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募資300億,A股新能源最大IPO來襲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募資300億,A股新能源最大IPO來襲

無論從那方面,華電新能此番的回A行程可謂又急又猛。

文|融中財經

從港股私有化退市兩年多之后,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以下稱“華電集團”或“華電”)旗下新能源板塊正在謀求電力史上規模最大的IPO。

近日,上交所網站披露,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電新能”)目前已遞交招股書,并獲得上交所受理。公司擬募資約300億元,其中,210億元用于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約9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7月,華電新能就已預披露招股書,宣布了集團新能源板塊的回A計劃。目前,華電新能的上市之路已行至臨門一腳。

一方面,從港股退市后一年半的時間內,華電新能迅速改頭換面,完成新能源資產的整合重組,另一方面,其向外界發布了了發力新能源的巨額投資計劃。其招股說明書顯示,華電新能此次擬募資300億元。若計劃順利成行,華電新能將再次刷新A股新能源板塊募資紀錄,成為史上規模最大IPO。

無論從那方面,華電新能此番的回A行程可謂又急又猛。

實際上, 作為華電集團旗下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華電新能承擔了暫時“落后”的華電集團在清潔化轉型上追趕同行的勃勃雄心。

01、整合后的“新能源航母平臺”

對于資本市場,華電新能并不算陌生。在踏上回A之路前,華電集團的新能源資產已經過一輪從港股上市又退市的過程。

華電新能的歷史頗為復雜。2004年10月,華電在福建省設立全資子公司——華電福建發電有限公司,以管理福建的水電、火電以及核電。其后,該公司更名為華電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并與華電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改制,成立了華電新能的前身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電福新”)。

之后,華電將全國的風電及其他新能源項目劃入華電福新,隨后,華電福新于2012年成功在港股上市,并成為華電集團旗下的唯一一家多元化清潔能源上市企業。

但在港股上市8年后,華電卻選擇讓旗下的福建華電福瑞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福瑞”)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將華電福新私有化并從港股退市。

實際上,在當時,華電福新從港股的“撤退”并非孤例。

自2019年起,在港股上市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之間似乎形成一股私有化浪潮,除華電福新之外,中國電力清潔能源、中電綠色清潔能源、哈爾濱電氣及華能新能源均先后從港股退市。

究其原因,偏低的估值導致的融資能力喪失是華電福新以及上述企業退市的直接原因。彼時,盡管其業績表現良好,但其股價卻長期徘徊在2港元/股左右,市盈率難超10倍,市凈率更是幾乎停滯在0.8倍。

然而,在港股上市后,盡管華電福新業績保持穩健增長,但華電福新價值長期被港股市場低估。2016年之后,其股價不斷探底,長期徘徊在2港元/股左右,市盈率難超10倍,市凈率更是幾乎停滯在0.8倍。直到2020年9月,華電福新從港股退市,其市盈率也僅在5倍左右,遠低于A股同類型上市企業。不僅如此,在港股低流動性下,華電福新的股權融資能力也被制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港股相比,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A股的融資環境明顯更為寬松。

綜合各方面因素,華電福新從港股撤退后回A上市已不可避免。

2020年6月,華電福新宣布,由華電集團設立的華電福瑞作為要約人,要約收購其H股股東股權。當年9月,華電福新私有化議案通過并完成退市。

不過,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考慮到同業競爭的問題,私有化后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作為獨立平臺想回A股上市,需要時間重新整合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清潔能源業務。

基于此,與同期從港股私有化退市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相比,華電在華電福清港股退市后僅一個月,立即啟動了對旗下新能源業務的整合,節奏顯得尤為緊鑼密鼓。

2020年11月,包括華電福新在內的華電集團及其下屬公司通過無償劃轉、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將139家新能源發電企業、11家分公司或風光電項目資產及2家核電企業和1家新能源發電企業的參股權通通注入華電福新發展。

2021年8月,華電集團旗下另一上市企業——華電國際宣布剝離風光資產,并將27家新能源公司的股權和資產全部出售給華電福新,并取得后者37.19%股權。2021年12月,華電國際召開股東大會,同意將第二批新能源資產、新能源股權及新能源前期項目以總對價約人民幣52.89億元的價格出售給華電福新發展。

去年3月,華電福新發展再次受讓華電福瑞下屬子公司1家新能源發電企業控股權、7 項新能源發電項目資產。

至此,華電集團幾乎全部新能源業務被整合并入華電福新。

在結束資產的整合重組后,華電新能馬又不停蹄地拋出了新能源融資計劃。2022年7月,華電新能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募資300億發展新能源業務,集資規模超越去年上市的三峽能源,或將創造新能源板塊募資規模最大IPO紀錄。

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新能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2794.44萬千瓦,其中:風電2066.71萬千瓦(市場份額6.04%),太陽能發電727.74萬千瓦(市場份額2.16%)。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新能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2794.44萬千瓦,其中,風電2066.71萬千瓦(市場份額6.04%),太陽能發電727.74萬千瓦(市場份額2.16%)。同期,公司風電業務收入實現97.1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的80.55%,太陽能發電業務實現收入23.4億元,占比19.45%。

從業務布局上看,華電新能基本全面覆蓋了新能源幾乎所有類型項目,包括集中式、大基地、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光伏領跑者、農林漁光互補復合項目等。

02、加速“追趕”新能源的華電

如此“著急”地推動華電新能回A,華電意在“追趕”同行的“新能源”步伐。

實際上,華電可謂新能源轉型的“先行者”,其清潔能源開發工作已進行了十余年,其清潔轉型的底子也不弱。

公開資料顯示,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業務主要以風電、太陽能發電業務為主,風力發電業務收入系新能源業務主要的收入來源,比例保持在75%以上,經營規模呈現上升趨勢。2022年,其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47.2%,僅次于清潔化轉型排頭兵國家電投。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近年來,華電新能業績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成長性上都表現頗佳。2019-2021年,華電新能凈利潤分別為34.88億元、44.18 億元和 78.4 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23%、26.9%、36.3%,其毛利率分別為51.42%、51.71%和55.49%,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事實上,自2017年前任董事長溫樞剛掌舵華電集團以來,清潔化、低碳化始終是華電集團的轉型方向。

2021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國華電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更表示,“十四五”期間,華電集團力爭新增新能源裝機7500萬千瓦,“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力爭達到50%,清潔能源占比接近60%,并努力于2025年實現碳排放達峰。

然而,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先行者”華電集團近些年的轉型表現卻難言領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發布的《2021 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顯示,2021年華電集團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53萬千瓦,排名全國第七,落后于國家電投、華能集團、三峽集團、中國廣核、中國電建和國家能源集團。

在累計風電裝機總量上,華電集團也排名墊底,截至2021年底,華電集團累計風電裝機容量2061萬千瓦,在“五大”中排名第五,且與國能投、華能、國電投三家拉開差距。

在近年來的新興賽道——海上風電的布局上,華電集團也行動遲緩,同樣據《2021 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2021 年華電集團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僅為50萬千瓦,不及冠軍三峽集團的零頭。

圖片

數據顯示,2020年,華電集團天然氣發電和水電的裝機占比在總裝機中占比達28.32%,而與之相對,其風、光的裝機比例合計不足15%。業內分析,這樣的電力裝機結構,華電要想完成其“十四五”期間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40%向60%的跨越,難度很大。

顯然,華電集團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從2020年開始,其新能源發展突然提速,當年,華電集團新能源新增裝機規模達692萬千瓦裝機,是上一年的5倍,累計裝機達到2436萬千瓦。

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風光發電裝機規模已進一步增長至2794.45萬千瓦,相比2020年末增長14.71%,從2019年至2022年6月底,華電集團新能源裝機規模已增長1050.44萬千瓦。

然而,即便如此,與其他發電集團相比,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業務進度仍顯乏力。

統計數字表明,2021年,國家電投和國家能源集團的新能源新增裝機規模已分別達1887萬千瓦及1086.3萬千瓦,超過華電集團近3年的新增新能源裝機量。

種種跡象表明,在新能源業務的發展上,留給華電集團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03、五大發電集團的新角力

迫切需要發展新能源的華電,無論從上市的推進節奏角度,還是從華電新能這次的融資規模角度看,都顯的雄心勃勃。

招股書顯示,華電新能本次計劃募資總金額約300億元,將在陸上清潔能源基地以及長三角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北部灣城市群、海南自貿區等區域建設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其中,210 億元用于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約 90 億元。而華電新能披露的新能源募投項目新增裝機量將高達1516.55萬千瓦,涉及總投資高達804.12億元。

實際上,這210億元只是華電接下來投資計劃的一部分,其募資項目涉及總投資高達804.12億元。

不過,雖然華電雄心勃勃,但市場普遍認為,即便回A一切順利,華電新能源面臨的挑戰依舊巨大。

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均已公布了其清潔能源發展目標。2022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均公布了“十四五”期間風電、光伏裝機目標。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宣布2025年底之前新增風電、光伏裝機7000-8000萬千瓦,華能集團擬新增8000萬千瓦,華電集團7500萬千瓦,國家電投僅光伏要新增5000萬千瓦以上。

實際上,當前,加大新能源電力投資、確保風光裝機持續高增是幾乎所有發電集團的錨定的發展方向。對于這些央企巨頭來說,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在未來幾年要全面進入快車道。

如此格局下,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各開發主體之間的角力也將進一步白熱化。而華電新能源也不得不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最新一版的華電新能在招股說明書中,華電新能就表示“優質風電或太陽能發電項目,公司面臨同行業公司的競爭。隨著 “雙碳”目標持續深入,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若未來風光資源競爭進一步加劇,公司獲得項目資源的難度可能將進一步加大”。

另外,過去以風電為主、光伏為輔的新能源發展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早期風電開發更具成本優勢、集中度較高,而光伏行業占地面積大、補貼更高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五大集團普遍“重風電而輕光伏”。然而,隨著近幾年光伏的技術進步,該產業系統成本直線下降,光伏發電的競爭優勢凸顯,逐漸成為新能源的主力,和各家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戰場。

2019年華能集團不僅加快了光伏的自建項目,還展開了對協鑫新能源項目的并購;大唐集團更是快馬加鞭,2020年光伏采購招標竟多達550萬千瓦,是該公司累計裝機總量的近4倍。

據悉,2023年,五大發電集團手中均握有大量的待建新能源項目,目前待建項目大約合計1.1億千瓦裝機,其中光伏約7000萬千瓦,風電約4000萬千萬。

圖片

相比同行,雖然在傳統風電行業,華電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光伏領域的布局速度,則顯的相對滯后。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國家電投、中國華能、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和中國華電的光伏裝機量分別為4113萬千瓦、912萬千瓦、860萬千瓦、534.76萬千瓦、509萬千瓦,華電居末。

過去一年,就新增裝機方面,國家電投投產光伏電站1200萬千瓦,再拔頭籌;中國華能集團光伏電站投產裝機800萬千瓦,排名次席;國家能源集團投產光伏750萬千瓦,位列第三。而中國華電光伏投產550萬千瓦,排名第四,僅超過了中國大唐。

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華電旗下的新能源平臺,未來仍將是我國電力開發和建設的主力軍,雖然新能源轉型暫時落后同行,但也并非完全是壞事,放慢搶裝的步伐也可能會帶來效益上的補償。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3月,華電新能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665.74萬千瓦。此外,2019-2021年,該公司太陽能發電業務上網電量分別為41.40 億千瓦時、 47.62 億千瓦時、57.61億千瓦時和36.66 億千瓦時, 呈上升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9月,華電集團清潔轉型的接力棒已經從溫樞剛傳至江毅。作為國家電投原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董事, 江毅如何將國家電投的新能源基因移植到華電集團,華電集團又將其手中構建起怎樣的清潔化的未來,各界仍將拭目以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中國華電

2.2k
  • 中國華電與中國建材將在新能源開發、風電產業融合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 四川省首個構網型儲能光伏電站投產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募資300億,A股新能源最大IPO來襲

無論從那方面,華電新能此番的回A行程可謂又急又猛。

文|融中財經

從港股私有化退市兩年多之后,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以下稱“華電集團”或“華電”)旗下新能源板塊正在謀求電力史上規模最大的IPO。

近日,上交所網站披露,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電新能”)目前已遞交招股書,并獲得上交所受理。公司擬募資約300億元,其中,210億元用于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約9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7月,華電新能就已預披露招股書,宣布了集團新能源板塊的回A計劃。目前,華電新能的上市之路已行至臨門一腳。

一方面,從港股退市后一年半的時間內,華電新能迅速改頭換面,完成新能源資產的整合重組,另一方面,其向外界發布了了發力新能源的巨額投資計劃。其招股說明書顯示,華電新能此次擬募資300億元。若計劃順利成行,華電新能將再次刷新A股新能源板塊募資紀錄,成為史上規模最大IPO。

無論從那方面,華電新能此番的回A行程可謂又急又猛。

實際上, 作為華電集團旗下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唯一平臺,華電新能承擔了暫時“落后”的華電集團在清潔化轉型上追趕同行的勃勃雄心。

01、整合后的“新能源航母平臺”

對于資本市場,華電新能并不算陌生。在踏上回A之路前,華電集團的新能源資產已經過一輪從港股上市又退市的過程。

華電新能的歷史頗為復雜。2004年10月,華電在福建省設立全資子公司——華電福建發電有限公司,以管理福建的水電、火電以及核電。其后,該公司更名為華電福新能源有限公司,并與華電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改制,成立了華電新能的前身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華電福新”)。

之后,華電將全國的風電及其他新能源項目劃入華電福新,隨后,華電福新于2012年成功在港股上市,并成為華電集團旗下的唯一一家多元化清潔能源上市企業。

但在港股上市8年后,華電卻選擇讓旗下的福建華電福瑞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福瑞”)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將華電福新私有化并從港股退市。

實際上,在當時,華電福新從港股的“撤退”并非孤例。

自2019年起,在港股上市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之間似乎形成一股私有化浪潮,除華電福新之外,中國電力清潔能源、中電綠色清潔能源、哈爾濱電氣及華能新能源均先后從港股退市。

究其原因,偏低的估值導致的融資能力喪失是華電福新以及上述企業退市的直接原因。彼時,盡管其業績表現良好,但其股價卻長期徘徊在2港元/股左右,市盈率難超10倍,市凈率更是幾乎停滯在0.8倍。

然而,在港股上市后,盡管華電福新業績保持穩健增長,但華電福新價值長期被港股市場低估。2016年之后,其股價不斷探底,長期徘徊在2港元/股左右,市盈率難超10倍,市凈率更是幾乎停滯在0.8倍。直到2020年9月,華電福新從港股退市,其市盈率也僅在5倍左右,遠低于A股同類型上市企業。不僅如此,在港股低流動性下,華電福新的股權融資能力也被制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與港股相比,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A股的融資環境明顯更為寬松。

綜合各方面因素,華電福新從港股撤退后回A上市已不可避免。

2020年6月,華電福新宣布,由華電集團設立的華電福瑞作為要約人,要約收購其H股股東股權。當年9月,華電福新私有化議案通過并完成退市。

不過,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考慮到同業競爭的問題,私有化后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作為獨立平臺想回A股上市,需要時間重新整合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清潔能源業務。

基于此,與同期從港股私有化退市的新能源電力運營商相比,華電在華電福清港股退市后僅一個月,立即啟動了對旗下新能源業務的整合,節奏顯得尤為緊鑼密鼓。

2020年11月,包括華電福新在內的華電集團及其下屬公司通過無償劃轉、非公開協議轉讓方式,將139家新能源發電企業、11家分公司或風光電項目資產及2家核電企業和1家新能源發電企業的參股權通通注入華電福新發展。

2021年8月,華電集團旗下另一上市企業——華電國際宣布剝離風光資產,并將27家新能源公司的股權和資產全部出售給華電福新,并取得后者37.19%股權。2021年12月,華電國際召開股東大會,同意將第二批新能源資產、新能源股權及新能源前期項目以總對價約人民幣52.89億元的價格出售給華電福新發展。

去年3月,華電福新發展再次受讓華電福瑞下屬子公司1家新能源發電企業控股權、7 項新能源發電項目資產。

至此,華電集團幾乎全部新能源業務被整合并入華電福新。

在結束資產的整合重組后,華電新能馬又不停蹄地拋出了新能源融資計劃。2022年7月,華電新能披露招股說明書,擬募資300億發展新能源業務,集資規模超越去年上市的三峽能源,或將創造新能源板塊募資規模最大IPO紀錄。

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新能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2794.44萬千瓦,其中:風電2066.71萬千瓦(市場份額6.04%),太陽能發電727.74萬千瓦(市場份額2.16%)。

根據招股書,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新能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2794.44萬千瓦,其中,風電2066.71萬千瓦(市場份額6.04%),太陽能發電727.74萬千瓦(市場份額2.16%)。同期,公司風電業務收入實現97.1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的80.55%,太陽能發電業務實現收入23.4億元,占比19.45%。

從業務布局上看,華電新能基本全面覆蓋了新能源幾乎所有類型項目,包括集中式、大基地、海上風電、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光伏領跑者、農林漁光互補復合項目等。

02、加速“追趕”新能源的華電

如此“著急”地推動華電新能回A,華電意在“追趕”同行的“新能源”步伐。

實際上,華電可謂新能源轉型的“先行者”,其清潔能源開發工作已進行了十余年,其清潔轉型的底子也不弱。

公開資料顯示,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業務主要以風電、太陽能發電業務為主,風力發電業務收入系新能源業務主要的收入來源,比例保持在75%以上,經營規模呈現上升趨勢。2022年,其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47.2%,僅次于清潔化轉型排頭兵國家電投。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近年來,華電新能業績無論是從質量上還是成長性上都表現頗佳。2019-2021年,華電新能凈利潤分別為34.88億元、44.18 億元和 78.4 億元,凈利潤率分別為23%、26.9%、36.3%,其毛利率分別為51.42%、51.71%和55.49%,均呈逐年上升趨勢。

事實上,自2017年前任董事長溫樞剛掌舵華電集團以來,清潔化、低碳化始終是華電集團的轉型方向。

2021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國華電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更表示,“十四五”期間,華電集團力爭新增新能源裝機7500萬千瓦,“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力爭達到50%,清潔能源占比接近60%,并努力于2025年實現碳排放達峰。

然而,在五大發電集團中,“先行者”華電集團近些年的轉型表現卻難言領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發布的《2021 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顯示,2021年華電集團新增風電裝機容量253萬千瓦,排名全國第七,落后于國家電投、華能集團、三峽集團、中國廣核、中國電建和國家能源集團。

在累計風電裝機總量上,華電集團也排名墊底,截至2021年底,華電集團累計風電裝機容量2061萬千瓦,在“五大”中排名第五,且與國能投、華能、國電投三家拉開差距。

在近年來的新興賽道——海上風電的布局上,華電集團也行動遲緩,同樣據《2021 年中國風電吊裝容量統計簡報》,2021 年華電集團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僅為50萬千瓦,不及冠軍三峽集團的零頭。

圖片

數據顯示,2020年,華電集團天然氣發電和水電的裝機占比在總裝機中占比達28.32%,而與之相對,其風、光的裝機比例合計不足15%。業內分析,這樣的電力裝機結構,華電要想完成其“十四五”期間清潔能源裝機占比由40%向60%的跨越,難度很大。

顯然,華電集團意識到了上述問題。從2020年開始,其新能源發展突然提速,當年,華電集團新能源新增裝機規模達692萬千瓦裝機,是上一年的5倍,累計裝機達到2436萬千瓦。

截至2022年6月30日,華電風光發電裝機規模已進一步增長至2794.45萬千瓦,相比2020年末增長14.71%,從2019年至2022年6月底,華電集團新能源裝機規模已增長1050.44萬千瓦。

然而,即便如此,與其他發電集團相比,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業務進度仍顯乏力。

統計數字表明,2021年,國家電投和國家能源集團的新能源新增裝機規模已分別達1887萬千瓦及1086.3萬千瓦,超過華電集團近3年的新增新能源裝機量。

種種跡象表明,在新能源業務的發展上,留給華電集團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03、五大發電集團的新角力

迫切需要發展新能源的華電,無論從上市的推進節奏角度,還是從華電新能這次的融資規模角度看,都顯的雄心勃勃。

招股書顯示,華電新能本次計劃募資總金額約300億元,將在陸上清潔能源基地以及長三角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北部灣城市群、海南自貿區等區域建設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其中,210 億元用于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約 90 億元。而華電新能披露的新能源募投項目新增裝機量將高達1516.55萬千瓦,涉及總投資高達804.12億元。

實際上,這210億元只是華電接下來投資計劃的一部分,其募資項目涉及總投資高達804.12億元。

不過,雖然華電雄心勃勃,但市場普遍認為,即便回A一切順利,華電新能源面臨的挑戰依舊巨大。

目前,五大發電集團均已公布了其清潔能源發展目標。2022年上半年,五大發電集團均公布了“十四五”期間風電、光伏裝機目標。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宣布2025年底之前新增風電、光伏裝機7000-8000萬千瓦,華能集團擬新增8000萬千瓦,華電集團7500萬千瓦,國家電投僅光伏要新增5000萬千瓦以上。

實際上,當前,加大新能源電力投資、確保風光裝機持續高增是幾乎所有發電集團的錨定的發展方向。對于這些央企巨頭來說,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在未來幾年要全面進入快車道。

如此格局下,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的新能源各開發主體之間的角力也將進一步白熱化。而華電新能源也不得不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在最新一版的華電新能在招股說明書中,華電新能就表示“優質風電或太陽能發電項目,公司面臨同行業公司的競爭。隨著 “雙碳”目標持續深入,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若未來風光資源競爭進一步加劇,公司獲得項目資源的難度可能將進一步加大”。

另外,過去以風電為主、光伏為輔的新能源發展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早期風電開發更具成本優勢、集中度較高,而光伏行業占地面積大、補貼更高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五大集團普遍“重風電而輕光伏”。然而,隨著近幾年光伏的技術進步,該產業系統成本直線下降,光伏發電的競爭優勢凸顯,逐漸成為新能源的主力,和各家競爭日趨激烈的新戰場。

2019年華能集團不僅加快了光伏的自建項目,還展開了對協鑫新能源項目的并購;大唐集團更是快馬加鞭,2020年光伏采購招標竟多達550萬千瓦,是該公司累計裝機總量的近4倍。

據悉,2023年,五大發電集團手中均握有大量的待建新能源項目,目前待建項目大約合計1.1億千瓦裝機,其中光伏約7000萬千瓦,風電約4000萬千萬。

圖片

相比同行,雖然在傳統風電行業,華電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光伏領域的布局速度,則顯的相對滯后。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國家電投、中國華能、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大唐和中國華電的光伏裝機量分別為4113萬千瓦、912萬千瓦、860萬千瓦、534.76萬千瓦、509萬千瓦,華電居末。

過去一年,就新增裝機方面,國家電投投產光伏電站1200萬千瓦,再拔頭籌;中國華能集團光伏電站投產裝機800萬千瓦,排名次席;國家能源集團投產光伏750萬千瓦,位列第三。而中國華電光伏投產550萬千瓦,排名第四,僅超過了中國大唐。

不容置疑的是,作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華電旗下的新能源平臺,未來仍將是我國電力開發和建設的主力軍,雖然新能源轉型暫時落后同行,但也并非完全是壞事,放慢搶裝的步伐也可能會帶來效益上的補償。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3月,華電新能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665.74萬千瓦。此外,2019-2021年,該公司太陽能發電業務上網電量分別為41.40 億千瓦時、 47.62 億千瓦時、57.61億千瓦時和36.66 億千瓦時, 呈上升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9月,華電集團清潔轉型的接力棒已經從溫樞剛傳至江毅。作為國家電投原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董事, 江毅如何將國家電投的新能源基因移植到華電集團,華電集團又將其手中構建起怎樣的清潔化的未來,各界仍將拭目以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修县| 雅江县| 康马县| 土默特右旗| 灌云县| 增城市| 马关县| 临潭县| 晋江市| 长汀县| 景德镇市| 浪卡子县| 拉萨市| 墨竹工卡县| 肥乡县| 建德市| 旌德县| 溧水县| 集安市| 朝阳区| 新和县| 会宁县| 石景山区| 苏尼特左旗| 巴彦淖尔市| 伽师县| 三门峡市| 淄博市| 土默特右旗| 凤翔县| 桃源县| 且末县| 冕宁县| 济源市| 定兴县| 福贡县| 灌南县| 盐津县| 福清市| 赫章县| 松阳县|