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經濟e線
新經濟e線獲悉,紅塔紅土基金第二大股東——北京市華遠集團有限公司(華遠集團)擬清倉甩賣其所持有的逾三成股權。日前,北京產權交易所官網披露了一則紅塔紅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0.2419%股權轉讓項目的消息。其招商主體正是華遠集團,具體參考價格面議,披露起止日期為2023年5月15日至2024年5月6日。
來源:北交所官網
公開資料表明,紅塔紅土基金成立于2012年6月12日,公司注冊資本為4.96億元人民幣。在公司三家發起人股東中,公司控股股東為紅塔證券,持有其59.27%的股權。第三大股東為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余下10.49%的股份。
據Wind統計顯示,紅塔紅土基金資產規模自2021第四季度末以來已連續五個季度出現下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旗下基金數量共計18只,資產規模已萎縮至僅50億元出頭,約54.72億元,行業排名也進一步退后至128/153。而2021Q4,公司基金數量共計16只,對應資產規模為92.87億元,行業排名為117/150。
此外,在近期已獲監管批復的公募股權變更中,中融基金變更主要股東、實際控制人事項于今年4月18日獲證監會批復。該批復核準國聯證券成為公司主要股東;核準無錫市國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當月13日,中歐基金變更持股5%以上股東事項亦獲證監會核準批復。證監會核準華平亞太資產管理有限公司(WP Asia Pacific Asset Management LLC)成為公司持股5%以上股東。
盈利能力大跳水
新經濟e線注意到,在華遠集團擬清倉倉甩賣其所持有的逾三成股權背后,紅塔紅土基金盈利能力已持續大幅跳水。或許,正是由于公司經營狀況遲遲得不到改善,華遠集團才萌生退意。
據紅塔證券今年3月31日披露的2022年年報顯示,紅塔紅土基金總資產8.56億元,凈資產6.07億元。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665.98萬元,凈利潤-5039.60萬元。這也是該公司自2016年以來首度報出虧損。
來源:紅塔證券2022年年度報告
早在2020年的公募結構性牛市行情中,紅塔紅土基金凈利潤曾一度突破億元大關,當年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高達23571.58萬元和10072.21萬元,同比增幅分別達65.52%和329.55%。
然而,好景不長。自2021年以來,公司業績便持續滑坡。2021年,紅塔紅土基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下降至16841.62萬元和5701.53萬元,同比分別下降28.55%和43.39%。進入2022年,紅塔紅土基金經營狀況進一步下滑。公司全年營收較2021年同比大幅減收78.23%,凈利潤降幅更是高達188.39%。
對此,紅塔證券在2022年年報中提及,報告期末,紅塔紅土基金和紅塔資產為實現轉型發展,非標準化業務規模繼續縮減,標準化業務的拓展尚需積累和沉淀。報告期末,紅塔紅土基金和紅塔資產存續管理規模190.56億元,同比減少45.90%。2022年,紅塔紅土基金僅新發公募基金3只,募集規模7.26億元。紅塔紅土基金管理公募基金18只,管理規模58.58億元,較年初減少36.92%。
作為紅塔紅土基金全資子公司,深圳市紅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紅塔資產)經營業績也不甚理想。報告期末,紅塔資產總資產2.24億元,凈資產1.89億元。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911.10萬元,凈利潤-774.18萬元。
紅塔證券在年報中還表示,2023年,紅塔紅土基金將協同內外部資源形成合力,推進管理規模較快增長,同時加快打造精品投研團隊,打造特色產品和業績品牌,做大做強公募基金管理業務。下一步,紅塔紅土基金和紅塔資產將加強產品投資研究、豐富產品類型、持續多渠道營銷,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實現資管業務的轉型發展。只不過,紅塔證券的美好愿望與紅塔紅土基金的現狀卻完全是兩碼事。
今年來,公司在新成立2只基金、合計募集2.11億元的情況下,其資產規模不增反減。此前,紅塔紅土基金自去年11月以來,相繼有2只基金宣告清盤,分別為紅塔紅土穩健回報(A/C)和紅塔紅土盛昌優選(A/C)。其中,前者為靈活配置型基金,后者為偏股混合型基金。
根據《紅塔紅土盛昌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基金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于2023年1月18日至2023年2月20日以通訊方式召開,于2023年2月21日表決通過了《關于終止紅塔紅土盛昌優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根據基金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通過的議案及議案說明,2023年2月22日為基金最后運作日,從2023年2月23日起基金進入清算期。
今年3月30日,據紅塔紅土盛昌優選披露的基金清算報告顯示,截至最后運作日(2023-2-22),基金份額總額僅剩下1554.27萬份。這距離基金成立日期僅僅兩年左右。彼時,紅塔紅土盛昌優選則是踩線成立,募集規模約2.02億元。從紅塔紅土盛昌優選規模變化情況來看,自去年一季度起,該基金就已經跌破了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迷你公募邊緣化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公募行業馬太效應持續加劇,頭部管理人優質資源集中,而迷你公募則不斷邊緣化。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末,公募基金前十名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合計達到10.54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的四成,而管理規模低于1000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多達100家,而這些公司的管理規模約有3萬億元,占全市場總規模僅一成。基金公司頭部效應越來越顯著,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從利潤情況來看,同樣如此。全年有統計數據的81家基金公司2022年總共實現凈利潤446.76億元。一方面,19家頭部公募盈利超過10億元,它們的凈利潤合計達到了337.05億元,占整體凈利潤的75.44%。另一方面,另有12家基金公司出現經營虧損,累計虧損幅度為4.58億元。
新經濟e線注意到,在全年凈利潤出現虧損的上述12家基金公司中,對應基金資產規模合計不足百億元的就有6家,占比達一半。除了紅塔紅土基金外,另外5家分別為江信基金、九泰基金、富安達基金、國融基金、瑞達基金。
其中,江信基金和九泰基金2022年凈利潤虧損均超過6000萬元,分別為6671.15萬元和6420.22萬元。不僅如此,江信基金已連續三年報虧。據國盛金控發布的2022年年報,國盛金控持有江信基金30%股權,2022年是江信基金連續三年凈利潤虧損,2020年、2021年、2022年虧損額分別為1034.72萬元、2115.89萬元、6671.15萬元。
公開資料表明,江信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28日,至今已超過十年。但公司成立至今規模卻始終長不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基金資產規模僅約30億元出頭,行業排名137/153。從公司新基金發行情況來看,被定格在2017年。至今,江信基金沒有再發行過新產品。
富安達基金凈利潤虧損也超過5000萬元,全年實現凈利潤--5345.40萬元。余下國融基金和瑞達基金2022年實現凈利潤分別為-3809.45萬元和-1314.51萬元。
從營業收入這項指標來看,上述6家基金公司均沒有過億元。特別是瑞達基金、國融基金、江信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更是分別低至47.03萬元、642.66萬元、738.97萬元。最高的富安達基金全年實現營業收入也僅6735.09萬元。
特別是國融基金盡管旗下基金數量錄得8只,但合計管理規模尚不足4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基金資產規模合計僅3.89億元,行業排名146/153。國融基金成立于2017年6月20日,為國融證券控股子公司,后者持股比例為53%。今年3月,國融基金旗下的國融光伏主題行業優選基金募集失敗,成為今年以來第二只發行失敗的新基金。
而九泰基金更曝出因公司治理問題遭監管處罰。2022年12月,九鼎投資公告稱,九泰基金、吳剛等涉嫌違法違規案已由證監會調查完畢,證監會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吳剛被采取證券市場5年禁入措施,處罰100萬元;九泰基金相關牟取利益行為責令改正,并處100萬元罰款。九泰基金時任董事長吳強、時任總經理盧偉忠、時任副總經理吳祖堯等人被給予警告、暫停基金從業資格,并被處罰10萬元-30萬元不等。
此外,自去年5月至11月,九泰基金旗下先后就有3只基金宣布清盤,分別為九泰鴻祥服務升級、九泰久安量化(A/C)、九泰動態策略(A/C)。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小基金公司想要突破發展困局,還是應回歸本源,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走出特色、差異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