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光伏太火了。”這恐怕是近日參加SNEC光伏展最大的感受。
沉寂了兩年后,5月23日,SNEC第十六屆(2023)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重啟,火爆難擋。
據界面新聞了解,該活動吸引了逾50萬人注冊以及3100多家企業出席,參展面積達到27萬平方米,其中國際展商占30%。

光伏是全球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前景廣闊。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光伏累計裝機量已經超越水電,成為全國第二大電源、新能源中的“老大”。
但光伏行業發展并非一路風平浪靜。過去20多年,中國光伏經歷了數輪周期。近兩年,行業剛剛經歷了硅料價格瘋漲等困境,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海內外需求同期迎來了大爆發。
站在風口上,光伏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資本持續看好、跨界者不斷涌入……不可避免地,行業競爭愈加、過剩苗頭顯現等問題凸顯。
在第十六屆全球綠色能源領袖對話上,隆基綠能(601012.SH)董事長鐘寶申表示,目前經濟環境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問題,但光伏是各個行業中有著高度確定性發展前景的行業。
他提到,過去18年,光伏行業建設了約380 GW的全產業鏈產能,現在,18個月就能建成超過380 GW的產能。此時,產業必然會出現供需之間的不平衡,這都會成為行業的巨大挑戰。
鐘寶申談及了行業發展的兩個問題。首先,當前光伏的產品規格不統一,沒有產業協同,缺乏行業標準化,客戶不知道選型規格、安裝設計等,導致行業形成大量無謂的浪費。他建議行業共商共議標準化。
其次,近期大量的央企招標中,要求給出一個第三方平均價格,當此價格變化時,訂單的價格隨之變化。最近行業投標價格,普遍比第三方平均價格低0.1元/瓦,這結果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巨額虧損或不兌現兩種選擇,不利于行業發展。
當日會議上,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也提到了行業競爭問題。劉漢元稱,中國過去缺的不是有競爭和競爭力度,而是缺少適當控制無序競爭,增加有序競爭的力度,增加理性的商業思考,增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為你好、你為我好”的良性商業文化。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長高紀凡表示,現在很多企業及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投產光伏新產能,從供給側來講,行業參與者都信心滿滿,但僅僅依靠產能并不能解決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問題,需要共建光伏行業新生態。
高紀凡在對話中提及,光伏要走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道路,除行業生態問題外,還需要構建更好的電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雙碳”的關鍵舉措,且需要重視全球產業協同發展。
目前,中國的光伏產能占全球80%以上。中國光伏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達143.9億美元,光伏成為中國出口“新三樣”之一。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認為,當前中國光伏行業在國際環境中面臨嚴峻形勢。
石永紅表示,中國光伏的發展方向是全球化經營、國際化經營,要走出去。企業全球化布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必然要求,這也是光伏行業能夠持續發展,解決產能過剩等非常重要的方向。
十一科技董事長兼黨委書記趙振元也提出了部分行業擔憂。首先是市場規模的限制,新能源行業能否保住歐洲、美洲等市場,其次是新能源門檻不高,在基礎性研究方面缺乏功力。趙振元建議,在技術研發等方面能夠出現突破性、原創性的成果。
(界面新聞實習記者高菁對此文已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