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呂明俠
從民營醫院興起至今,經歷了40多個春秋,然而現階段無論從財力、人力、市場占有率等方面來看,相比起傳統國營醫院來說,民營醫院還是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
現金流對民營醫療來說是第一資源,疫情常態化影響之下難免對此產生嚴重影響。一方面缺乏政府專項補助,面臨各項嚴查;另一方面風投資本投入減少,醫療機構融資難。
至暗時刻之余,未來民營醫院的發展和機會在哪里?透過近期的年報業績節點,《每日財報》也以本篇作為分析梳理。
民營醫院去年基調低迷
過去三年,疫情下的醫院門診量大幅下滑,大量民營醫院出現虧損,業績普遍表現低迷。
據《每日財報》梳理,2022年在14家民營醫院上市公司中,8家企業營收實現增長;同時,有6家企業出現虧損,合計虧損超20億元。其中,希瑪眼科和新世紀醫療降幅最大。
值得注意的是,民營眼科醫院業績相對表現較好。愛爾眼科、華廈眼科、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四大眼科醫院均為盈利狀況,但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61.55%、78.09%,愛爾眼科和華廈眼科凈利潤增速較往年也明顯放緩。
(2022年民營醫院上市公司表現)
就領域頭部公司而言,“眼茅”愛爾眼科營收為161.10億元,同比增長7.39%,歸母凈利潤為25.24億元,同比增長8.65%,業績增速創近10年來新低。
公司表示,一方面由于外部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多地醫院多次限流或停診,影響患者就醫;另一方面,得益于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公司市場占有率持續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牙茅”通策醫療在2022年營收利潤雙降,為近年來首次:公司去年營收為27.19億元,同比下降2.23%,歸母凈利潤為5.48億元,同比下降21.99%。
對于業績下降公司提到,主要系客觀原因導致醫療服務收入下降,去年3、4、8、10、11、12月份受客觀因素影響明顯,門診量增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隨著種植牙集采政策落地,極大降低了種植牙醫療服務價格門檻,目前市場對種植牙集采仍處于觀望中。
對于虧損的上市公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國際醫學。2022年,國際醫學營收下滑7.19%至27.11億元,虧損金額高達11.77億元。不得不提及,國際醫學此次虧損與2022年1月的孕產婦流產事件有關。據悉,國際醫學下屬西安高新醫院、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曾因此事被停業整頓3個月,經營業績受到較大影響。
行業加速整合
近年以來,隨著醫療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民營醫療似乎逐漸成為主流。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民營醫院達到11,177家,行業占比超過70%。與此同時,在全國37個城市中,民營醫院數量增速最高的是沈陽市、上海市和杭州市,其中沈陽市民營醫院占比最高,已經超過了80%。
從地區分布情況看,民營醫院在東部發展較為成熟,而中西部地區相對欠缺。例如,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民營醫院占比都超過了70%,而云南、陜西、湖北等省份民營醫院的占比則都低于50%。
隨著民營醫院的快速擴張,其服務范圍也逐步擴大。除了基礎的門診、住院、急診等服務外,越來越多的民營醫院開始提供高端醫療服務,例如腫瘤治療、體檢中心、美容整形等。
但不少企業在入局后才發現,國內民營醫院的數量雖然不斷增長,但在診療人次等方面仍然大幅落后,屬于非營利性醫院“補充”的位置。
盡管民營醫院的數量已經反超公立醫院,但普通大眾還是更“偏愛”去公立醫院就醫。有數據顯示,全國各級民營醫療診療人次數僅占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的2.7%,在醫院總診療人次中占比約16%,在萬億人民幣規模的中國醫療市場這塊大蛋糕中,民營醫院服務占比目前還不到3%。
事實上,國內的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相比,長期以來就一直處于“弱勢”的位置,并需要面對諸多運營難題。尤其在疫情黑天鵝來襲后,民營醫院的生存危機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