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響 呂玥
營銷學正在快速變化且愈發復雜。
一方面,營銷是一個從不缺少新概念、新理論的行業,種草拔草、私域全域、閉環開環、整合營銷、數字化轉型等等層出不窮。即便是同一個理論,在不同平臺上也會有不同模型呈現,將理論的某一部分拆分后很可能會成為另一個新概念,但每個都被稱為是能夠助力生意增長。
而另一方面,品牌商家們在營銷中又有很多痛點難解。種草缺乏感染力,廣告投放費用水漲船高,私域運營多部門協作難,全域又難找重點,甚至是爭論了好多年的“品效合一”,如今很多品牌商家還是會存在難落地的問題。
復雜的現狀究竟怎么應對?營銷到底有沒有辦法理清思路,讓一系列的理論、模型、產品、工具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以及產生協同效應來滿足品牌商家的需求?
近期,「深響」與哥倫比亞大學營銷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營銷學博士生導師鄭毓煌展開了一次對話,圍繞營銷領域的諸多問題,從學術角度找尋答案。
全局視角,做科學營銷
在鄭毓煌看來,如今營銷的復雜多變其實都有因可究。
首先是因為業界對于“營銷”始終未知全貌。
有太多角色處于行業中不同的位置上,只做了營銷整個鏈路上的一小環節。大家管中窺豹,關注點分散,對營銷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大家對營銷是種狹義的理解”,鄭毓煌表示,業界往往無法像是學術界這樣能夠站在上帝視角看清全局。
其次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營銷是門“科學”。
眾多營銷理論看起來是”話怎么說都對”,行業中又似乎是人人都能有獨到的觀點和見解。但鄭毓煌解釋,從學術角度來看,營銷原本就是一門科學,有著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可以從現象背后總結出不變的核心和本質,而并非是各種偏方小技的疊加。
此外,大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也是讓營銷痛點頻出的一大原因。
增長承壓的問題擺在品牌商家面前,更高效的轉化隨之成為普遍追求。于是,大家都想盡辦法讓廣告快速鋪開去覆蓋龐大流量,反而就容易忽視了市場調研、產品研發設計等前期應做好的部分,對外造成了“全靠營銷推動生意”的印象,對內則產生了停投停效、產品沒口碑、低復購等問題。
如何了解營銷全貌,同時還能夠科學運用各種理論,鄭毓煌圍繞著營銷行業久負盛名的科特勒科學營銷體系,總結出了一個極簡框架,其具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做好市場調研和分析。不難理解,不論初創公司還是大品牌,如果只是一拍腦袋就決定營銷策略,那么極容易導致產品或服務很難推廣,或是被推出后不符合消費者需求。
而具體做市場分析時,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對于品牌商家來說都十分重要:宏觀環境中要考慮到法律監管、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諸多因素(統稱為PEST)。微觀環境則是指要看所處行業,品牌商家可借助“波特五力”框架來進行分析,包括顧客的議價能力、供應商的議價能力、現有競爭者的競爭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也可用到4C模型,從顧客、競爭者、合作者和企業自身四方面做綜合分析。
做完市場分析后,品牌往往會發現市場遠比想象中還要復雜,不同細分領域和群體需求差別甚大。此時緊接著要走的第二步就是做市場細分、目標市場選擇和市場定位。
市場細分的維度有不少,從地理、人口維度來做細分最為基礎,更貼近消費者的維度還包括心理和行為,即洞察其購買動機、價值取向、行為背后的態度等等。選擇目標市場時可以選擇一個或多個,比如可以多類型消費者全服務,也可以針對某一類型的群體。而做市場定位,關鍵在于要打出差異化,讓自己從成百上千個相似品牌中脫穎而出。
在確定好目標市場和市場定位后,企業才走到了第三步,也就是制定具體的營銷組合策略。
在這一步,很多品牌會直接將營銷策略與廣告投放、推廣玩法畫上等號,但真正應該關注到的是產品、定價、渠道和推廣這四個方面。一個好的產品,需要營銷環節做需求洞察、而后用技術研發產出;定價則是直接影響消費者接受度和收入情況的關鍵要素;渠道的選擇和組合,在當下這一媒介眾多的環境中變得更為重要;推廣則是為了避免“酒香但巷子深”的問題。品牌需要分別確定和制定這四個方面的具體策略,而非將所有“重任”都托付在最后一環的推廣上。
總結來看,科特勒科學營銷體系的這一“三步走”框架,其強調的是品牌商家擁有全局視野和思維的重要性。只有走出思維局限,看到前期布局,看清全局,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真正從復雜表象中走出去了解營銷、做好營銷。
把握變化中的不變
看清營銷全貌和清晰的行動框架,是可以讓品牌找到應對“營銷復雜”這一問題的答案。營銷的多變,又該如何解決?
“現在企業都比較焦慮。”在與前來咨詢的企業家交流時,鄭毓煌發現這是近幾年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凸顯、變化不斷所導致的一大普遍現象。大家覺得渠道在持續豐富、傳播方式在一直更新,消費者的喜好和流行趨勢更是日新月異,甚至是AI等技術的發展也讓傳統的營銷模式有了被顛覆的可能。
變化之中,還有什么是不變的、可以緊握在手的嗎?對此,鄭毓煌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其一是從學術界這一“上帝視角”看,當下只是傳播和渠道變了,但傳播的本質,渠道的本質以及營銷基礎理論都不變。
營銷本就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行業,曾經主流的報紙、電視廣告,本質上都是在“廣而告之”。互聯網廣告剛誕生時,門戶網站上的Banner、貼片廣告其實和報紙廣告也并無明顯差異,即便是現在又從PC來到了智能手機,廣告仍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營銷也始終是從產品到推廣全考慮的綜合體系。
同時鄭毓煌也特別提到,在媒介環境和技術的發展中,營銷理論也并非完全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迭代中,各路學者都在最新的環境下對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比如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為出發點,后來的學者將其補充為了波特六力、波特七力模型,為品牌補充了更多做市場分析的考慮要素。
其二,目前品牌觸達用戶的工具、途徑和方式在變化,但“明確顧客需求”這一點對品牌而言會始終不變。
營銷始終圍繞著顧客的需求,此處所說的“明確”也并不僅僅是指簡單的知道或者了解。美國市場營銷協會曾總結的營銷本質包括“識別”、“創造”、“溝通”和“交付”,即先去理解顧客想要是什么,然后把對應的產品生產出來,再去與顧客溝通交流,最終將產品交付于顧客之手。
這一過程涉及到了多個環節,且每個環節都要付出行動,僅僅是“識別”顧客需求也是需要看到深層次的真實需求。并且這一過程中要將“顧客需求”放在關鍵處,既給上游產品生產端以指導作用,也能為營銷策略指明方向。
其三,不論環境如何變化,關注長期價值是品牌發展始終不變的核心。
這也是業界時常強調“做品牌”的原因所在。沒有品牌,短期銷量可能會因為投流力度大而很高,但這不可持續,最終投放廣告成本越來越高,利潤將會非常之低。同時,沒有品牌,產品就沒有不可替代性,前仆后繼的競爭者們終會帶來相似或者超越你的產品或服務。而且做品牌,也并不一定就是要猛砸錢。鄭毓煌認為,其核心在于要有差異化的定位,它可能是一個認真思考和分析市場后的點子,也可能就是印刻在包裝上一句簡單直白但能打入人心的廣告語。
堅持核心營銷理念,掌握全面、科學的體系,以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可參考的框架來布局,這些方法其實都不晦澀艱深,甚至可能是每個品牌、企業家仔細想想也都能明確的道理,但卻往往被丟在了被遺忘的角落。在當下營銷愈發復雜且快速變化,新潮趨勢、概念和各路方法論“亂花迷人眼”的大環境中,真正去追本溯源、貼近本質,反而可能才是最快拿到生意增長鑰匙的關鍵。
《科學營銷》
以下為「深響」整理后的部分訪談實錄:
Q=深響,A=鄭毓煌
Q:關于“營銷”這個話題,學界和業界的關心點有什么不一樣?
A:業界的關心點是比較散的,不可能去做整個鏈條,所以營銷在業界會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比如說4A公司理解營銷更多就是廣告,其實廣告只是營銷的一部分,絕對不是全部。學界是能夠站在上帝視角把整個營銷價值鏈看清楚,我寫《科學營銷》的一個目的也是希望把營銷的每一個流程環節都告訴大家。
Q:企業想要全局去了解營銷,有什么順序嗎?
A:個人認為科特勒是最體系化的,他整合了歷史上多位學者大師的觀點,并不是說每個概念都是科特勒提的,但科特勒是集大成者。國內確實也有很多概念、理論,我個人覺得其實都屬于這個體系當中的某一個部分。
我在書中提供了一個科特勒科學營銷體系的極簡框架:
第一步叫做市場分析,比如你有沒有幾百、幾千樣本的調查,有沒有對競爭對手進行充分的分析等等。這一步沒做到位屬于不負責任,如果我現在有10 個億,想進入某個市場,不做市場分析這10個億很可能就打水漂了。
第二步是選細分市場、選擇目標市場和定位。這一步很重要,你的顧客沒選好、定位沒有做對,那企業就容易出大問題,這種失敗例子比比皆是。
第三步,就是經典的4P(產品、定價、渠道、推廣)。我個人認為市場上大多數營銷基本上還只是在做傳播的工作而已,沒有去幫助企業打造產品。企業要是產品不好,坦率講,可能根本就賣不出去,你再怎么傳播也賣不出去。
Q:據您觀察,現在大家對于營銷的常見誤區還有哪些?
A:有很多。在當今社會里,好像所有人都懂,高手云集,各自身懷絕技,出手高招。但其實營銷是一門科學,不能只求熱鬧,不懂門道,只懂偏方小技。不尊重科學的做法,是太多人都太急功近利,不愿意花時間在前面做顧客需求分析,不去做產品打造。德魯克最經典的那句話叫“營銷的目的是讓推銷變得多余”,如果企業前面沒花時間,后面就得拼命去打廣告;企業前面市場分析做好一點,后面就不用那么累。
Q:創業型小公司怎么能兼顧品牌和效果?
A:品牌不是說一定需要靠錢堆出來,而且也不是堆很多錢就能做品牌,第一,很基本的是標識系統,這并不貴;第二是是一個差異化的定位,看你的品牌跟別人有什么不一樣,這個你要是學會了都不用掏一分錢,自己就能做。沒有去思考,就很著急去做傳播,去拉流量,反而是拉流量和傳播很燒錢。但凡前面多做好一點點,轉化率可能就會有50%的提升。
Q:您和企業家們交流時,他們經常向您咨詢的困惑是什么?
A:大多數企業現在確實比較焦慮,所有人都想瘋狂地把疫情里逝去的時間和機會補回來。但當你太忙的時候,就容易忘記了戰略思考,戰略做不好可能后續也得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我建議,企業要從市場反饋中積極反思,然后隨時調整戰略。比如產品是可以變的,如果你發現賣得不是很好,那就想想可不可以重新打造。還有一個大家容易忽視的是定價,它也是營銷4P之一。收入等于價格乘銷量,大多數企業的營銷都在拼命圍繞銷量去努力,但可能你沒想到定價定的到底對不對。
Q:現在這個營銷環境、消費環境下,過去比較厲害的營銷理論還有指導意義嗎?
A:每個理論都是在不停的迭代,比如波特五力,現在變成了波特六力、波特七力。這些理論可能當時是少考慮到某個方面,后來的學者會再去補充,它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50年、100年來看都還是站得住腳的,因為他們討論是本質。反而是那些流行的、新造的一些理論或者概念是容易過時的,現在大家都不太愿意去追本溯源。
Q:您覺得現在去理解顧客比以前要更難還是更簡單?
A: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現在觸達消費者的方式比以前多,所以可以說是更容易。但從另一個維度講也更難,因為現在信息太多了,對企業來講可能得投入更大的成本,確實很矛盾。對企業來說,最傳統的辦法還是去做市場調查,還有就是聽一線銷售的反饋,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了解客戶的辦法。
Q:在您看來老牌煥新需要注意什么?
A:老牌煥新我覺得是蠻難的,最怕的是老牌既沒有討好到新人,又失去了原有客戶的喜歡,兩邊不討好。我個人建議是企業可以推出一些新的子品牌,和原本的老牌作區分。如果是收購進來一些品牌,需要將品牌調性和品牌文化保持住,這個很重要。做得好的企業,當然是可以多品牌共存的。
Q:國內品牌想成為下一個可口可樂這樣級別的公司,有什么可以依循的路徑?
A:建議一定要做國際化。因為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強的競爭,這會幫助企業做更好的自己。同時把自己做好,將給消費者那些承諾都兌現,為消費者創造更高福利,在本質上最后還是要回到營銷的核心——以顧客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