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王明雅
編輯|葛偉煒
沒有人能空著手從宜家離開。
先不必太嚴肅,去切入商業分析的視角大談特談。不如想象你流連在宜家商場內,走過琳瑯滿目的家居百貨、毛絨玩偶、掛畫香氛,視野所至之處,是單件不足十元即可拿下的水杯、廚具、抱枕,以及手機支架。
它本身的豐富、實用及趣味已經足夠誘人,也因此,社交平臺上,動輒就會涌現“宜家好物”安利風潮,在豆瓣,甚至還有產品布羅艾大鯊魚的“吸鯊群島”——小組“今天你的宜家鯊魚在干嘛”, 聚集了三萬名成員,給自家“鯊鯊”凹造型。
這家來自瑞典的家居企業入華25年了,熟悉它的消費者顯然已經注意到,目前各地的宜家商場內,都有不同程度的慶典活動。經典的網紅產品,與新的網紅周邊,藉由更“網紅”的方式,又成功賺足了一波眼球。
小紅書上,與巨型小推車合影打卡,不同造型的鯊鯊人偶四處吸睛;閑魚上,積分兌換的周年限定魔方、挎包、手包和徽章,都紛紛被賣出高價。
新零售商業評論攝
在親近年輕人這方面,宜家拿捏住了。
過去三年間,宜家先后向中國市場開啟兩輪投資計劃,一是2019年的百億戰略“未來+”,二是2023財年的全新品牌定位“家為你而生”,加碼53億元。開啟線上渠道,直播,投入建設供應鏈,開辟不同門店,推出特色新產品,多種行動和舉措證明,它在努力本土化。
毋庸置疑,上述提到的“年輕”與“本土”,正是宜家未來的長久命題。
整活
宜家總是有擁躉。
消費者小張特意在周末去了附近的宜家,她的目標是一只宜家徽章,以及用積分可以兌換的25周年紀念版棋盤。
徽章是需要打卡才能得到的,6張以上圖片,包含紫色或祥云元素和巨型推車,發到小紅書、抖音和朋友圈都行,棋盤可以靠當天消費抽獎獲得,更直接的方式是用4688會員積分兌換。
從進門開始,小張連逛三層累到趴下,購物車里擺滿了一堆原本沒在購買清單上的擦碗布、浴花和杯碟雜物,從相冊里精挑細選出“合格”圖片發至社交平臺—— 一系列操作后,小張終于領到了一枚戴著生日帽的鯊鯊徽章,隨手別在帆布包帶上,大功告成!
不過,小張所在的北京并不是周年活動最“誘人”的地區。小紅書上,不少消費者曬出了本地宜家福利,成都有美食冰箱貼、限定熊貓包包和麻將,溫州有比約小熊盲盒,廣州番禺有mini祥云抱枕、手機支架。
二手交易平臺搜索“宜家25周年”關鍵詞,不少周邊產品被標上了高價,冰箱貼賣到30元,斜挎包賣99元,就連打卡即領的徽章也賣出了15塊的價格。
看起來“不務正業”的周邊,往往都是企業文化和品牌力輸出的優質渠道,偏偏年輕人還很吃這一套。典型如星巴克,出款新杯子也能輕易引發搶購大潮。
本就是“好用雜貨大合集”的宜家,整起活來顯然更無壓力。
2020年,宜家推出KNORVA漁夫帽,擁有經典藍色購物袋的相同色系和質感,帽檐處還有IKEA的黃色logo,售價3.99美元,至今在售。
在宜家日本,宜家打造了EFTERTR DA系列,即以IKEA的黃色logo為標志,上線了T恤、水杯、帆布包、毛巾等產品,其中,T恤上的條形碼為經典產品畢利書柜,創意感十足。
圖源IKEA Japan官網
2021年,宜家在中國臺灣的內湖店開業,打造了首座鯊鯊主題餐廳,餐飲特色有芝麻鯊鯊包,草莓鯊鯊杯,可愛極了。
成立于1943年的宜家整整80歲了,對于任何一家如此高齡的品牌來說,保持年輕力都是一道壓力測試題。
如果層不出窮的周邊是一種活力象征,不妨也看看它稀奇古怪的聯名,畢竟,某種程度上說,陪同宜家玩梗的聯名方甚至還承擔了一定的背書能力。
也是在2020年,宜家香港和必勝客聯手,先是在必勝客推出了一款瑞典肉丸披薩,名叫“必勝宜家批”。而后,宜家干脆做了S VA薄餅臺,將披薩盒內的小圓盤等比例放大,大小剛好適合放置一份披薩,桌身還印了“Pizza Hut”的logo,可惜這款產品只在部分地區發售。
聯名最能直擊靈魂地觸達年輕人,還得看潮牌。
典型的要數2019年宜家和Off-White的聯名,最先的預熱品是地毯,一度讓全球宜家門店排隊的人流爆滿,而后是持續一整季上百件的單品,涵蓋了桌椅板凳、掛畫、手提包等。其中最有趣的莫過于宜家購物小票地毯,火到什么程度呢,據說剛一發售就被黃牛搶光,二手市場都需要溢價拿下。
圖源Shopee網站
進入2023年,宜家與成立于1951年的芬蘭設計品牌Marimekko合作,推出了限量系列BASTUA,汲取北歐桑拿文化做了印花家居產品,整體調性主打清新自然。可惜的是,該芬蘭品牌太過小眾,在中國市場并沒有引發太大聲量。
改變
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宜家曾遭遇商場客流下滑等問題,但成熟如斯,依然是一座堅固的超級跨國企業。
其上一財年(2021年9月1日~2022年8月31日)業績報告顯示,宜家實體店和線上銷售額共計增長6.5%至446億歐元,運輸等不可控因素導致成本上漲了6%~8%,但它通過熱門產品漲價進行了調和。
全世界范圍內,實體零售業態都呈現出日漸凋敝的狀態,尤其是購物中心,這反而給了宜家擴張的機遇。
今年三月,宜家母公司宣布,未來三年內將在美國投資22億美元擴張,主要就是開設新店。除此之外,歐洲、南美洲、中東等地區也會增設新店。
新零售商業評論攝
作為宜家全球的重要版圖、亞洲最大市場,中國至關重要,2019年和2023年,宜家中國分別宣布了100億元、53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主要包括開設新店、渠道建設、完善配送體系、提升數字化能力等。
宜家顯然意識到了,與戰略層表現出的財大氣粗相對應,近些年,普通消費者對它的感受愈發復雜。
首當其沖的是購物體驗。直接的表現便是,曾經被當作成功樣板的商場動線設計,在更推崇舒適與人性化的今天,并不那么吃香了。此外,動輒設立在遠離市區的地方,消費者的購物成本也會無端增加。
宜家一直以陪伴年輕人成長自居,近些年,頻繁漲價、尤其是熱門產品動輒數百元的上漲幅度,也逐漸讓年輕人“累覺不愛”。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宜家平替”“宜家替代品”一類帖子層出不窮,無疑,成熟的市場供應,讓宜家沒那么不可替代。
去年,這家公司在國內最大的挫折應當是連關兩店——宜家貴陽店和上海楊浦店,其中,后者開業不過兩年,還是首次進入購物中心開設的“城市小店”試驗品。
宜家2023財年啟動會上,宜家中國區副總裁劉銳對此回應,宜家對像楊浦店一樣的小型店還是有信心的,選擇更多是從上海地區如何布局、更好的消費者體驗出發的。
這背后其實是宜家全球范圍內的一場重大改革。
疫情中遭遇的物流壓力,讓這家公司意識到線上線下聯結的重要性,因此,尤其在歐洲等地區,一方面,宜家選擇將各實體店鋪的庫存數據打通,并在店內增設物流中心,以靈活調度發貨,另一方面,和城市小店類似,在市區開設更迷你的店型。
如臺灣地區,目前宜家分別設立了標準店、小型商場、城市店和訂貨中心等四種店型,其中,城市店甚至不設停車場和倉儲空間,訂貨中心更是以咨詢設計服務為主。
作為早已上線電商渠道,并致力于做“全渠道生態”的宜家中國來說,上述改變早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完成,目前更需要看到的是,宜家中國還有哪些更為本土化的成果。
官方口吻里,它包括持續的渠道拓展和數字化,以及產品及解決方案等,落到實處,即更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務、中國特色產品上新,以及舊房改造、對公業務等。
說實話,如果你很久沒去過宜家了,再去時最大的震驚可能來自于現烤羊肉串(注意,可能不是每家都有)。
零售君去的門店里,燒烤并未設在餐廳,而是一個流動小攤。聞著味道找過去的時候,小攤被里三層外三層的人流團團圍住,人均握了兩串,在一片北歐風情的家居百貨店里大快朵頤。
宜家被調侃成“餐飲公司”不是一天兩天了,在餐飲上“搞事”似乎也是最接地氣和最低成本的流量密碼。宜家廣州天河店開業時,亮點是增設了獨立的咖啡空間,售賣咖啡和瑞典特色甜品等,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打卡。
倒不是談該路徑正確與否,細節處常見“整活兒”,有時確實驚喜,是在冷冰冰的戰略規劃之外,看到的一種保持年輕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