦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故事。
背靠同一主題,它們共性在于與時代同行,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輸出各地特色的脫貧故事,生動詮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口號的具象內涵,讓廣大觀眾對于相關政策的落實過程也更深刻的認知,并激活內心的集體意識與民族自豪感。
二、連綴起重大歷史事件、社會轉型階段,劇集呈現出鮮活的時代特征與人物群像,就此反映所屬地域的社會巨變與人文風貌
除了《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等季播劇之外,當下絕大部分東北題材劇集都是揭開了當地重工業時代畫卷的一角,并在內容視角上創新敘事角度——或是聚焦百年老廠的求生,《大博弈》展現“北機廠”從瀕臨破產的百年老廠到具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創新型企業的轉變;或是聚焦工廠家屬院里的家長里短,《我們的日子》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為起點,講述閎光機械廠家屬院住著家庭模式各不相同的幾家人相處幾十年的故事;或是展示工人集體下崗的時代烙印,《漫長的季節》在集中講述主線劇情之余,也連帶出了王響、龔彪、李巧云、黃麗茹等樺鋼員工的人生起伏,亦是東北重工業落幕之后的命運縮影。
這一系列劇集從不同層次、多個維度展示著東北的社會風貌和文化底蘊,讓我們更深切感受到東北重工業的衰落與幾百萬工人下崗潮背后的時代痛點,也更深刻地理解“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肩頭都是一座大山”的真正內涵。當然,每個地域都有各自的時代故事,我們也期待著更多連綴起重大歷史事件、社會轉型階段的劇集涌現出來,讓我們讀懂每一個時代的故事的同時,也更好地與時代同行。
三、圍繞場景再現、市井文化、民俗風情展開創作,讓劇集自然而然起到助力文化傳播、文旅發展等多重作用
以現實題材經典文學時代煥新劇《人生之路》為例,該劇不僅部分內容取材于路遙小說《人生》,還選擇在路遙老家清澗縣進行取景。從全劇來看,《人生之路》不僅生動呈現了黃土高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場景,還將清澗的秀美山川以及人文底蘊悉數展現,像以窯洞為特色的民居文化、以陜北民歌為特色的民間藝術、以洋芋粉條、棗花饃為代表的西北美食特色以及當地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太極圣境自然景區,都讓觀眾建立起了相應的文化認知,并吸引著大家前來打卡,極大推進了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加速發展。
一部劇成就一座城,甚至還會在無心插柳間吹響網紅城市的前哨。劉亦菲、李現主演的《去有風的地方》帶火了大理之余,也為淄博美食的出圈埋下了伏筆。劇中女主許紅豆的設定便是土生土長的淄博人,并在劇中講解了淄博特色美食酥鍋的詳細做法。外加謝曉春扮演者的董晴是淄博人,便在小紅書上分享了制作酥鍋的全過程,獲得了不少粉絲的關注與點贊。隨著“進淄趕考”的大型文旅運動的到來,也有不少網友趁著打卡博山菜的契機順便品嘗了酥鍋。
隨著大環境的放開,各地文旅發展按上加速鍵。當影視劇將創作目光投向了大理、淄博、清澗等兼具自然、人文特色的地域,并將劇集內容與地方特色完美相融,不僅為劇集人文底蘊的沉淀與煙火氣表達提供更多獨特性的內容細節,在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相統一間,為當地文旅的發展起到添磚加瓦的重要作用。
四、隨著劇集的熱播,更多地域性作家涌現出來,進一步拉近文學界與影視劇之間的距離
在東北,雙雪濤、鄭執、班宇被稱為“東北文藝復興三杰”,他們為東北題材影視作品的高品質輸出提供了有力支撐。具體來看,鄭執的作品《生吞》改編為犯罪短劇《膽小鬼》、雙雪濤的短篇小說《平原上的摩西》先后被改編成電影和網劇、因小說首作《冬泳》獲得大眾讀者和嚴肅文學界共同認可的班宇在今年豆瓣口碑最高劇集《漫長的季節》擔任文學策劃。總的來說,在三位作家的協作下,這三部劇集展現了東北社會的不同社會切面,也讓大眾對東北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更是“東北文藝復興”的一大催化劑。
在西北,前有因《白鹿原》影視化讓作家陳忠實備受關注,后有因小說《平凡的世界》《人生》影視化而讓路遙被越來越多的熟知。在《人生之路》研討會上,著名影視編劇、國家一級作家魏楊青表示,“路遙是陜西的文化名片,是陜西人的驕傲。”
此外,改編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的清新療愈迷你劇《我的阿勒泰》已于上月底官宣開機,它不僅填補了新疆題材影視劇在當下市場的空白,也讓新疆作家也有了一定的社會關注度與話題討論度。除了《我的阿勒泰》之外,李娟還有《羊道三部曲》(由《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組成)《冬牧場》《遙遠的向日葵地》《九篇雪》等一系列非虛構的散文集。而這些作品后續能否進一步開發、壯大新疆影視題材的內容版圖,大抵也需要看《我的阿勒泰》的播出效果作為參照。
背靠出版行業的式微與網絡文學的發展,在作品影視化改編過程中,原創作者的存在感與影響力逐漸弱化。如今這些具有強烈地域屬性的作者在影視行業嶄露頭角,既為影視作品改編的文學性保駕護航,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甚至后續還能為所屬地域的文藝作品進行背書。
結語
在過去,以北京、上海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滿足了觀眾對大都市的向往與追求,相關的內容話題也精準戳中了都市人的痛點,進而引發了全民觀劇的熱潮。如今,影視劇的創作觸角延伸到更多的城市中,既為故事內容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空間與表現形式,也能夠同步輸出當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貌,讓廣大觀眾不由自主地心向往之,進而帶動當地文旅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本土文化的出圈。
與其說當下影視創作者正走出京味劇、海派劇的創作舒適圈,倒不如說影視行業創作的格局與視野全面打開,推動地域性劇集進入多點開花的復合價值階段。就這樣,兼具時代性、藝術性與地域性的影視IP不僅升級廣大觀眾視聽體驗,還承載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價值與人文價值,為文娛行業勘探下一個影視風口提供了有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