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資界PEdaily
難以想象,微創系第七個IPO要來了。
投資界-天天IPO消息,5月18日,微創心律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上市,高盛和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此前一輪融資中,公司投后估值達到90億元。
而在此之前,微創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創腦科學已經登陸港股;心脈醫療、微電生理登陸科創板,微創系已經累計收獲6家上市公司,令人驚嘆。
更讓人驚訝的是,微創系還在分拆孵化——微創骨科、微創康復、微創醫美......曾有報道稱,微創系五年內的上市企業有望突破10家,堪稱真正的上市公司生產工廠。
而締造這一切的,是一位來自山東淄博的醫學博士——常兆華,今年剛剛年滿60歲。
心臟起搏器撐起一個IPO,云鋒高瓴春華集結,估值90億
微創系第七個IPO成色幾何?
招股書顯示,微創心律是一家研發驅動的商業階段醫療技術公司,專長用于心律管理(CRM)的有源植入式醫療器械。2018年,微創醫療發布公告,宣布與云鋒基金共同出資約15億港元收購意大利醫械公司LivaNova旗下心律管理業務(CRM)品牌索林(Sorin),這便是微創心律的誕生起源。
目前,微創心律擁有的CRM產品組合包括心臟起搏器、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導線、心律管理患者監護儀及心律不齊診斷器械。截至目前,共有36個產品實現商業化。
這里需要提及一個背景:CRM器械行業在技術、制造、監管及服務方面具有很高的進入壁壘。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僅有五大跨國企業進入該領域并擁有2021年全球市場份額逾90%。其中,微創心律是唯一僅專注于CRM器械的公司,這條賽道看起來寬敞明亮。
按2021年心臟起搏器的銷售收入及銷量計算,微創心律是中國制造心臟起搏器的第一大供應商。另外,微創心律產品因其性價比高,在歐洲非常暢銷,比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及奧地利等,占據可觀的市場份額。目前公司也將國際化腳步擴展至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及加拿大等其他重要成熟市場,并正在進入巴西、印度及阿根廷等新興市場。
一路走來,微創心律也集結了一支投資方隊伍。
根據招股書,微創心律獲得數輪投資。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7月,微創心律完成了1.5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高瓴和微創醫療共同領投,完成融資后公司估值達到了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90億元。今年4月,微創心律也以90億人民幣的企業估值入選《2023·胡潤全球獨角獸榜》。
至此,微創心律身后云集眾多知名投資機構,包括云鋒基金、高瓴、碧桂園、中金公司、易方達香港、?銀國際以及春華資本等。目前,云峰基金為微創心律第二大股東,持股16.82%;高瓴管理的SPR-VI Holdings持股12.56%,為微創心律第三大股東。
盡管CRM器械行業是一條相對藍海的賽道,但從經營業績上來看,微創心律依然處于虧損。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微創心律分別產生營收1.8億美元、2.2億美元及2.05億美元,公司權益股東應占虧損分別為4980.1萬美元、8869.6萬美元及1.23億美元。
對此,微創心律表示主要由于業務擴張導致公司產生大量成本,經營開支在過去三年有所增長并超出收入的增長速度。收入出現下滑,微創心律表示主要是由于匯率波動所致,即歐元兌美元在2021年及2022年大幅貶值。
一款創新醫療器械,從立項到臨床試驗、審批上市,往往需5-10年,所花費用多到難以想象。這點也能從微創醫療的研發費用上可見一二。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為18.99億元,是2008年的32倍多。此次雖然站到了IPO門口,但征途依然漫漫。
微創系崛起,一個淄博老鄉的創業史
回顧微創崛起之路,不得不提一位剛過花甲之年的醫學博士——常兆華。
出生于1963年,常兆華來自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槐務東村,1979年考入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分別于1983年及1985年獲得制冷工程學士學位及低溫工程碩士學位。后來,他遇到了華澤釗教授,才正式接觸到生物醫學領域。
華澤釗教授是國家“制冷和低溫工程”專業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低溫工程熱物理和生物醫學結合的低溫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受導師啟蒙,常兆華決定轉向生物學科,1987年赴美國求學并在1992年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畢業后,常兆華作為科研人員順利地進入了美國醫療器械企業Cryomedical Sciences,從首席科學家到研發部主任一路做到了副總裁的位置。1996年,他又到另一家頂尖醫療器械企業ENDOcare 擔任研發副總裁。
彼時,常兆華的待遇非常優渥,他曾對媒體回憶說:“我在美國擔任上市公司副總裁的時候,出門都是司機開加長豪華轎車接送,還會有人專門乘飛機趕去聽我的演講。”上世紀90年代,微創傷技術在歐美發達國家手術中已經非常普及,但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還十分落后,基本上停留在“手術刀+止血鉗”時代,能夠進行微創傷手術治療的醫院及醫生寥寥無幾,器材依賴進口,價格也是天價。
當時,擺在中國患者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要么花費國外患者數倍的費用獲得挽救生命的機會,要么放棄更好的治療方案。
目睹國內外醫療器械領域巨大的差距,常兆華選擇回國創業。1998年,常兆華來到了上海浦東張江郭守敬路的一個小廠房,從孤零零的一張辦公桌開始,創立了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開啟創業之路。
那時的張江像是一個農田跟河道交織的大農場,常兆華辦公所在的郭守敬路上,三公里以內,連紅綠燈都很少見。“剛到張江,確實很有落差。這里一片荒涼,都是農田,別說地鐵了,連公交站都沒有。晚上加完班,出租車也叫不到,只能睡在實驗室的水泥地上,第二天再回家。”常兆華曾回憶。
一開始,常兆華的創業思路很簡單:先仿制國外器械,再逐步進行自主研發。1999年,微創醫療推出中國第一根PTCA球囊擴張導管,一年后做出了中國第一根冠脈裸支架,2004年,中國第一根冠脈藥物支架Firebird火鳥同樣出自微創之手。
從最早的球囊導管起步,到隨后的金屬裸支架、藥物支架,再到最新的靶向藥物洗脫支架系統,用仿制替代的辦法,微創醫療支架價格只有進口支架的三分之一,憑借這樣的價格優勢,公司成功擠占了強生、波科等海外醫療企業巨頭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心臟支架,讓微創醫療名聲大噪。
2010年,微創醫療成功登陸港股,最新市值270多億港元。就這樣,常兆華坐擁人生第一家上市公司。
批量生產上市公司
由微創醫療開始,一個龐大的微創系帝國崛起。
那是把微創醫療做上市之后,常兆華的野心更大了,不再聚焦于心臟支架,開始收集新技術,心血管介入、心律管理、骨科、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電生理、神經介入、內分泌治療及生命科技、康復護理、醫療機器人、輔助生殖、眼科、醫美、醫療機器人、人工心臟、腦科學……幾乎集齊了所有醫療器械細分賽道。
相對應的,微創系全面開花——微創進入糖尿病領域,后來成立微創骨科;接著進軍電生理,微創神通、微創心脈、微創手術器材相繼成立。2015年,成立微創醫療機器人;2017年,創立微創優通,進入泌尿及婦女健康領域;2018年,在法國巴黎設立微創心率管理總部……曾有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平均每8秒,就有一個微創醫療的產品用于救治患者。
但問題很快浮現。由于公司體量過大,一大群高管和工程師的激勵機制并不到位。曾有一段時間,不少微創員工離職另起爐灶。比如啟明醫療的訾振軍、沛嘉醫療創始人張一、心瑋醫療王國輝都是從微創醫療走出的。還有外資公司也用薪資翻倍加股權的條件來挖角,外界甚至用“政變式離職”來形容微創的人才流失情況。
這迫使著常兆華轉變思維。“我們一直在尋求一種模式,把公司做成一個產業集團,這樣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后來,常兆華按照產品線分拆公司逐個上市,既能創造大量高級管理職位,解決員工上升路徑問題,又能完成股權激勵,避免“財散人散”的局面。
另外,成熟業務上市也能夠為新產品的研發找錢。醫療研發需要長周期,在試錯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微創醫療的利潤根本無法支持自己多條并行研發管線。
于是,微創醫療從2019年開始了“大裂變”。首先被拆分的是心臟植入類器材研發業務——心脈醫療,2019年7月順利登陸科創板,成為拆分后首家掛牌公司,最新市值170億元。
隨后,常兆華加速分拆速度——
2021年2月,心通醫療登陸港股,最新市值50億港元。同年11月,微創機器人完成香港上市,最新市值185億港元。
2022年7月,微創腦科學登陸港股,最新市值72億港元。另一家子公司微電生理也在去年8月份登陸科創板,最新市值107億元。
換言之,微創系幾乎以一年兩家的節奏批量誕生IPO。
在一級市場,曾有不少VC/PE機構參與了微創系公司上市前的融資。比如2021年心通醫療上市時,融資名單中出現了中金公司、華興資本、高瓴創投、清池資本等。微創機器人資方則包括高瓴創投、CPE源峰、科創投集團、國新科創基金等。
最巔峰的時候,微創系上市公司市值總和最高超過2600多億元,但目前微創系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不足600億。
回想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常兆華說,微創醫療“是有萬億市值基因的一個公司”。但目前目標仍然遙遠,正如他也坦言“我們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模式能不能成功,我們也不知道”。這一切,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