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實習記者 | 薛昱婷
“跨界光伏行業的企業很多,但跨界的門檻很高,不是斥巨資買設備、招人才就能做好,其中的難度不可想象。”
5月23-26日,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在上海舉行。在以“光伏產業鏈合作與技術創新”主題的圓桌對話上,林洋集團高級副總裁裴駿作出上述表述。
近年來,光伏行業以其相對確定的前景、較小的融資難度、較高的盈利和估值水平,吸引眾多企業跨界入局,其中不乏各行業龍頭企業。
據PV-info統計,僅2022年,跨界光伏企業數量達75家。幾乎每月都有企業宣布進軍光伏領域。
“尤其是在TOPCon技術出現后,大規模資本和企業涌入光伏行業。約90%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涉足到新能源行業了。”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在對話中表示。
他預計,未來在中國規劃投資的TOPCon項目已達1000 GW。
TOPCon即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Tunnel Oxide Passivated Contact)技術,為N型技術之一,具有轉換效率高、投資性價比高、發電性能優異的優點。N型技術屬于下一代光伏技術發展方向,主要分為TOPCon、異質結、IBC等技術路線。
當前新一輪光伏技術變革,正由P型產品轉向N型,其中TOPCon技術發展迅速。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2023年伊始,TOPCon需求呈現井噴式態勢,將在未來較長時間維持高景氣狀態。TOPCon電池當前量產效率已達25%,在N型電池中量產性價比最高,頭部企業均選擇以TOPCon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路線。
不少跨界入局企業已對N型技術進行了布局。
今年5月,乳業巨頭皇氏集團(002329.SZ)宣布,已在阜陽建設TOPCon太陽能電池項目第一期;服裝企業棒杰股份(002634.SZ)也宣布擬投資80億元,用于N型高效電池片項目和大尺寸光伏硅片切片項目。
對于跨界入局者,技術是一大難點。“N型光伏產品量產的難度,比傳統P型產品要大得多。”裴駿在會上表示,近期多家新進企業的N型量產產線爬坡速度較慢,N型產品應該更加關注技術上的突破。
除技術外,TOPCon要實現大規模量產,仍有多個問題待解決。
江蘇日托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游達在會上表示,從N型硅片到N型電池,尚沒有確定的行業標準,使得產品的流動性面臨很大問題。光伏產品從P型大規模切向N型的過程中,從上游硅料到坩鍋廠到電池廠,會因此產生大量的副產品,如何處置也是一大問題。
“需要把生態鏈的副產品,通過合理的通道消耗掉。TOPCon才能真正走向大規模生產。”游達稱。
目前光伏產業鏈的現狀,仍需要新入局者仔細衡量。
“光伏產業仍缺乏上下游合作。”裴駿稱,一些企業一旦掌握關鍵路段,就希望上下游吃干抹凈,這可能導致惡性的市場競爭,也會造成全社會的資源浪費。
“N型電池的市場份額在逐步提高。在產能切換的過程中,企業面臨著供應鏈重新的評估和選擇,以及下游渠道重新的開發和建立,這對很多企業來講是挑戰,也是機會。”雙良節能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剛表示。
隨著更多企業入局光伏,行業有望充分競爭。吳剛表示,未來隨著產能全面釋放,行業的全面競爭指日可待,有助于整體品質提升。
“行業實現充分競爭時,技術進步會變得尤其重要。”裴駿強調。
中國三峽長江綠色發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何百磊指出,不管是TOPCon、還是HJT、鈣鈦礦,誰能夠降低度電成本,誰就能取得最大的市場。
“度電成本最核心的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最核心的是降本增效。”何百磊稱。
對于當前整體光伏市場,吳剛認為,增長預期相對明確。隨著上游硅料產能釋放、硅料價格下行,整體行業成本不斷下降,驅動終端需求不斷增長,今年新增裝機同比增速可能達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