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融中財經
成立僅2年的光伏“新秀”融了筆大錢。
近日,新能源企業清電集團旗下光伏板塊清電光伏科技于近期完成15億元A輪融資。
據悉,本輪融資由合肥產投集團及京能集團雙領投,三一重能、博潤資本、道格資本等跟投,并由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興業銀行等銀行組團授信65億元。清電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菊軍表示,融資資金將全部用于清電光伏科技項目建設及運營。
這次清電光伏的領投方合肥產投和京能集團均系地方國資背景,跟投方則更多具有產業色彩,其中尤以積極布局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三一集團,引人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通過國資平臺合肥產投領投清電光伏的同時,清電光伏計劃在“光伏第一城”合肥投資160億元。據了解,清電光作為清電集團旗下光伏板塊,2023年2月,其總部遷址至合肥,
張菊軍表示,該企業會根據項目建設進展和資金需求開展B輪股權及債券融資。并作為未來光伏板塊上市主體。
01、合肥北京國資領投
這次,有著“最牛風投城市”的合肥國資系又出手了。
具體來說,合肥通過國資平臺合肥產投,領投了清電光伏,而清電光伏也把總部遷至合肥。資料顯示,合肥產投作為合肥市屬國有資本投資平臺,實力雄厚,其資產總額達805.4億元,凈資產358.2億元。
據合肥日報報道5月6日下午,清電光伏科技有限公司A輪融資簽約儀式在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舉行。
合肥市政府方面表示,希望通過清電集團帶動光伏產業鏈企業落戶當地,“力爭把該項目打造成合肥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單晶硅生產基地,攜手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光伏產業集群”。
合肥重視的背后,是其誓做“光伏第一城”的“野心”。
實際上,合肥以及安徽,不僅是中國光伏技術研發重鎮,也是全國較早重視并發展光伏產業的城市和地方省份之一。
早在2014年開始,合肥市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光伏產業發展和推廣應用給予專項政策和資金支持。彩虹光伏玻璃、晶澳太陽能、通威太陽能等企業,也先后落地合肥,在當地形成了以陽光電源(逆變器)、晶澳太陽能(組件)、通威太陽能(電池片、組件)為龍頭,光伏玻璃、儲能、光伏電站系統工程等配套企業為支撐的垂直一體化產業格局。
2016、2018年,為持續推進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合肥市政府又先后于兩次出臺光伏產業專項政策,期間,成功引進了協鑫集成60GW組件、晶科能源32GW光伏產品等重大項目,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合肥實施“借光發展”戰略,出臺超常規扶持政策,從逆變器企業陽光電源起步,向前端的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后端的儲能電池、系統集成等雙向延伸,吸引晶科等外來重點企業相繼落戶,呈現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日趨健全、應用領域更加廣泛的盛景。
目前,合肥市光伏產業鏈已經涵蓋光伏產業的全部環節,集聚光伏產業企業近百家,規上企業44家,其中,陽光電源更是全球光伏逆變器企業出貨量第一
去年,合肥對外宣布了新的目標。根據新出爐的五年規劃,合肥將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在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條件好、基礎強的重點光伏企業智能轉型。同時不斷拓展“光伏+”創新應用場景,助力光伏產業整體實力和裝機應用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建成世界一流光伏制造基地和創新應用橋頭堡,全面打造“光伏第一城”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光伏產業集群新高地。
與“光伏第一城”這一目標相匹配的目標,是合肥計劃在五年時間內建成一批具有技術和品牌優勢的光伏制造領軍企業,其中包括“新增2-3家國內外上市企業,規上企業數量60戶以上,年產值超百億元企業3-5家。
在光伏及新能源這條“賽道”上,合肥正加速朝著“光伏第一城”這一目標。
可見,此次大筆投資進軍光伏產業的清電科技,正符合合肥的需要。
除了合肥產投,另加領投的機構為國企京能集團旗下專注投資新興科技項目的基金管理平臺京能同鑫。
京能集團成立于2004年,由原北京國際電力開發投資公司和原北京市綜合投資公司合并而成,2011年、2014年先后又與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京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合并重組。
截至2022年底,京能集團資產規模達4211億元,運營裝機容量3868萬千瓦,全資及控股企業有600余家,投資區域遍布全國31個省市區以及海外,其中,京能清潔能源、京能電力、昊華能源、京能置業、北京能源國際、京能熱力六家為上市公司。
近年來,作為一家能源國企,京能集團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積極培育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京能同鑫作為京能集團的基金管理平臺,主要管理“北京京能能源科技并購投資基金”和“京能風光發電產業并購投資基金”兩支基金。
目前,京能同鑫已在高效太陽能利用、氫能和燃料電池、鋰電池等多個新能源領域完成了投資布局,氫晨科技、纖納光電、龍焱科技、金石能源等多家已投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能源科技行業的領軍企業,并在技術產品上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02、殺入光伏產業的三一系和順豐系
與領投方的地方國資背景不同,這輪清電光伏的跟投方則更多具有產業特別是風光新能源色彩。
其中,三一重能是國內風電頭部供應商,成立于2008 年,2022年6月22日,在上交所科創板成功上市,目前是全球綜合排名前十、中國前五的風電整機企業。
以工程類設備起家的裝備制造業巨頭三一集團,最早成立于 1989 年,旗下核心企業為三一重工。通過三一重工,三一集團還控股“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同時,三一旗下上市公司還有三一國際。
“2011胡潤百富榜”和“2011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榜單首富均是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
不過,由于工程機械市場的增速下滑,近些年,三一集團正大力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領域。
種種跡象表明,三一集團將賭注押在了欣欣向榮的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光伏產業上。
不久前的5月4日,三一集團發布了一篇標題為《未來已來!三一穩步進軍光伏產業!》的圖文消息,正式向外界宣告了其光伏“野心”。
文章內容顯示,三一集團已將觸角伸向了拉晶、切片、電池及組件領域,目前擁有超過10GW的硅片、新型電池和組件工廠正在建設中,其已量產的新型電池效率超過24.8%。這意味著,三一集團已經吹響邁向光伏產業垂直一體化陣營的號角。
與對外投資如清電光伏光同步的是,三一集團成立一系列新公司,殺入到了光伏領域。
企查查顯示,三一硅能全稱為三一硅能(株洲)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19日,注冊資本為10億元,由三一重裝100%全資控股,而后者則是由三一國際100%控股。
與此同時,三一集團還殺入到了光伏電池領域。2022年8月2日,三一鋰能有限公司(下稱“三一鋰能”)注冊成立,法人代表為易小剛,控股股東為三一重工。
此外,進入到2023年,這家工程機械巨頭還開始布局儲能。2023年2月8日,郴州安勝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安勝儲能”)注冊成立。企查查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僅為100萬元,由三一集團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三一重能全資控股。
去年12月,三一硅能的光伏組件產品正式下線。這也意味著,三一成功打通光伏全產業鏈,具備從拉晶、切片、電池到組件的自主研發與生產能力。
根據三一官宣消息,目前該公司專屬的N-TOPCon電池技術采用超細圓焊接,能夠實現電池片超小間距無隱裂互連,從而提升組件效率,目前量產的新型電池效率超過24.8%。
除了積極進軍新能源的三一集團,另一家引人注目的領投方是有順豐系背景的博潤資本。
從公開資料看,博潤資本是中金資本原董事長丁瑋在廈門設立的綜合性私募股權投資平臺。包括博潤S多策略基金和金豐博潤直投基金。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3月,順豐控股公告稱,廈門博潤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完成新一輪募集,基金規模為達到了人民幣15億元,順豐投資出資額未變化。
此前的2020年9月,順豐控股亦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順豐投資已簽署《金豐博潤(廈門)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有限合伙協議》。
根據上述公告,金豐博潤(廈門)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主要投資于供應鏈、物流、消費升級產業,基金目標規模為15億元。在已認繳出資額的合伙人中,廈門博潤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出資1500萬元;包括順豐投資在內的7名合伙人為有限合伙人,除順豐投資認繳出資額較高以外,認繳金額較高的還有深圳前海新之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認繳出資額2億元。
除了三一和博潤資本,清電光伏的領投方之一的道格資本,同樣有不為人知的新能源產業雄厚背景。
2020年10月18日,新能源巨頭協鑫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協鑫能科發布公告稱,擬與深圳道格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出資成立以清潔能源發電、綜合能源服務、能源科技、能源大數據、數據中心、危險廢物處理利用等產業之投資整合為主要方向的一系列產業投資并購基金。系列產業并購基金采取母子基金的架構,母基金認繳出資總額不超過10億元,協鑫能科作為有限合伙人認繳出資不超10億元。
協鑫集團是一家以風光儲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新能源企業。截止目前,協鑫集團資產規模近2000億元,年度營業收入連續多年超1000億元。旗下擁有協鑫科技、協鑫集成、協鑫新能源、協鑫能科等多家A股、H股上市公司。
數據顯示,2022年,其光伏硅料出貨量前三強,營收558.9億元(僅計算協鑫新能源、協鑫科技、協鑫能科和協鑫集成四家公司)。
此外,能源上市公司永泰能源、化工上市公司湖北凱龍化工、環保產業上市公司成都天翔環境等都曾與道格資本合作成立投資基金,總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
03、張菊軍的新能源版圖
除了背景雄厚的投資方,清電光伏本身也來頭不小。
企查查顯示,清電光伏以及其母公司清電集團實際控制人、清董事長張菊軍張菊軍,同時也是上市公司先河環保的實控人兼董事長。
公開資料顯示, 河北先河環保成立于1996年,是集環境監測、大數據服務、綜合治理為一體的集團化公司,于2010年11月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國內環境監測儀器儀表行業率先上市的企業。
去年5月4日,先河環保披露公告稱,通過股份轉讓,張菊軍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同年12月,張菊軍成為該公司的董事長,并同時擔任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
截至目前,張菊軍通過青島清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合計控制先河環保5753.70萬股股份表決權,占公司股份總數的10.55%。
作為先河環保的實控人,張菊軍先后布局了不少的新能源、風電相關的資產。
據新能源行業垂直媒體的報道,張菊軍旗下的清電科技集團是“國內知名的以風能及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企業”,在北京、河南、新疆自治區、黑龍江、河北等地已儲備風電及光伏資源約12GW,其中在河南省已落地投運風場5座、年發電量可達7億千瓦時。
除了風電,這兩年光伏產業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而張菊軍亦積極“跨界”光伏產業,不久前于新疆拿下了一個大型的硅片項目,投資規模達100億~200億元。
據有媒體報道稱,張菊軍旗下的清電能源集團正在新疆哈密打造光伏硅基示范產業園,整體規劃為年產40萬噸工業硅、20萬噸多晶硅、60GW單晶硅拉棒切片。預計5年內分3期建成。首批多晶硅項目預計2023年投產。其中,硅材料一期項目預計初步投資90億元,10GW硅片項目預計初步投資需40億元。
另據先河環保2022年9月的公告,包括上述兩個硅項目在內,張菊軍在哈密的3個主要項目,累計需投入245億元。
張菊軍曾對外透露:“同時做硅料和硅片雖然難度高,但硅基產業一體化建成后將形成很深的護城河。在輔以清電集團既有的龐大的電站規模,就算遇到市場價格波動,全產業鏈也能因其整體優勢抵御市場風險。”
官方信息顯示,清電集團硅基項目中的單晶硅片全部為超薄N型硅片,硅片尺寸為目前主流的M10。其項目負責人曾就任國內光伏某頭部企業副總裁等職務,籌建過多個光伏制造基地。團隊其余核心成員也均在國內硅料及硅片頭部企業有多年從業經驗。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張菊軍正在謀求整合旗下硅料、硅片以及電站等板塊,打造垂直一體化化的光伏產業鏈。
或許也正是如此,這家新能源領域的后起之秀,才能吸引一眾實力雄厚的地方國資和產業資本在其身上下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