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辰同學
格力手機正式關機?
主流新聞報道,格力電器已經解散手機核心團隊,并引用一位去年離職的格力前員工的說法,從去年開始,格力手機深圳團隊逐漸解散,到2022年中期還剩40余人之后,“深圳團隊全部解散,后面應該不會再做手機了。”
對此,最新消息稱,格力相關人士回應,格力手機研發持續進行中,TOSOT G7是格力第六代手機,且與格力+智慧家居結合,歡迎進入“格力董明珠店”選購體驗。
回應很官方,也很平淡。很多人可能有同樣的想法,若沒有董明珠的正面回應,格力手機的實際局面可能正如該離職員工所言。不客氣地說,手機業務孤懸格力主業之外,經歷多番折騰,董明珠放棄手機業務是遲早的事兒。相比OPPO快刀斬亂麻的終止ZEKU,格力手機正緩慢失血而亡。
格力造手機,很董明珠
目前,格力手機的官網仍然無法打開,官方公眾號“格力手機”更新也停留在2020年4月。但格力電器官網上,大松G5、大松G7兩款手機尚未下架,官方銷售平臺“格力董明珠店”也有上述兩款產品在售。售價不低,分別標價2699、3099元起。其他電商平臺,僅有部分經銷商店鋪有售,格力自營店已無格力手機在售。
格力手機正式面世是在2015年,但缺乏明顯的戰略和打法,出場方式更出人意料。2015年3月,董明珠在一個公開演講上突然宣布格力手機已經造出來了,并且稱“已經在使用”。
這個手法,很董明珠。
和后續其他迭代新品一樣,格力手機上市,沒有正經的新品發布會,沒有熱情的上市引導,更沒有所謂的明星代言。當年6月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正式宣布格力手機開賣,數量有限,售價1600元。據當時媒體報道,其產品主要由卓翼科技代工,預估早期投放量在10萬部以下。
一款面向消費者的電子產品,在股東大會推向市場,是不是很迷幻?一向擅長做商業企業端生意的華為,都要精心準備一場高規格的發布會,與媒體、消費者進行一場新品心智的溝通。如果要找出一家出生氣質吻合的手機品牌,那可能就是“智商稅”的8848手機,畢竟這款手機瞄準的就是股東這類人群。
此后格力手機相繼推出幾款新品,簡單羅列一下:2016年發布格力手機2代,格力色界手機于2017年推出。在沉寂兩年后,格力手機3代于2019年發布。2020年,格力啟用新的手機品牌,格力手機將品牌名更換為大松,并推出大松G5和大松G7兩款手機,也是目前格力電器在售的僅有的兩款手機。
實際上,大松是格力旗下的子品牌,并非純粹的手機品牌,除了手機以外,大松品牌下還有電飯煲、空氣炸鍋等廚房小家電產品。
格力手機的收入或者銷量,至今一直是個迷,格力電器也從未進行披露。當被問及手機業務情況時,董明珠的表態大多是這樣:“你怎么知道我沒成功?我的業績和利潤都增長了。”“我相信格力手機一定會成功。” 業界和媒體有過猜測,比如微博大V@摩卡表示,格力色界手機總共生產了30萬臺,實際只賣出1萬臺,前面數款產品的實際銷量也在1萬左右。
格力色界手機官網僅售出5臺的消息也曾引起媒體和行業的熱議。2022年”618“大促,董明珠的直播間里有30萬人觀看,可格力手機卻只賣出了39部,其中有20人是未付款。
某種程度上,格力手機最大的銷售渠道是內部消化。格力手機1代亮相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格力手機僅限內部采購,通常用作為員工的年終獎,也用作為對經銷商的獎勵。現在還能看到新聞報道里,格力內部“強買強賣”引發的員工不滿。
這也難怪,網友調侃“格力手機最多的用戶是格力的員工和經銷商。”“格力手機出沒最多的地方是在閑魚。”
再造一個格力
回過頭來看,格力入局手機行業并不遲。2015年,國內手機行業形勢一片大好。華為、小米先后起勢,藍綠廠也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360、樂視等互聯網玩家也先后入場搶蛋糕。董明珠觸動最大的恐怕是同在珠海的魅族,彼時憑借爆款魅藍手機斬獲2000萬年銷量,成為國產手機品牌里不可忽視的力量。
當時,智能家居的理念也開始興起,智能家電的互聯互通成為行業共識,格力電器作為一家純白家電企業,需要一個像黑電遙控器一樣信息入口,手機是最合適的載體。這在格力電器2014年財報中得到佐證,格力造手機的初衷是“作為承擔鏈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的載體,格力會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
從這個角度看,董明珠堅持造手機是時代的需要,是格力電器業務發展的必然。格力需要順應行業發展,加快格力IoT布局速度,早日實現智能家居互聯的目標。但從更深層面來說,這是格力業務多元化壓力下的選擇。
單一業務線在行業蕭條時的承壓能力十分有限。多年來,格力電器一直在進行多元化探索,試圖淡化“空調”的標簽。公開媒體報道里,格力電器多元化之路至少在三個方向已經很明確,并且走的很遠,這包括消費品業務(全品類家電);智能裝備板塊(下游覆蓋面包括家電、重工、汽車行業等)和新能源方面(格力鈦等儲能技術方向)。
這些嘗試既有格力主營業務的延伸,比如商業用戶業務的工業制品、智能樓宇,也是美的等“冤家對頭”發力的方向。但也包括無邊界的盲目拓展,比如去年預制菜概念火熱,格力也橫插一腳,不免被質疑是在“追風口”。對此,董明珠不以為然稱:格力要做的是預制菜的裝備。
大力出成績,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業務也有所斬獲。如今打開格力電器官網,除了核心的空調產品外,消費者也可以購買到手機、冰箱、洗衣機、熱水器、飲水機、生活電器等家電產品。在董明珠看來,“格力已經轉型成功,實現了從單一空調到全品類家電的轉型。”
董明珠許了很多愿:“每年增加200億營收”、“2018年實現2000億營收”、“再造一個格力”、“手機品質世界第一”、“2023年實現營收6000億”。但兜兜轉轉,格力空調業務依然是格力電器最大的收入來源。
唐辰在《董明珠不需要第二個董宇輝》里寫到:2022年格力空調產品營收占比為71.36%,該比重在2021年為70.11%。其他業務的營收占比為18.95%,消費電器、工業制品等產品為格力帶來的收入占比僅個位數。這說明此前董明珠在手機、芯片、汽車等方向多元化嘗試的失敗,格力的跛腳問題更加嚴重,在與海爾、美的等老對手的競爭中,落后更遠。
可以說,董明珠堅持造手機,也承載了“再造一個格力”的美好愿望,這也是董明珠的自信。
手機開屏再無董明珠
格力手機的多數關注度都來自董明珠。比如豪言“格力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希望華為手機成為世界第一,格力第二”等。踩著對手上位確實也讓格力手機成為多元化業務中最受關注的一塊。
格力前三款手機的最大賣點不是硬件配置,不是智能互聯入口,而是董明珠把自己設置為開機畫面。用戶啟動格力手機就能看到董明珠和氣的微笑。這在國產手機品牌里算獨一例,與小米綁定如此深的雷軍都不曾想過有此嘗試。客觀上,董明珠有底氣這么做:她帶領格力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空調企業,實現“技術、營銷、制造”三位一體,戰績傲人。
但董明珠可能也已經想明白:好空調格力造不等于好手機格力造。類似格力手機用三年不壞的玩法,明顯是用造空調的思維造手機,多少有點刻舟求劍。蘋果面對釘子戶也是各種心眼,明里暗里誘導用戶換機;此外,格力手機性價比確實不高,配置一般賣的還挺貴,這在當下的手機市場,幾乎毫無競爭力,自然也不是董明珠一句“格力做的手機不比蘋果差”能說服消費者掏腰包。格力手機在定位、渠道、品牌上都存在不少問題,事必躬親的董明珠恐怕也沒有那么多精力照顧到。
格力造手機也不是沒有機會,中國制造、格力和董明珠都是不錯的借力點,但格力已經玩砸:手機開屏再無董明珠。
如今,董明珠的注意力轉移到她曾經看不上的互聯網業務,格力的重心也放在數字渠道建設上:成立數字科技公司,打造“格力數字科技直播基地”,試圖打通“產業帶直播+短視頻帶貨的新零售模式”。
再者手機行業已經是一片紅的不能再紅的紅海。各種市調機構的數據報告都在顯示,整個手機市場都在下行,恢復元氣尚待時日,中國市場也已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兩位數的下跌。
手機業務激不起水花,對于格力而言,果斷放棄手機業務也不失為妥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