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吳治邦
一家企業的IPO,會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增量資金,也會造就一批千萬甚至是億元級別的富豪。不過,部分公司上市即巔峰,后續便一路走下坡路,這除了外圍經營環境的變化,還與公司經營團隊的變化緊密相關。
近日,作為4月4日剛登陸A股的科源制藥(301281.SZ),公司在成功上市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已有三名高管提出辭職,人員包括總經理孫雪蓮、董事王曉良、副總經理馮利。這些高管并未直接持股,因此也難與減持套現相聯系。考慮到該公司剛上市,上述人事變動自然格外扎眼,難道此前的高管只負責上市?個人認為,這不能僅僅當做簡單的人事變動看,在公司未能詳細解釋的背景下,監管部門及廣大投資者應當追問當中的緣由。
首先,應當從信披合規性來審視科源制藥的這一高管密集離職事件。公司在4月4日披露的招股書有段對公司經營團隊穩定性的描述: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控制權、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穩定,近兩年內未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同時強調,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關鍵。隨著國內化學原料藥制造行業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同行業公司對技術人才,尤其是對核心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公司能否維持核心技術人員隊伍的穩定,將關系到公司在研發和生產方面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并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公司未來能否繼續保持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優勢。
這就帶來一個疑問:為何科源制藥的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能在長達數年的報告期內保持著穩定,上市后就立馬不能保持穩定了?如果說公司的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人員本身就不穩定,只不過堅持到了上市這時間點,這又是否存在著誤導性陳述。在注冊制背景下,信披為核心的新監管制度成為規范市場“壓艙石”,因此盡管科源制藥不一定愿意說清楚,但是監管部門應當進行追問,讓公司被動向外界闡釋上述反常人事變動的現象。
其次,投資者須審慎分析避免“踩雷”。在科源制藥的高管辭職事件中,公司給出的辭職原因均是以“個人原因”原因一筆帶過。從過往的案例看,公司業務戰略的重大調整才會導致密集的高管更替,而科源制藥當前的業務并未出現重大變動。科源制藥本次所涉及的人事變動均為核心崗位,這不由得讓人對公司潛在的經營風險及合規風險產生不好的聯想。
過往上市公司的案例顯示,在業務未出現重大變動的背景下,高管密集辭職往往伴隨著業績下滑,或是嚴重的公司治理“爆雷”,這些高管的辭職是為了避雷而作出的無奈選擇。市場表現來看,高管密集辭職的公司往往伴隨著低迷的股價,最為典型的是甘李藥業(603087.SH),前腳剛上市不到一個月,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負責人就同時宣布辭職,此后公司的市值一路走低。曾經股價超200元/股,當前股價已縮水至36.6元/股。
當然,也有部分高管的辭職確實與減持套現有一定關系。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持有股份均有嚴格的限售期,且每年減持股份還有比例限制。這種情形,不一定意味著公司有經營風險,但投資者也應當關注其后續經營團隊的能力。
總之,從投資角度來說,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投資者應當回避人事不正常變動的上市公司。從信披的角度而言,監管部門也應當及時追問上市公司,了解背后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