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碳風云 大蔚
編輯|凱旋
在新能源汽車“虧損的苦海”里,理想汽車率先爬向了岸邊。
5月10日,理想汽車公布 2023 年第一季度財報,一季度營收187.9億元,同比增長96.5%。創下歷史新高。
而最為引人關注的則是其凈利潤,扣除股權激勵之后,理想經營利潤和凈利潤分別為8.9億元和14.1億。
在新能源企業行業,在財報上能看到盈利是十分罕見的事,而這已是理想汽車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盈利。
在2022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車營收176.5億元,凈利潤2.65億元。而當時市場預期是凈虧損1.11億元。
而理想汽車預計2023年第二季度營收為242.2 億元人民幣至 258.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77.4-196.1%,在不考慮巨大額外投入的前提下,或也將繼續實現盈利。
在所有的造車新勢力中,誰會率先成為第一個實現年度盈利的車企?理想汽車的可能性最大。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虧損的苦海”里,理想汽車或將成為第一個盈利上岸的企業。實際上,理想汽車的盈利跡象,從其汽車銷量的高漲與年度虧損的走低也可以略窺一二。
不過,游向盈利岸邊的理想,在造車這件事上真的就成功了嗎?
虧損的苦海
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來說,理想汽車2023第一季度盈利可以說是一個好消息,但是同日卻傳出另外一個壞消息。
5月10日,愛馳汽車“關于四月工資延遲發放的通知”流出,通知稱,鑒于目前面臨的資金挑戰,公司不得不做出四月工資再次延遲發放的決定。并表示公司管理層正在多方積極融資,一旦資金到位,將補齊所有緩發的工資和各項福利。
實際上,關于愛馳汽車資金困難的消息早已傳出,在燒光600億后,愛馳汽車基本宣布停擺,其APP也已經停止運營。
除了愛馳,連續虧損174億后,威馬汽車陷入資金困難局面;恒大汽車虧損170后陷入困局;負債1.9億的河南力帆新能源申請破產。
而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勢頭旺盛的新能源品牌,也無一不在虧損之中,北汽藍谷3年巨虧172億,問界四年累計虧損超100億,極氪汽車兩年虧了30億元。
用“虧損的苦海”來形容新能源汽車產業,可以說一點兒也不為過。
新能源汽車的確是一個難以掙錢的行業,究竟掙錢有多難?就算放眼全球,目前盈利的也只有兩家,一家是全球電動車的龍頭特斯拉,另一家則是從傳統車企走過來的比亞迪。
即使是全球電動車龍頭的特斯拉,也直到2020年才實現全年盈利,特斯拉自2003年創立,在盈利之前,持續虧損了16年,而這一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汽車495500臺,接近50萬輛。
目前,特斯拉與比亞迪年銷量均已超過了100萬輛。其中2022年特斯拉銷售量為131萬輛,比亞迪為186萬輛。
而對于絕大多數新能源品牌來說,邁入年銷10萬輛便是一個大的門檻,跨過這道門檻之后,距離盈利還有一定的距離,而我們看到的是,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銷量卻在月銷一兩千輛之間徘徊。
顯然,對于年銷10萬輛以下的新能源品牌來說,在虧損上可以說是“苦海無邊”。
理想游向盈利岸邊
事實上,成立于2015年理想汽車,已經在虧損的苦海里游了8年。2022年,理想汽車全年依然處于虧損之中,凈虧損20.32億元。
不過,這一數字在整個主流造車新勢力中,屬于一個較小的數字,而在年銷10萬輛以上的品牌中,也是最小的一個數字。
作為對比,與理想并稱的蔚來與小鵬,2022年凈虧損分別高達144億與91億。而哪吒汽車凈虧損為69億,零跑盡虧損為51億。
2022年,理想之所以虧損20億之大,是因為理想汽車與其它新能源品牌一樣,經受了疫情反復、零部件供應短缺等眾多不利因素影響。同時。理想汽車投入了巨額的研發費用,2022年全年研發費用為67.8億元。
回觀前兩年,理想汽車的虧損額度已經逼近到了個位數,其中2021年凈虧損3.2億元。2020年凈虧損僅僅為1.52億元。
因此,從虧損的角度來看,理想汽車也是距離盈利最近的品牌。
從根本上說,造車的營收最主要的還是靠賣車,銷量的多少決定了車企是否能夠盈利。
4月份,各大新能源品牌紛紛發布自己的銷量,除了比亞迪與廣汽埃安,理想汽車4月份共交付新車25681輛,同比增長516.2%,這一成績創下了理想汽車單月交付的歷史新紀錄。而這也是造車新勢力的最高記錄。
再回看2023年前三月的銷量,其中3月共交付新車20823輛,同比增長88.7%;2月共交付新車16620輛,同比增長97.5%;1月共交付新車15141輛,同比增長23.4%。
從2023年前四個月的銷量來看,理想汽車的銷量已經呈穩步增長的態勢,已經穩步邁入到月銷2萬以上的行列,并且正在向月銷3萬輛邁進。
據統計,2023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車共計交付52584輛新車,而預計二季度車輛交付量 為76000至81000 輛,這意味著如果不出意外,理想2023年度的銷量將在20萬輛以上,且有可能沖刺30萬輛的大關。
據了解,理想汽車預計2023年銷量將在20萬輛以上,而2022年銷量為13.3萬輛,2021年為9萬輛,2020年銷量為3.2萬輛,由此可見其銷量的爆發力。
傳統車企年銷10萬輛曾被看作是盈利線,而新能源車企研發費用巨大,且每個車廠的發展路徑各不相同,業界認為月銷3萬輛或成盈利線,而理想汽車是最接近這一數字的新能源品牌。
理想“革命尚未成功”
但新能源汽車競爭的殘酷性,還遠遠不在于能夠掙錢就行了。根據行業規律,整個新能源車企最終只會剩下幾家幸存者。而年銷100萬輛或才能進入安全區。
縱觀新能源汽車各大品牌,都紛紛將目標瞄準在百萬以上。
2022年實現新能源汽車186萬輛的比亞迪,在2023年更是以400萬輛作為年度銷量目標。
而在2022年取得27.1萬輛業績的廣汽埃安,更是將2023目標定位“保證50萬輛,爭取60萬輛”。長城汽車也將2023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目標定為60萬輛左右。
而早在2021年,蔚來就將遠期目標定到100萬輛。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表示,就中國市場而言,如果高端車未來的市場體量達到400-500萬輛規模,蔚來25%的市場占有率意味著超過100萬輛的銷量。
而在2021年,銷量只有3萬的理想,就提出了160萬輛的銷售目標,要拿下 20% 的市場占有率,成為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車企業。
之所以提出160萬輛的目標,是因為2019 年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占比將達到 25%。而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車銷量將達到 3228 萬輛,對應的新能源車銷量為 807 萬輛,20% 的市場份額對應的就是160萬輛的銷量。
據了解,理想汽車的“理想”不僅僅是做中國第一的智能電動汽車,到2030年要成為全球第一的智能電動汽車。
很顯然,無論是對于行業來說,還是對于理想自身來說,要實現理想汽車的“理想”,理想汽車還有更遠的路要走,正所謂革命尚未成功,“理想”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