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北部都會區可以規劃布局大學校區或大學城,香港理工大學也希望在北部都會區有第二校區,把2000多個博士生、2000多個研發人員搬到這里。”
5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騰錦光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上表示。
對于香港科創而言,土地一直是主要的制約因素。香港總面積為1114平方公里,而北部都會區則達到300平方公里。
滕錦光表示,北部都會區若能兼具香港和深圳的政策優勢,就可以無縫對接香港科研、大灣區的產業。
一個重要背景是,香港高校正從以做基礎科研、寫論文聞名世界的科研機構轉向創新創業公司的孵化地。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大疆無人機、2022年剛上市的思特威、廣州明星公司晶科電子都來自這所高校。從香港高校出來的創新企業、獨角獸或上市公司,其創始人所做工作與在大學的科研緊密相關。
而香港理工大學業已孵化了超過400家公司,有4家為獨角獸,包括海柔創新、正浩科技、快狗打車和AfterShip,其中3家落地在深圳。
“為了把基礎科研力量和成果對接到中國內地產業與市場,我們最近規劃在全國各地設立一系列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包括無錫、溫州。”根據設想,這將是“內地提供空間、設備、科研經費,高校提供高端人才、成果、知識產權”的合作模式。
跨學科研究是香港轉化成果的基礎。2022年起,香港理工大學啟動課程改革,這一屆學生需要必修人工智能及數據分析,以及“創新及創業”。有26個專業可以修讀副主修:“本身是讀物理、學設計或學語言科學的,都能以人工智能為副主修。”
“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人工智能的應用需要行業數據,沒有數據談不上人工智能的應用。”滕錦光說。
跨行業跨學科類的人才正成為“香餑餑”,如計算化學、臨床藥理建模等復合型人才。港理工此前的一個跨學科成果為兒童近視控制鏡片,“是由視光學的教授及超精密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制造的納米級聚焦眼鏡。”
2019年,香港理工大學和佛山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官宣建設佛山校區。這本來是港理工在跨學科研究機制上的一次探索。滕錦光透露,“因為疫情、領導班子更換等因素暫時擱置,但方向是沒有變化的。”
根據規劃,港理工在內地大灣區分校主打跨學科研究——這一點跟港科大(廣州)有所相似。“學院、學系主要負責教學工作;教師本人是既屬于系、也屬于研究所,需要做基礎和非基礎的研究,學校可以為其提供基本資助。”
該模式下,學校科研資源主要投放在研究所(院),進行跨學科研究,包括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轉化研究和知識轉移;教師的表現由學系和研究所分別評估,薪酬也分別支付。
“盡管(內地)辦學還沒有開始,過去幾年香港理工大學在內部實行了一部分的想法。”目前,港理工設置了11個研究院和5個研究中心,涵蓋智慧可穿戴系統、未來食品、智慧城市等領域。
另一個特色在于,香港理工大學擁有一批香港獨一無二的學科,對于亞洲、中國內地而言也比較新穎,包括康復科學、眼科視光學、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等。
“我們希望這些學系,例如康復科學,將來有1/3老師屬于生命科學、神經科學的科學家;1/3是物理治療康復科學畢業的,屬于應用型的科學人才;1/3是從事于開診所的物理治療師。”滕錦光稱。
但也存在一個問題:這些學科屬于發展早期,從基礎科學和工程角度去看,其科研水平可能沒有那么高。“大學需要對這些學科進行學術方面的提升。”滕錦光指出,可以區分學術類和實踐類老師,前者注重基礎研究,后者注重實戰經驗;并實行實踐類教師體制,從助理教授,到副教授、教授。
“除了醫學,我們發現設計、酒店與旅游管理、護理,這些學科都需要通過人工智能類的新技術進行學科交叉和提升。”此前,香港理工大學高等研究院推出了Young Fellowship計劃。對于“跨學科研究助理教授”而言,其博士學位在領域A,跨學科研究在領域B。
至于大灣區高校間的合作,滕錦光認為,可以設立短期(1學期至1年)的教師交換機制,并以各種形式增加學生交流交換機會——隨著港校北上成為新趨勢,這一愿景亦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