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3年5月22日,股票型ETF規模逆勢增加至11390.38億元。較去年年末的10803.81億元,新增規模586.57億元。
新經濟e線注意到,今年來股票型ETF規模增量的最大功臣正是主題指數ETF,其規模從去年年末的3061.44億元增加至5月22日的3568.73億元,環比增加了507.28億元。這一數字占年內股票型ETF增量之比接近九成,高達86.48%。
除了主題指數ETF外,行業指數ETF規模年內也錄得正增長,從去年年末的1885.25億元增長至今年5月22日的2054.13億元,環比增長168.88億元,增幅為8.96%。可見,這兩類ETF合計增加了676.16億元,占比115.27%。
相比之下,今年來規模指數ETF規模卻不增反減,開起了倒車。截至2023年5月22日,規模指數ETF規模下降至5681.77億元,較去年年末的5772.37億元,環比縮水90.6億元。
事實上,今年來各大基金管理人布局主題指數ETF的熱情是有增無減。比如,前期“中特估”概念持續發酵,僅央國企主題基金已申報不下十幾只,對應跟蹤指數分別包括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指數、中證國新央企科技引領指數、中證國新央企現代能源指數等。
5月9日,廣發、匯添富、招商3家基金公司均發布公告,旗下首批中證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基金于5月15日至19日正式發售。3只產品首發募集上限各為20億元,合計60億元。最終,廣發、匯添富旗下產品宣布提前結募,且3只主題指數ETF均公告啟動比例配售。
不過,新經濟e線調查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盡管各大基金管理人布局主題指數ETF的熱情高漲,但絕大多數產品在上市后規模持續縮水,甚至有超過七成的主題指數ETF到最后卻成為了陪跑。
股票型ETF逆勢擴張
新經濟e線獲悉,今年來股票型ETF逆勢擴張背后,或與主動管理基金業績普遍不佳,震蕩市中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采用被動投資策略這一點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截至5月12日,2023年主動+偏股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率約為-3.67%,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率為-2.57%,偏股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率為-3.90%,均跑輸滬深300 等主要寬基指數。
今年以來偏股型基金中位數收益率跑輸主要指數
鑒于ETF作為重要的投資工具之一,被視為一種靈活、透明且低成本的投資選擇。ETF通常涵蓋多個資產,包括不同行業、地區或資產類別的股票或債券,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或特定資產類別面臨風險時,投資者可能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ETF中以實現風險分散,這種分散投資的特點使得ETF在市場波動期間具有吸引力。
據新經濟e線了解,今年以來行業指數和主題指數ETF 快速擴張,且二級市場交易活躍度有所提高,流動性有所提高,尤其以信息技術及醫藥等行業ETF擴張最明顯。業內人士認為,行業指數ETF和主題指數ETF能更好捕捉機會,尤其對專業知識相對不足的普通個人投資者而言,種類繁多的行業和主題ETF 為他們提供了便捷的投資工具,具有重要意義。
若按月度進行統計的話,大類資產ETF的申贖情況也表明,2023年4月A 股ETF 資金整體凈流入361.14 億元。細分來看,A 股寬基指數ETF 被凈贖回86.44 億元,A 股行業指數和主題指數ETF累計則獲444.52 億元凈申購。
在細分主題與行業中,新能源車、醫藥、創新藥、半導體、醫療、動漫游戲、農業、基建等行業和主題指數ETF獲資金流入居前,今年4月分別獲凈申購65.04億元、63.27億元、55.98億元、55.01億元、48.72億元、29.37億元、24.86億元、21.59億元。相比之下,當月資金凈流出最多的板塊為證券和5G 板塊,分別凈流出18.36 億元、6.79 億元。
2023年4月細分行業&主題A股ETF資金變化情況
具體到單個ETF 產品(除貨幣ETF外),2023年4月海富通中證短融ETF凈流入最多為63.34 億元,其次為華夏中證1000ETF,凈流入57.37億元。此外,上榜當月凈申購榜前10的還包括多只醫藥板ETF 和半導體ETF,分別包括易方達滬深300 醫藥衛生ETF、銀華中證創新藥產業ETF、華寶中證醫療ETF、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華夏中證動漫游戲ETF、南方中證新能源ETF、鵬華中證酒ETF,其凈申購額分別介于21.48億元至47.46億元之間不等。
當月凈贖回榜前十的股票ETF則主要為寬基ETF,包括科創50、創業板指和中證500 等。其中,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和易方達創業板ETF 4月資金凈流出最多,凈贖回額分別達41.64億元和17.89億元。另外,博時國開債ETF 凈贖回額也較多,超過十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21 年下半年以來,盡管主動管理基金規模沒有明顯增加,但是被動型產品規模卻穩步增量,其背后的量化產品、指數化產品成為了重要的推手。究其原因,量化產品通常使用算法進行自動化交易,交易決策基于市場趨勢的分析和模型,其快速反應和頻繁交易的特點往往使得市場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量化產品廣泛采用趨勢跟隨策略,通過識別和利用市場趨勢來獲取收益,這種策略的應用也使得A 股趨勢強化的特征有望愈發明顯。
此外,在產品結構上,部分主題指數ETF積極布局新興產業趨勢和賽道,受到市場追捧,推動ETF 規模擴張。考慮到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信息技術浪潮,科技類等主題ETF 或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超七成主題產品陪跑
另據Wind統計表明,截至2023年5月22日,在現有365只主題指數ETF中,多達273只產品上市后規模縮水,僅僅只是在陪跑,這類產品占比高達74.79%。按基金資產凈值排序的話,現有規模低于5000萬元的主題指數ETF合計有50只,占比超過一成,達13.70%。另外,還各有64只產品規模也不足1億元和不足2億元,占比均接近兩成。可見,按照ETF產品最低2億元的成立門檻計算,以上178只主題指數ETF在上市后規模并沒有同步增長。
從規模效應來看,最新規模超過百億元的主題指數ETF合計僅有7只,占比僅2.56%,可謂是百里挑一。這7只分別為華寶中證醫療ETF、國泰CES半導體芯片ETF、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華泰柏瑞紅利ETF、鵬華中證酒ETF、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國泰中證軍工ETF。
其中,華寶中證醫療ETF以226.84億元的規模高居榜首。較上市前的2.49億元,其規模增長幅度高達89.94倍。公開資料表明,華寶中證醫療ETF成立于2019年5月20,為全市場首只醫療主題ETF,產品先發優勢顯現。
截至目前,跟蹤中證醫療指數的指數產品共計有13只(含3只ETF),合計規模約329.38億元。在3只醫療主題ETF中,另外兩只分別是國泰中證醫療ETF和易方達中證醫療ETF,其規模分別為21.92億元和4.59億元。
除了華寶中證醫療ETF外,上述7只百億主題指數ETF中,其上市后規模增速超過10倍的還有國泰CES半導體芯片ETF、鵬華中證酒ETF、國泰中證軍工ETF。這3只主題指數ETF最新規模分別為177.08億元、131.94億元、100.92億元,分別較成立之初增長了62.78倍、36.05倍、16.13倍。
新經濟e線統計發現,截至今年5月22日,自上市以來規模增長超過10倍的主題指數ETF共計有10只。從成立時間來看,在2019年以前成立的有7只,分別包括國泰中證軍工ETF、廣發中證傳媒ETF、鵬華中證酒ETF、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國泰CES半導體芯片ETF、華寶中證醫療ETF、平安中證新能源汽車產業ETF,余下天弘國證生物醫藥ETF、天弘中證食品飲料ETF、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等3只產品分別于2021年6月和9月成立。
實際上,早在成立之初,上述10只主題指數ETF發行規模均不大。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國泰中證軍工ETF僅5.89億元,其余產品大多也就2、3億元左右。
另有9只主題指數ETF上市后規模增長超過5倍,分別包括易方達滬深300非銀ETF、國泰中證畜牧養殖ETF、華夏創業板動量成長ETF、華泰柏瑞中證光伏產業ETF、富國中證旅游主題ETF、南方中證申萬有色金屬ETF、天弘中證計算機主題ETF、華泰柏瑞紅利ETF、招商中證紅利ETF。其中,漲幅居前的易方達滬深300非銀ETF從上市前的5.56億元增加到了58.32億元,增幅達9.49倍;國泰中證畜牧養殖ETF在2021年3月1日成立后僅兩年多時間,其規模增速也高達8.86倍,從5.13億元激增至50.62億元。
此外,新經濟e線注意到一個突出的現象,截至5月22日,今年來上市的17只主題指數ETF無一例外均出現了規模縮水。其中,共計有13只產品上市后資產凈值遭“腰斬”,占比高達近八成。特別是易方達中證綠色電力ETF、國聯安國證ESG300ETF、招商中證疫苗與生物技術ETF等3只產品更是快速跌破了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同樣,在2022年成立的62只主題指數ETF中,多達55只產品規模也出現下降,占比接近九成,達88.71%。以上這55只ETF里面,合計有47只產品規模縮水超過一半。不僅如此,截至今年5月22日,最新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ETF共計有16只,占比接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